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课 题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 科 物理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班级 八(1)
主备人 课 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差异,能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概括出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培养学生对比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能用机械运动的知识结合声音的传播速度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声学上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在生活中交流的方式之一,也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这节内容学习声音的第一节,所以非常重要。教材非常注意科学的编排内容,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通过示例图片、身边的例子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物理知识讲的通俗易懂,教材还把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第二节物理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设计相关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感知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叙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确立依据 教学实际
教学难点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科学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确立依据 教学实际
教学准备 PPT课件,音叉,乒乓球,直尺,铁架台,手机,,烧杯等。
其他信息 准备真空罩视频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活动一:生活中的声音 带领学生去感受:潺潺的流水声、优美的小提琴声、飞机的轰隆声、同学们的读书声,创设声音情景。 2.学习新课 活动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利用自己身边的实验器材(音叉、橡皮筋、直尺等)做发声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规律? 3.视频播放弦的振动,说明运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是物体在自己平衡位置的往复运动,振动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运动包括了其它很多。 4.敲打音叉,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听到什么现象。 5.演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溅出; 6.演示将乒乓球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旁边。 得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7.拿着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音叉,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总结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三:谁在振动发声? 思考与讨论:鼓声、二胡声、笛声、流水声、小提琴声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确定声源体。 总结: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活动四: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讲课的声音通过什么传递到学生的身边? 2.用真空罩实验向学生讲解,真空不能传声。 得出结论:声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并用科普生活当中的真空玻璃对真空不能传声的运用。 3.引导同学观看课本P36页图3-8,和图3-9,并思考真的能得到这些现象吗? 4.演示手机放在水里也可以听到声音。 5.请每组三位同学:甲乙两位学生来用土电话讲悄悄话,丙同学站在乙同学旁,让乙丙同时回答甲讲的是什么? 引出固体能传声,且传声性能比较好。 6.举例说明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7.观看人耳结构,引导学生回答人耳怎么听到声音 活动五:声音的传播速度 引导学生查观察表格,提问学生声音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一般情况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越快。 声音在15℃时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活动六:回声 生活中,在空旷的地方说话时经常能听到多次同样的声音,问学生为什么?并讲解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 并向学生补充在天坛里面有三处比较著名的声学建筑,圜丘天坛、 回音壁、三音石。 活动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练习巩固 课本38页到39页 板书设计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在声音的环境里,可以说人们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熟悉而又陌生。 学生敲打尺子音叉,敲击音叉,等进行实验并寻找发声现象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有些发声物体在振动。 学生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振动。 学生回答正在发声的音叉看不到在振动。 学生观察并回答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观察并思考 观察实验并思考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思考并回答 学生做课堂练习 激起学生探索声音的奥妙的兴趣。不由就想问一问: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降低学生对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知构建难度及加深影响并渗透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振动,振动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培养学生建立转换法的物理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物理理论是从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价值观。 加深学生对声源定义的印象 用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降低学生对知识构建的难度。 用对比碰撞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培养学生由物理走向生活,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人耳结构的印象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通过古建筑对声学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及自信心。 总结归纳,提纲挈领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