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薪火相传有继承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薪火相传有继承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5.2薪火相传有继承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继承的含义、取得继承权的根据、丧失继承权的情形、法定继承的范围与顺序、继承的做法与意义。
让学生理解遗产、遗嘱、遗赠的含义
让学生理解遗嘱的形式、生效及意义
【重点难点】
继承的含义、取得继承权的根据、丧失继承权的情形、法定继承的范围与顺序、继承的做法与意义。
遗嘱与遗赠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的第2框,薪火相传有继承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理解继承的含义、取得继承权的根据、丧失继承权的情形、法定继承的范围与顺序、继承的做法与意义。
2.理解遗产、遗嘱、遗赠的含义
3.理解遗嘱的形式、生效及意义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请认真阅读课本P2-P6内容,思考以下问题(3分钟):
1.本课有哪些知识点?
2.哪些是重点?
3.你有哪些困惑或不理解的?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1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P1-5,思考以下问题,并用笔勾画出关键字、词、句,4分钟后比谁能准确作答。
1.阅读课本P46第1~2段,什么是继承?继承制度的意义是什么?在继承关系中,什么是被继承人?什么是继承人?什么是继承权?什么是遗产?
2.阅读课本课本P46第3段,继承人不仅会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还需要承担被继承人的债务,继承人如何承担债务?
3.阅读课本P46第4段,取得继承权的根据是什么?
4.阅读课本P46相关链接?丧失继承权的情形有哪些?
5.阅读课本P47第1段,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是什么?
6.阅读课本P47第2段及P47相关链接,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继承的做法和意义是什么?
自学指导2
阅读课本P48第1段,什么是遗嘱?有遗嘱一定是遗嘱继承吗?什么是遗赠?遗嘱与遗赠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阅读课本P48相关链接,什么是遗赠扶养协议?它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课本P48第2段,遗嘱的形式有哪些?遗嘱如何生效?
阅读课本P49正文,通过遗嘱处分财产有什么意义?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法定继承有顺序
1. 继承:是指将公民死亡后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
2.在继承关系中,死者是被继承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是遗产;依法承受遗产的人是继承人,继承人享有的财产性权利称为继承权。
3.继承开始时,个人合法财产往往尚未从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中分离,因此,继承遗产需要先将个人合法财产从家庭共有财产或者夫妻共同财产中析出,析产以后确定的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才是遗产。
4. 继承遗产和清偿责任
继承人不仅会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还需要承担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本应由被继承人偿还的债务,应由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超过部分不负清偿责任,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除外。
5.继承权的取得
取得继承权的根据有两种:
①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称为法定继承,即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扶养关系获得继承权;
②基于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称为遗嘱继承。遗嘱继承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继承人。
点拨:那么探究二中属于法定继承。探究三属于遗嘱继承。
6.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在被继承人未立遗嘱或者所立遗嘱无效时,法律根据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亲属关系的亲疏确定法定继承顺序。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一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二顺序)。此外,法律也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注意】◆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7.继承份额的分配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但出现特殊情况时,也存在继承份额不均等的可能。
(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3)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4)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5)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
8.丧失继承权的行为
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②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③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④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⑤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
继承人有第三项至第五项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表示宽恕或者事后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该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
9. 处理好法定继承问题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作为继承人的家庭成员,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这样做,有利于继承人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安宁幸福,也是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遗嘱继承重意愿
1. 遗嘱
(1)含义。
遗嘱人生前依法律规定处分其个人合法财产及与此相关的事务,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意思表示
(2)种类。
遗嘱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六种
①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须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才能生效
②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③公证遗嘱的证明力最强,只能被公证遗嘱变更或者撤销。
(3)遗嘱继承:遗嘱继承是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内确定具体继承人及份额,其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
2. 遗赠
(1)含义。
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法律上称之为遗赠。
(2)遗赠扶养协议。
①目的:使孤寡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
②法律规定: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问题:在我们国家,遗嘱继承法律效力优于法定继承,有什么意义?
3.通过遗嘱处分财产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合法财产日益增多。通过遗嘱处分财产,既是对遗嘱人意愿的尊重,又有助于减少继承人间的分歧,有利于整个家庭的和睦。
课堂小结,形成知识树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继承,继承权的取得和丧失,知晓了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明白了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懂得了为什么重视遗嘱继承。此外,也接触了遗赠,知道了它不属于继承。能够从生活实践案例中分析问题,运用法律,同时感悟亲情。
整理知识,识记知识
1.继承的含义、取得继承权的根据、丧失继承权的情形、法定继承的范围与顺序、继承的做法与意义。
2.遗产、遗嘱、遗赠的含义
3.遗嘱的形式、生效及意义
八、当堂检测
九、作业布置
十、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