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丘明《左传》)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氾南 军:驻扎B.师必退 师:军队C.夜缒而出 缒:绳索D.郑既知亡矣 亡:灭亡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B.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C.何厌之有 之:他,代词D.与郑人盟 与:跟,介词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是因为他的真心打动了对方,并得到了对方的同情。B.烛之武退秦师立足于史实,充分反映了春秋时的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C.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无礼于晋”及“贰于楚”,说明这事与秦毫无关系。D.文章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受命说服秦伯,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烛之武退秦师》)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有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10.第一段写秦、晋围郑,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引兵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次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即与共趣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略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其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障虏赎罪。(节选自《新唐书·卷十七》)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B.又欲肆其西封 封:以……为疆界C.即与共趣突厥 趣:同“趋”,赶赴D.刺史王孝德拒却之 却:使……退却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而马邑困于兵B.吾其还也 其可北面臣之C.失其所与 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君璋穷,乃降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B.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C.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D.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君璋勇武矫捷,怀有长远谋略。他是地方豪杰,以雄健自励;在刘武周起兵攻唐时,他加以劝谏,认为天时地利不合,主张亲和突厥与唐,称帝为上。B.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C.苑君璋处境困窘,依然执迷不悟。他退保于恒安时,部下叛离很多,势孤力单之下,被迫降唐,但颉利的招抚又让他改悔,不听苑孝政劝谏,又依附突厥。D.苑君璋率部归唐,终为一代重臣。他看见颉利政局混乱,审时度势,率部归降唐朝,并打败追兵;入朝后受到封赏,有熟悉政事的天分,得到贤能美称。15.把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许之 许:赞许C.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D.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请息交以绝游B.是寡人之过也 衡常思图身之事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D.吾其还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18.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19.第I卷文言文中,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二、情景默写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 。(2)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骄傲心理的句子是: ,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三、非选择类21.翻译下列句子(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2)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李将军列传》)(3)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22.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相传为 末年 国史官 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 》,又名《 》,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 》、《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四、选择类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B.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C.阙秦以利晋 子亦有不利焉D.夫晋,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参考答案:1.C 2.C 3.C 4.A 5.B6.D 7.D 8.C 9.(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2)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4)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0.(1)交代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形势危急。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郑国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2)郑伯,他勇于自责,以情动人,以诚动人,因而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11.B 12.D 13.B 14.B 15.①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②不久战败,(刘武周)哭着说:“不听您的话,最终落到这个地步!”16.B 17.B 18.(1)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2)(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变得雄厚,您就变得薄弱。 19.(1)深明大义,义不容辞;(2)大义凌然,义无反顾;(3)不卑不亢,能言善辩。20.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21.(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2)李广射箭,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3)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22. 叙事完备的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春秋左氏传》 《左氏春秋》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23.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