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知晓认识的含义、两阶段及其关系,理解实践的含义、形式及特点。结合实例,通过议学合作环节,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思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科学精神: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过程】认识与实践(一)认识活动一:由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所见所识,知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描述武汉长江大桥。2、把描述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包括颜色、外形、材料等能用感觉器感受到的,一类包括大桥作用、建筑原理,符合的客观规律等感觉器官感觉不到,只能想到的。结合课本,小组合作探究:1、认识的含义:2、认识(分成的两类词语概括得出)的两个阶段:3、两个阶段(分成的两类词语)的关系是:(二)实践活动二: 辨一辩、连连看:在属于实践的标号上打勾,并连线对应的实践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①蚂蚁搬豆②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③学生争论数学问题④科学家研发量子卫星⑤工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结合课本, (以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为例)小组合作探究:1、实践的含义:2、基本形式:3、特点: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活动三: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过程”,体会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材料一:很早,中国人就有在长江上架桥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计划再次提上日程。桥梁专家们在实地勘探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其他国家著名桥梁的先进施工方法。1953年国务院初步确定,以蛇山龟山为桥址,采用“气压沉箱法”的施工方案。材料二:1955年地质部、水利部、铁道部联合再次组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地质勘探队,对武汉长江河槽及两岸的地质再次进行勘探评估。苏联著名桥梁专家西林认为,长江大桥不宜采用桥梁建设界惯用“气压沉箱法”施工。他认为,长江水流湍急,用此法会大大延长施工时间、危及工人的健康,同时还需要购置大量特殊设备,大大增加工程投资。西林建议用“管柱钻孔法”,它不但能在水面施工,不受深水期的限制,而且不影响工人身体健康。但由于这种方法当时是一种新技术,苏联也尚未实践过,苏联专家也无把握。以西林、茅以升为代表的中苏桥梁专家与力学专家紧密合作,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讨论与修改,认可了新方案。材料三:之后,研究部门与施工部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试验,证明新方案具可操作性。又经过一年的艰苦试验,进一步完善新技术,再次证明了新方案的可行性,国务院批准采用新方案。最终桥墩基础施工采用了“管柱钻孔法”。此法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材料四:1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建成完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伟大构想变成了现实。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分组讨论回答。(在课本上划下理论依据)(根据材料一回答)①建桥方案是怎样得来的?建桥的设计方案归根到底来源于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②最初决定采用的“气压沉箱法”施工方案为什么后来又改成了“管柱钻孔法”?促使方案改动的根源是什么?方案的改变对认识产生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三回答)③新方案“管柱钻孔法”就管用吗?靠什么检验的?检验方法合适吗?还有其他方法吗?为什么?(根据材料四回答)④设计建桥方案的目的是什么?归纳:从材料中我们得出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 由此推出,我们应该怎么做?答疑解惑:1:2:请小结本课主要知识点:【课后练习】1、2021年4月29日,我国制造的最大航天器“天和核心舱”进驻太空。太空“筑巢”的梦想通过“三步走”终于化为现实,看似水到渠成的每一步,背后则是一个个追求与勇气交织的故事。这表明(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认识为实践提供了完备的工具③实践的目的是获得真理性认识 ④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现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现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实验中被逐一证实。表明( )①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②科学原理对探索和发现真理具有指导作用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测——实践检验是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古人说: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可古人并不知道大海究竟有多深,只能想象和推测。19世纪,人类开始了真正的海深测量,经历了麻绳、钢琴丝、声波、遥感等工具或技术手段,测量效率和精度大大提高。这表明,实践( )①是认识的源泉 ②具有社会历史性③是认识的目的 ④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4.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教学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锻炼自理能力的体验。近年来,研学旅行备受青睐,这是由于参加这类活动能够( )①改变获得知识的来源,增强认知的可靠性②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果对照,检验认识的正确性③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和体验事物,深化已有认识④充分满足学习知识和培养人格的成长需要,成功改造主观世界A.①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2022年11月29日23时1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航天员将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管理和验证工作,并将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②航天实验具有直接现实性,将改变宇宙运行规律③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航天实验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