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机密★启用前2023年西藏自治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注意事项:1.全卷共6页,三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K-39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 在远处就能闻到茉莉花的香味。对这一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间有间隔C.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2. 吃海产品、豆类、小米可以补锌。这里的“锌”指的是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离子3. 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 B. C. D.4. 生活中几种常见物质的近似pH如下表所示,其中呈碱性的是物质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pH 2.9~3.3 3.5~4.5 6.3~6.6 7.6~8.0A. 苹果汁 B. 葡萄汁 C. 牛奶 D. 鸡蛋清5. 氆氇(pǔ·lu)是羊毛捻成线,经手工织成的毛料,结实耐用,保暖性强。织氆氇的材料属于A. 金属材料 B. 复合材料C.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D.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6. 将粗细相同的X、Y、Z三种金属丝分别放入质量和浓度相同的稀盐酸中,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A. Y>Z>X B. X>Z>Y C. Z>Y>X D. Z>X>Y7.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指碳酸钠()。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正确的是A. +1 B. +2 C. +3 D. +48. 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 质量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7 20 1 3反应后质量/g 3 5 x 32A. x=1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4∶15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14小题最后一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8分。9. 阅读材料,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青藏高原流传着一首民谣:牛粪,牛粪,宝贵的牛粪,你比金子还贵重,你把自己燃烧尽,变成了温暖和光明。(选自《藏地风俗》)(1)牛粪在生活中可作燃料,牛粪燃烧属于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2)一张纸就可以把干牛粪引燃,说明牛粪的着火点较_____(填“高”或“低”)。(3)燃着的牛粪可用沙土盖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4)牛粪燃烧后的灰烬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属于_____肥。10. A、B、C、D、E是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A在常温下为液体,D为金属单质,E为铁锈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是_____。(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3)防止D生锈的措施是_____(写出一个合理答案即可)。11. 已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M点表示℃时,_____(填字母)的溶解度相等。(2)在℃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_____(填字母)。(3)物质A中混有少量的物质B,若提纯物质A,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结晶。(4)若保持溶液质量不变,将接近饱和的C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12.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原子的构成。根据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2)B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_____。(3)C中,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电子。(4)由C和D所示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该物质的用途是_____(写出一个合理答案即可)。13.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3)若要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4)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F装置干燥氢气,气体应从_____(填导管口代号)端进入。14.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1)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为了减少排放,同学们改进了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改进前和改进后装置如图所示。请问装置B的作用是_____。【实验操作及现象】按如图改进后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现象1: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部分黑色固体变红;现象2: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2)现象1说明木炭具有_____性;现象2说明生成了_____气体。实验反思】(3)老师告诉同学们实验中还会产生少量的CO,于是同学们按如图所示增加小气球以此完善实验装置。请问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思考延伸】(4)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下列措施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的有_____(填字母)。A 植树造林B. 用清洁燃料代替化石燃料C. 利用人工途径将合成为淀粉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5. 将10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加入烧杯中,再慢慢加入氢氧化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00g。请回答下列问题:提示:(只考虑此反应)。(1)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g。(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完整解题过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机密★启用前2023年西藏自治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注意事项:1.全卷共6页,三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K-39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 在远处就能闻到茉莉花的香味。对这一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间有间隔C.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答案】A【解析】【详解】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因此构成花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闻到,故选:A。2. 吃海产品、豆类、小米可以补锌。这里的“锌”指的是A. 原子 B. 分子 C. 元素 D. 离子【答案】C【解析】【详解】物质宏观上是由元素组成的,根据题意,这里的“锌”指的是锌元素,故选:C。3. 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详解】A、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B、N2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符合题意;C、KMnO4是由钾元素、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D、Ca(OH)2是由钙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4. 生活中几种常见物质的近似pH如下表所示,其中呈碱性的是物质 苹果汁 葡萄汁 牛奶 鸡蛋清pH 2.9~3.3 3.5~4.5 6.3~6.6 7.6~8.0A. 苹果汁 B. 葡萄汁 C. 牛奶 D. 鸡蛋清【答案】D【解析】【详解】pH<7,显酸性,pH=7,显中性,pH>7,显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根据表格可知,鸡蛋清的pH>7,故此其显碱性,故选:D。5. 氆氇(pǔ·lu)是羊毛捻成线,经手工织成的毛料,结实耐用,保暖性强。织氆氇的材料属于A 金属材料 B. 复合材料C.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D.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答案】D【解析】【详解】A、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及其合金,不符合题意;B、复合材料是人们运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的新材料,不符合题意;C、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不符合题意;D、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包括羊毛、天然纤维和天然橡胶,氆氇是羊毛捻成线,羊毛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符合题意;故选:D。6. 将粗细相同的X、Y、Z三种金属丝分别放入质量和浓度相同的稀盐酸中,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A. Y>Z>X B. X>Z>Y C. Z>Y>X D. Z>X>Y【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时,越活泼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而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如图所示,X反应最剧烈,Z不如X剧烈,则X>Z>H,Y不与酸反应无气泡生成,则H>Y,故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X>Z>Y,故选:B。7.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先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指碳酸钠()。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正确的是A. +1 B. +2 C. +3 D. +4【答案】D【解析】【详解】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碳元素化合价为,则,故选:D。8. 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 质量 甲 乙 丙 丁反应前质量/g 17 20 1 3反应后质量/g 3 5 x 32A. x=1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C.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4∶15【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根据题意,甲反应后减少的质量是17g-3g=14g即反应了14g,乙反应后减少的质量是20g-5g=15g即反应了15g,丁反应后增加的质量是32g-3g=29g即生成了29g,故反应甲和乙的质量之和等于丁生成的质量,因此丙的质量不会变化,据此分析。【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丙的质量不变,因此x=1,选项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该反应是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选项正确;C、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与该反应无关,选项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4∶15,选项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14小题最后一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8分。9. 阅读材料,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青藏高原流传着一首民谣:牛粪,牛粪,宝贵的牛粪,你比金子还贵重,你把自己燃烧尽,变成了温暖和光明。(选自《藏地风俗》)(1)牛粪在生活中可作燃料,牛粪燃烧属于_____(填“化学”或“物理”)变化。(2)一张纸就可以把干牛粪引燃,说明牛粪着火点较_____(填“高”或“低”)。(3)燃着的牛粪可用沙土盖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4)牛粪燃烧后的灰烬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属于_____肥。【答案】(1)化学 (2)低 (3)隔绝空气(氧气) (4)钾【解析】【小问1详解】牛粪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小问2详解】纸张燃烧时的热量不是很高,因此无法使物质升高很高的稳定,而牛粪被点燃说明其着火点较低;【小问3详解】燃着的牛粪可用沙土盖灭,这样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则无法继续燃烧;【小问4详解】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故此属于钾肥。10. A、B、C、D、E是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A在常温下为液体,D为金属单质,E为铁锈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是_____。(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3)防止D生锈的措施是_____(写出一个合理答案即可)。【答案】(1)(2)(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干燥与清洁(刷漆等合理即可)【解析】【分析】A在常温下为液体,通电生成B和C,推断A是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D为金属单质,能与C、A共同反应生成E,E是铁锈主要成分即氧化铁,故推断C是氧气,因此B是氢气,将结果带入原题验证,符合题意。【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A是水,化学式是:;【小问2详解】反应①即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小问3详解】由于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即铁和氧气、水共同作用。故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是保持铁制品表面的干燥与清洁(刷漆等合理即可)11. 已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M点表示℃时,_____(填字母)的溶解度相等。(2)在℃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_____(填字母)。(3)物质A中混有少量的物质B,若提纯物质A,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结晶。(4)若保持溶液的质量不变,将接近饱和的C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答案】(1)A、C (2)C (3)降温 (4)升温【解析】【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t1℃时,A、C溶解度相等。【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t2℃时,C的溶解度最小。【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A、B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若物质A中混有少量的物质B,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小问4详解】由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升温可将接近饱和的C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12.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原子的构成。根据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2)B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_____。(3)C中,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电子。(4)由C和D所示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该物质的用途是_____(写出一个合理答案即可)。【答案】(1)28.09 (2)5 (3)失去(4) ①. NaCl ②. 调味品【解析】【小问1详解】A中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则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则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小问2详解】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2+3=5;【小问3详解】C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少于4个,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小问4详解】C表示的是钠元素,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1,则钠化合价是+1价,D表示的是氯元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则氯化合价是-1价,则所示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NaCl;该物质的用途是调味品。13.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3)若要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填字母)。(4)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用F装置干燥氢气,气体应从_____(填导管口代号)端进入。【答案】(1)集气瓶 (2)(3)AC##BC (4)a【解析】【小问1详解】如图所示,仪器①的名称是集气瓶;【小问2详解】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原理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小问3详解】若要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药品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选用固体加热型即装置A,或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常温制取氧气,故选B;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常混有空气而不纯,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可选用排水法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故选C;因此答案是:AC或BC;【小问4详解】若用F装置干燥氢气,气体应从长导管导入浓硫酸中被干燥,如图,故从a端进入。14.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丁仲礼院士认为碳中和是让人为排放的被人为努力和自然过程所吸收。(1)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为了减少排放,同学们改进了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改进前和改进后装置如图所示。请问装置B的作用是_____。【实验操作及现象】按如图改进后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现象1: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部分黑色固体变红;现象2: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2)现象1说明木炭具有_____性;现象2说明生成了_____气体。【实验反思】(3)老师告诉同学们实验中还会产生少量的CO,于是同学们按如图所示增加小气球以此完善实验装置。请问小气球的作用是_____。【思考延伸】(4)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下列措施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的有_____(填字母)。A. 植树造林B. 用清洁燃料代替化石燃料C. 利用人工途径将合成为淀粉【答案】(1)吸收二氧化碳(2) ①. 还原 ②. 二氧化碳##CO2(3)吸收一氧化碳防止排放到空气中 (4)ABC【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如图B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其排放;【小问2详解】根据,现象1是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部分黑色固体变红即木炭粉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红色的铜,因此说明木炭粉具有还原性;现象2是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小问3详解】由于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因此用气球收集尾气,故填:吸收一氧化碳,防止排放到空气中;【小问4详解】A、植树造林,增加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符合题意;B、用清洁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C、利用人工途径将 CO2 合成为淀粉,消耗了多余的二氧化碳,符合题意;故选:ABC。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5. 将100g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加入烧杯中,再慢慢加入氢氧化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为100g。请回答下列问题:提示:(只考虑此反应)。(1)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g。(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完整解题过程)【答案】(1)9.8 (2)设生成的硫酸钾的质量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解析】【小问1详解】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是:100g×9.8%=9.8g;【小问2详解】见答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3年西藏自治区中考化学真题(原卷版).docx 2023年西藏自治区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