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第1课 鸦片战争
知识点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背景 ①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开辟市场和掠夺原料,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出口大于进口)地位。为了牟取暴利,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的危害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3、林则徐禁烟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4、虎门销烟意义 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2 英国发动浸略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时间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3.经过 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4.民族英雄 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5.结果 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知识点3 《南京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签订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8月
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 ②赔款2100万元;(赔款)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通商)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税)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割地: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2)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3)通商: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方便于列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原材料; (4)协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2.《虎门条约》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3.美法扩大侵略权益 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侵略者 英法组成联军,俄、美支持。
3.借口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4.经过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止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近天津。
5.签约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背景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史实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3.签约 奕 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沙俄割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沙俄侵占我国领土表 时间条约名称割占的领土范围领土面积(km )1858《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1860《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多万1860 1864《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19世纪80年代《伊犁条约》等中国西北部7万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点1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背景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永安建制 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天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知识点2 定都天京
1.定都天京: 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北上,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天朝田亩制度》 主要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积极性: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3.北伐和西征 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知识点3 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巩固措施: 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3.军事防御: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4.天京陷落 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太平军与敌军激战40多天,最终未能解除威胁.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启示: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6.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反封建)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反侵略),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知识点1 洋务运动概览
背 景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内外交困。
性 质 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人 物 洋务派(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 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主 张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项 目 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兴办教育、编练军队、筹设海防
目 标 “自强”“求富”
目 的 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评 价 进步性 经过 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局限性 ①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务派内部的腐败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结 局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启 示 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知识点2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自 强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求 富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军 事 洋枪队 从19世纪 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方法练兵。随后,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
北洋舰队 到19 世纪 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 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知识点3 边疆危机
边疆危机示意图
美、日侵略台湾 背景 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妥协退让。
时间 19世纪中期,从东南海疆开始
国家 美国、日本
过程 (1)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兵侵略台湾,遭到抵抗大败而归; (2)19世纪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事件”入侵台湾;
结果 1874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赔偿日本白银55万两,日军撤离台湾;
收复新疆 背景 19世纪70年代,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占领,俄国侵占伊犁。
时间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
策略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过程 (1)1875年,左宗棠率清军进入新疆,收复新疆之战开始。到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分地区。 (2)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大部分领土,但沙俄仍割让了中国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3)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新疆巡抚。
中法战争 时间 1883—1885年
战况 爆发 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
主要 战事 ①马尾海战:1884年夏,清政府对法正式宣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②刘铭传抗法: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 ③镇南关大捷:1885年3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大捷,法国内阁倒台。
结果 ①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②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强化管辖。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知识点1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2、爆发: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3、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而逃,平壤陷落。
4、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5、旅顺大屠杀: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奋战,最终失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6、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以致丧失渤海、黄海制海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知识点2 《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1895年春,日本马关、中方李鸿章与日方伊藤博文,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2、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名称 时间 内容 影响
中日《马关条约》 1895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影响:
对中国——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对日本——日本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
4.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守台湾的清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日军。
知识点3 “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瓜分”狂潮: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3、“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名词解释】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多余的资金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以此达到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本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剥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手段。
【拓展延伸】
1. “门户开放”政策
(1)提出:1899年美国提出,主要精神是实现美国与列强在中国“利益均沾,机会均等”;
(2)实现:1922年,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
2.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可以看出武器装备发展停滞,中国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因此,重视武器装备的发展,加强海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3. 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清政府是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今天的招商引资是中国政府主动实施的,是互赢互惠的。
第6课 戊戌变法
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2、公车上书: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参加的举人,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4、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知识点2 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9月21日结束,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经济方面 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发展科学技术
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准许民众上书言事,精简结构,裁撤冗员,沉清吏治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
军事方面 整顿陆海军,裁减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防实力
4、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5、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6、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②封建顽固派势力太强大。
7、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8、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1、兴起:义和团活动于山东、直隶一带。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土活动的猖獗,逐渐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义和团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既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2、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慈禧太后对外宣战。义和团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壮烈殉国。
3、义和团运动结果: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在中外反对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义和团的反帝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对阻止列强瓜分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
2、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 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名称 时间 内容
《辛丑条约》 1901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②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知识点1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背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广州起义: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知识点2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5.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各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6.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7.列表归纳同盟会成立的概况:
目的 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时间 1905年8月
地点 日本东京
基础 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个基础团体)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机构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机关报 《民报》
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影响)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凸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8.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9.三民主义的内涵(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内容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思想内涵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地位 前提 核心 发展补充
【名师点拨】
1.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意义,也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民权主义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知识拓展】
第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六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2 武昌起义
经过:( 计划泄露;②起义爆发;③夺取军械所;④进攻总督衙门;⑤武汉三镇光复⑥湖北军政府成立;⑦各省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6.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
7.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8.评价辛亥革命: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1)成功(性质和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失败(结果):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尤其在当时的农村。)
【名师点拨】
(1)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3)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因为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易错警示】
1).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但仍被当做革命的领袖,他的思想(三民主义)和他通过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活动都对武昌起义起着指导作用。
2).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辛亥革命后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仍广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结束。
3).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知识点1 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2.准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到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3.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远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知识点2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窃取革命果实的背景: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交涉,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2)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5.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6.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7.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①帝国主义支持;
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袁世凯控制着北洋军阀);
③大耍两面派阴谋;
④国民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拥护;
⑤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知识点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9.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10.辛亥革命失败的启示、教训和遗憾: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教训: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等。
遗憾: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名词解释】君主专制制度: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知识拓展】
从政治、思想、经济和文化角度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政治上,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文化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权利为进步知识分子进行先进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他们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为后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条件。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知识点1 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2.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这场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3.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①国民党内部不统一,力量涣散,行动不一致,独立各省彼此观望。(这是二次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
②北洋军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大力支持袁世凯。
③没有组织和发动群众是不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2 袁世凯复辟帝制
4.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的表现:
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1)对内:独裁统治: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镇压二次革命 ②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③下令解散国民党 ④解散国会
⑤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⑥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影响: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等。
知识点3 护国战争
5.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6.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胜利结束。
7.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失败了?
①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护国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
④北洋军内部的分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⑤“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
知识点4 军阀割据
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
(1)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2)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9.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10.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北洋军阀分裂后的主要派系,控制的区域,依靠的国家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区域 依靠的国家
直系 冯国璋、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 英、美
皖系 段祺瑞 皖、浙、鲁、闽 日
奉系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英、美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英、美
晋系 阎锡山 山西 日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5.思考:北大为什么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①北京大学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云集之地。(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多在北京大学任教))
②蔡元培担任校长后,锐意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③《新青年》杂志由上海迁往北京(1917年),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知识点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6.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内容 诠释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陈独秀首先提出)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1)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口号: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口号是谁首先提出的?他将它们称为什么?
陈独秀首先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
(3)矛头: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是什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4)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发端是什么? 以新文学的形式揭露封建礼教的是谁的什么文章?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发端);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7.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西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8.如何正确的评价新文化运动?
性质(地位) 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进步性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 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与肯定(过于偏激)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与时俱进)
【名师点拨】
1).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李大钊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包含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方面的内容。
3).《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4).新文化运动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着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
5).新文化运动中,不应将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全盘否定,应当否定的是其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有关内容。
6).“《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是指民主科学时代。
第13课 五四运动
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外交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原因: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
教训:中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
3.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
4.口号: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5.在五四云的的口号中,体现运动性质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外争主权: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体现了反帝的要求。
内除国贼:矛头指向以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封建统治,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
知识点2 五四运动的扩大
6.扩大: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7.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8.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知识点3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9.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
爱国:从背景、口号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0.意义: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1.五四精神的内涵?
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是其精神真谛。
12.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发展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
【易错易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而不是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登上政治舞台。
2).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关键,工人是其主力军,并开启了这次运动发展的新阶段。
3).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指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不是日本割占山东。
4).五四运动的口号中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五四运动的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传播的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曙光: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曙光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2)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开始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一句话:使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2、传播的方式:
①说一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主要有个人宣传、团体研究以及向工人宣传等方式。
②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传播的方式有哪些
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
3.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知识点2 中共一大的召开
5、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参加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陈潭秋等13人。
(4)主要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③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出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6、中共一大历史意义
①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③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思考: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注意从三方面理解)
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7、中共二大:(中国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时间 1922年7月,中共二大 上海
奋斗目标 建设共产主义
党的最低纲领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知识点3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8.背景: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9.高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10.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名师点拨】
1、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什么地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全国统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4、中共“一大”有什么缺陷?“二大”如何弥补?
中共“一大”只提了最高纲领,未提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二大”在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