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7 课 时课题 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授 借鉴改进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出声音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通过学生对声音的感受,体会研究生活中的现象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是如何产生及如何传播的。`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金榜学案 二、激趣导入 播放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三、精讲点拨 问题1:你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示导进行新课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指导学生阅读图2-1-1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问题2:(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演示:击鼓。 问题3: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问题4: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二)声音的传播问题5:老师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演示:按图2-1-3进行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问题6:气体可以传播声音,那固体和液体能传声吗 请设计验证固体和液体能否传声的方案或举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例得出结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 实验:一个同学在一根很长的水管的另一端敲水管(水管中有水),另一个同学在另一端将耳朵贴在水管上听声音,他能听到多少次声音 猜一猜是什么原因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及温度有关”。 (三)回声的作用 问题7:(1)在狭窄的房间讲话与在空旷的操场上讲话声音大小有何差异 (2)怎样利用回声测量两山崖之间的距离,应事先知道哪些物理量 需要用什么测量工具 四、分层训练 【基础训练】 1.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 ) A.手指 B.空气 C.琴弦 D.弦柱 2.我们听到“开始答题”的铃声,主要传播介质是( ) A. 空气 B. 墙壁 C. 地板 D. 电线 【能力提升】 3.关于声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振动停止后,物体停止发声 C.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 【拓展延伸】 4.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从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从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的速度为多少?(超声波的速度是340 m/s) 五、梳理总结六、布置作业 能力训练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