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地理试题( 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
地 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4月28日18时35分(北京时间),河北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华北平原拍摄到沙尘天气中的日落景观,此刻太阳是白色的。下图示意“白太阳”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小汽车的车头朝向大致为
A.东方B.西方C.北方D.南方
2.推测此时“白太阳”产生的原因是太阳辐射
A.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大,空气分子散射作用强
B.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大,微小尘埃的散射作用强
C.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小,空气分子散射作用强
D.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小,微小尘埃的散射作用强
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包括砾、砂、粉砂和黏土等物质),覆盖在冰川消融区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研究表明,当冰川表碛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会产生改变。下困示意1990年与2019年海螺沟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2019年海螺沟冰川表碛厚度比1990年增加最厚的海拔范围是
A.3000~3250m B.3400~3500m C.5150~5250m D.5500~5650m
4.表碛厚度对冰川消融的影响表现为
A.表碛薄,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加速消融B.表碛薄,反射更多太阳辐射,抑制消融
C.表碛厚,反射更多太阳辐射,加速消融D.表碛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抑制消融
回南天是我国某些地区大气湿度升高,造成室内墙壁、屋顶、窗户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漉的天气现象。下图示意室内窗户起水珠现象——“回南天,满窗泪”。据此完成5~7题。
5.回南天最可能发生在我国
A.南方沿海地区B.渤海湾沿岸C.东北平原D.西北内陆
6.回南天发生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7.当“回南天”来袭,要关闭家中的窗户,尤其是要紧闭窗户的朝向是
A.北向和西北向B.东向和东北向
C.南向和东南向D.西向和西南向
雷州半岛徐闻县是我国著名的“菠萝之乡”,尤其是曲界镇龙门村的菠萝,甜度高,清脆爽口。当地果农说他们村有外人不知道的“宝藏”,在砖红色土壤下面是跋黑的泥土。专家考证该地在数万年前因火山喷发形成了小而圆形的火山口湖,后淤积成陆地。据此完成8~10题。
8.果农说的外人不知道的“宝藏”是( )
A.砖红壤B.泥炭C.黑土D.火山灰
9.黢黑的泥土的特点是
A.黏性大,含水量丰富B.黏性大,含水量少
D.黏性小,含水量少C.黏性小,含水量丰富
10.该地砖红色土壤的形成基础主要是
A.花岗岩;全年高温多雨B.玄武岩;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C.花岗岩;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D.玄武岩;全年高温多雨
湖泊年纹层是以年为周期的层状沉积物,是研究古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新路海,为冰川终碛堰塞湖,湖面海拔4040米,结冰期长约5个月,湖区年降水量626mm,其年纹层整体上是由深色、浅色的碎屑纹层交互构成,深色层薄且沉积物颗粒细(主要为冬季沉积),浅色层厚且沉积物颗粒粗(主要为春夏季沉积)。下图为新路海流域地形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新路海年纹层沉积物的物源直接来自
A.风力搬运B.径流输入C.降水落入D.冰川沉积
12.深色细颗粒纹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
A.湖水中生物体死后沉淀B.湖水中悬浮颗粒物沉淀
C.融冰后冰面覆盖物沉淀D.降雪融化后凝结核沉淀
13.新路海年纹层中浅色粗颗粒层厚度不均匀最可能是因为其所在地
A.降水季节差异大B.夏季降水不稳定
D.夏季气温变化大C.年均气温变化大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沙地土壤中的中粉沙、细粉沙及黏粒的粒径较小,常被起沙风吹起,飘移距离较远,对空气质量影响大。通过治理,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中、中高覆盖度以上的区域超过了总面积的95%,植被高覆盖度的区域达到一半以上。下图示意中粉沙、细粉沙及黏粒在不同风力时在我国大陆区域的最大影响范围和降落范围。据此完成14~16题。
14.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
15.相对于3级风,4级风时沙尘在我国大陆区域
A.最大影响范围不变,降落范围缩小
B.最大影响范围扩大,降落范围扩大
C.最大影响范围缩小,降落范围缩小
D.最大影响范围不变,降落范围扩大
16.下列省区因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范围的植被恢复而受益最大的是
A.陕西省B.湖北省C.山东省D.福建省
我国东北平原典型黑土区以山前波状起伏台地或漫岗丘陵为主,海拔高度180~300m,坡度大多在1°~5°,偶有陡坡,坡长500~2000m,甚至长达4000m。下图示意该地区黑土层厚度与坡顶、坡中、坡脚的关系以及侵蚀强度和坡度的关系。据此完成17~18题。
17.黑土区的侵蚀强度呈明显的坡面垂直分带特征,一般是
A.坡顶侵蚀强烈,坡中泥沙大量沉积B.坡中侵蚀强烈,坡脚泥沙大量沉积
C.坡脚侵蚀强烈,坡中泥沙大量沉积D.坡顶侵蚀强烈,坡脚泥沙大量沉积
18.与黑土区的侵蚀强度成正相关的是
①降水强度②汇水面积③坡度④植被覆盖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3年3月7日凌展1点16分6秒(北京时间),天文爱好者在清华大学操场录制到中国空间站凌月(在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时候,看到空间站在月球表面快速掠过)画面。下图示意凌月现象。据此完成19~20题。
19.录制中国空间站凌月的最佳农历日期是
A.初一 B.十五、十六 C.初七、初八 D.廿二、廿三
20.此刻日月地三者的关系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大气边界层是指大气中与地表紧密相连、受地表条件直接影响的一层。其位置的高度可以因地点、时间和气象条件而异,但通常位于距地表大约几百米到几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一大固定半固定沙漠,其大气边界层受地形和地表差异的影响,近地大气边界层的气象要素和下垫面类型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进而影响边界层高度。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雪深与边界层高度年际变化趋势。
(1)说明1980—2020年雪深与边界层高度的相关性及具体表现。(4分)
(2)请从积雪对气温的影响,分析其间接影响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的原因。(6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一般采用正方形样方。沾益天坑群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包含数十个大小不同、退化程度各异的原生天坑和退化天坑。其中深陷塘天坑(25.5°N,103.5°E)海拔为2028.1 m,长径约
为421.9m,短径约348.7m,坑深约148.7m,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但种内变异(同一物种内产生的个体差异)幅度较低。下图为深陷塘天坑区位及样方示意图。
(1)指出在坑内布设样方应选择哪些区域。(6分)
(2)推测坑内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但种内变异幅度较低的原因。(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2023年7月29日上午,台风“杜苏芮”在河南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减弱后的低压环流一路北上,给华北、黄淮多地带来强风雨天气,最强核心降雨时段为7月29日至31日。累计降雨量有50~150毫米,京津冀部分地区达200~450毫米,局地可达950毫米以上。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极端强降雨形成原理示意图。
(1)指出此次极端强降雨的主要特点。(6分)
(2)说明京津冀地区此次极端强降雨的形成原因。(8分)
(3)作为高中生,请提出应对暴雨的措施。(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异重流是指在重力场中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比重相差不大、可以相混的流体,因比重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水库异重流是抉带泥沙的河水进入水库后,与水库清水相遇而产生的。下图示意水库异重流。
(1)说明图中水下三角洲的形成过程。(4分)
(2)清理水库中漂浮的垃圾,应选择在甲、乙、丙、丁哪一地,并说明理由。(4分)
(3)推测打开水闸后,水库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6分)
(4)经过每年多次开闸放水,分析水库下游河段河道的变化。(4分)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
参考答案
地 理
1.D【解析】4月28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华北平原日落方向为西北,由图可知,北京时间18时35分当地在日落之前,太阳大致在西方,可推出图中小汽车的车头朝向大致为南方。故选D项。
2.B【解析】日落时分,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大,沙尘天气中微小尘埃数量多,密度大,散射作用强,散射太阳光时没有选择性,太阳看上去呈现白色。故选B项。
3.C【解析】由图可知,在海拔5150~5250m海螺沟冰川表碛厚度增加最厚。故选C项。
4.A【解析】表碛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多,表碛下的冰川易融化;表碛厚,表碛保温作用强,冰川不易融化。故选A项。
5.A 【解析】由材料可知,回南天是水汽凝结在室内墙壁、屋顶、窗户、地面的现象,是由大气湿度升高、气温低于露点温度造成的,最可能发生在我国湿润的南方沿海地区。故选A项。
6.A 【解析】春季时,一般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略高,室外接近饱和的空气进入室内就容易饱和,析出的水汽附着在墙壁、屋顶、窗户、地面,形成回南现象。故选A项。
7.C【解析】我国南面、东南面是海洋,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气温较高,含水汽多,与冷的墙壁、屋顶、窗户、地面接触,析出的水汽附着在墙壁、屋顶、窗户、地面,形成回南现象。故选C项。
8.B【解析】外人不知道的"宝藏"是指地下的土壤,砖红色土壤应该是砖红壤,当地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所以"宝藏"不应该是砖红壤,A项错误。黑土是温
带湿润草原形成的土壤,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排除
黑土,C项错误。在古火山口的凹陷中蓄水成湖,湖里的动植物残骸大量沉积,经微生物分解,形成了黑色或暗褐色的泥炭,湖中的主要物质不是火山灰,B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B项。
9.A 【解析】数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凹陷蓄水成湖,湖里的动植物残骸大量沉积,经微生物分解,形成了黑色或暗褐色的泥炭层,且上面有砖红色土壤覆盖,黏性大,含水量丰富。故选A项。
10.B 【解析】砖红色土壤应该是砖红壤,结合数万年前的火山喷发,说明当地土壤是在玄武岩基础上形成的;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故选B项。
11.B【解析】由材料可知,新路海的沉积物由冬季沉积和春夏季沉积组成,可确定年纹层沉积物的物源主要来自径流输入,B项正确。结冰期长约5个月,冬季没有风力搬运和降水落人,A、C两项错误。冰川沉积没有分选性,D项错误。故选B项。
12.B 【解析】由材料可知,冬季沉积的深色沉积物,层薄且颗粒细,可推出为夏季的季节性河流带人的沉积物,颗粒粗的当时就沉积了,颗粒细的悬浮时间长,到冬季才沉积,沉积层厚度薄。故选B项。
13.B 【解析】由材料可知,春夏季沉积的浅色沉积物,层厚且颗粒粗,同时年降水量达626mm,降水量大;夏季降水不稳定导致季节性河流带入的沉积物数量差异大,造成浅色粗颗粒层厚度不均匀,B项正确。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变化小,D项错误。年均气温变化小,C项错误。降水季节差异大,但因冬季结冰期长,冬季没有径流流入,A项错误。故选B项。
14.B【解析】由图可知,沙尘影响范围和降落范围在白芨滩的东南方向,说明风从西北吹来,即西北风。故选B项。
15.A 【解析】由图可知,相对于3级风,4级风时沙尘在我国大陆区域最大影响范围不变,降落范围缩小。故选A项。
16.A 【解析】陕西省距离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影响大;湖北省、山东省、福建省距离远,影响小。故选A项。
17.B 【解析】由图可知,坡脚黑土层厚度最大,坡中最小,因而坡中侵蚀强烈,坡脚泥沙大量沉积,B项正确。故选B项。
18.A【解析】降水强度大,侵蚀强度大,①正确。汇水面积大,侵蚀面积大,强度大,②正确。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度越大,侵蚀强度越大,当在一定坡度之上,坡度越大,侵蚀强度越小,③错误。植被覆盖度越高,侵蚀强度越小,④错误。故选A项。
19.B【解析】根据凌月的概念可知,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中国空间站,在农历十五、十六的满月时最容易录制到。故选B项。
20.A 【解析】结合上题可知,满月时最容易录制到中国空间站凌月,B、D两项错误。此刻是北京时间2023年3月7日凌晨1点16分6秒,A项中120°E大约在凌晨1点,A项正确。故选A项。
21.【答案】(1)呈负相关。(2分)雪深增加时,边界层高度呈现降低趋势,雪深降低时,边界层高度呈现增长趋势。(2分)
(2)雪深小,反射率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对流作用强,边界层高度升高;(3分)雪深大,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变少,地面辐射弱,气温低,对流作用弱,边界层高度降低。(3分)
【解析】(1)由图可知,1980—2020年雪深与边界层高度大致呈负相关,雪深增加时,边界层高度呈现降低趋势;雪深降低时,边界层高度呈现增长趋势。
(2)积雪通过影响气温间接影响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的原因从积雪反射率入手,雪深小,反射率低,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气温高,对流作用强,边界层高度升高;雪深大,反射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变少,地面辐射弱,气温低,对流作用弱,边界层高度降低。
22.【答案】(1)选择植被丰富的区域;同一坡向不同高度的区域;不同坡向的区域。(每点2分,共6分,若学生回答"不同生境的区域"可酌情给分)
(2)坑内微地形的差异造成土壤、光照、水分的不同,进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物种;坑内空间小,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区域相对封闭,受外界影响小,种内变异幅度较低。(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分析坑内样方布设区域的选择要从样方法的定义入手,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所以要选择植被丰富的区域,便于获取数据;由图可知,样方多呈纵列状,同一坡向从高到低依次设置样方,便于对比不同;不同坡向的区域,便于对比不同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2)首先说明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原因,主要是坑内微地形的差异造成土壤、光照、水分的不同,进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物种。种内变异幅度较低主要是由于坑内空间小,要素相互作用强烈且受外界影响小。
23.【答案】(1)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局地多大暴雨等。(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减弱后的低压环流一路北上,暖湿气流影响广;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增强了东风、东南风;受西侧山地阻挡,形成大量地形雨;华北北部高压存在,使低压环流在华北、黄淮一带持续滞留,降水持久,累计雨量多。(每点2分,共8分)
(3)强风雨期间居家关紧门窗,尽量不出门;强降雨导致路面湿滑、能见度下降,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临时搭建物或大树下方停留;避免前往山区、河道等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活动。(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1)此次极端强降雨的特点从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雨量、极值等方面说明。
(2)此次极端强降雨的成因要结合材料和图,从天气系统、地形、持续时间等方面叙述。
(3)针对高中生提出的应对暴雨措施,要从高中生的角度考虑,比如居家关紧门窗,尽量不出门;强降雨导致路面湿滑、能见度下降,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在高大建筑物、广告牌、临时搭建物或大树下方停留;避免前往山区、河道等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活动等。
24.【答案】(1)挟带泥沙的河水进入水库,水道展宽,加上水库清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粗沙沉积;(2分)河水比重大,水库清水比重小,两者相遇,河水向下,粗沙沉积,异重流挟带细沙继续前行。(2分)
(2)乙地。(2分)随着异重流引起的水库环流,水库中漂浮的垃圾被带到乙地汇集。(2分)
(3)打开水闸后,含有大量泥沙的库水喷涌而出,使得水库下游河段流量增大,(2分)含沙量增加,(2分)水位提高。(2分)
(4)含有大量泥沙的库水喷涌而出,河水流速加快,侧蚀增强,河床加宽;(2分)下蚀作用增强,河床加深。(2分)
【解析】(1)图中三角洲的形成要充分利用水库异重流的概念和图中的文字—-河道挟沙水流、水库清水、水下三角洲进行推测,类似于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挟带泥沙的河水进入水库,水道展宽,加上水库清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缓,粗沙沉积;河水比重大,水库清水比重小,两者相遇,河水向下,粗沙沉积,异重流挟带细沙继续前行。
(2)清理水库中漂浮的垃圾要结合图中的水库循环,乙地是两股相对的水流交汇处,表层水体流速很慢,水库中漂浮的垃圾被带到乙地汇集。
(3)推测打开水闸后,水库下游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从流量、含沙量、水位等方面分析。
(4)水库下游河段河道的变化要结合常识,大量水体多次短时间冲刷,侧蚀、下蚀作用增强,河床加宽、加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