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音的特性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教学难点:声音的音调三、教学分析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学生的物理思维才刚起步,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发声体自身特点等,学生知道,但也容易混淆。引导学生先悟后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但必须渗透物理思维——深度思考、分析能力,渗透物理习惯——认真、细心,渗透物理情感——抗挫与合作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环节1: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中含有乐器的演奏声,美妙的歌声,吵闹的人声。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听后回答: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声音刺耳。教师归纳: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那这些声音都有哪些特征呢 (板书:声音的特性)环节2:新课讲授(一)响度建立概念:给大家展示手鼓,用手轻轻敲手鼓,让学生仔细去听,再较为用力敲手鼓,提问1:这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两次的声音大小是不一样的。教师即时总结响度的定义:声音的强弱称为声音的响度。教师提问: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学生回答: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系。通过敲击大鼓的实验去验证猜想,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敲击大鼓,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跳动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同学们分析讨论,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教师提问:有时候我们站在离发声体很远的地方,响度再大,声音再大我们也听不到,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人距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小。总结影响声音响度的三个因素,并讲解响度的单位:分贝(dB)多媒体播放不同分贝的声音以及听觉效果的图表,总结出:分贝越高,响度越大,听觉效果越明显。(二)音调教师提问:一般女生的声音比男生要尖,男生声音比较低沉。这说明了声音的什么的特性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声音的高低不同教师总结归纳音调的定义: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并进一步提问:那么声音的音调又与振动有什么关系呢 演示实验:用一张硬纸片分别接触不同牙数的木梳(课本图3-16)学生观察思考:(1)纸片振动快慢有什么不同 (2)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纸片振动的快慢与发出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分析与论证:牙数越多,在同一时间内纸片振动的次数就越多,声音就越高;牙数越少,在同一时间内纸片振动的次数就越少,声音就越低。结论: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教师给出频率的定义: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然后给出频率的单位:赫兹(Hz)环节3:巩固提高让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那些体现了物体振动幅度和响度有关系,哪些振动的频率和音调有关系。环节4: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观察生活中不同发声体发声的响度和音调的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