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高二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书·壹言》导入新课龟甲刻辞毛公鼎制度文明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对比西方中世纪,中国历代政治智慧、治国经验,其他国家难与比肩。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中央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历史变革进程,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分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学习目标整体感知中国古代朝代之更替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整体感知一、萌生:先秦奴隶主贵族政治(一)夏朝——王位世袭制禹传子,家天下——《三字经》一、萌生:先秦奴隶主贵族政治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天下为公禅让制天下为家世袭制(二)商朝——内外服制◎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生产力发展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不是历史的倒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於殷周之际。——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三)西周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维系分封、宗法的工具商周之变:维系周朝八百年的制度有哪些?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血缘纽带(里)维护的工具维护的工具权利的分配-天下归周权利的继承-天下归姬制度的认同-天下归心三者关系如何?问题:据以上史实和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夏:世袭制的确立2、商:内外服制3、西周:宗法制、分封制4、春秋战国:向中央集权制过渡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家国同构;②贵族政治;③地方分权;④有限王权;⑤神权色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二、形成与发展:秦-清——地主阶级官僚政治秦的创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地方:郡县制(军事)中央:三公九卿制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员取代了世袭领主,使得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如何理解周秦之变:内容:1、皇帝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制3、地方:郡县制 4、文书制度战国形势图秦36郡周秦之变:史学探究由分裂到统一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血缘宗法社会到地缘政治社会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由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周秦之“未变”政治:王位世袭制社会:民本意识经济:以农立国文化: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史学探究思考:周秦之“未变”说明了什么?文明的延续性、继承性。【考点】周秦之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考点】周秦之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内外朝唐:三省六部制(一)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反映了什么?规律1:内朝官的外朝化、任人唯亲、人治色彩霍光魏忠贤【拓展】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异化(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汉朝为甚。(2)宦官专权:东汉、唐、明三朝。(3)权臣专政: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规律2:中枢权力体系异变的根源:皇权弱小、专制政体的存在权臣比如: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如西汉霍光、东汉曹操、明代张居正等。思考:有哪些例子?产生异变的根源是什么?魏忠贤元代:中书一省制宋代:二府三司思考:宋朝的治国方略?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一)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清朝:军机处明朝:废丞相,置内阁(一)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规律3:专制主义的内在矛盾是君权与相权之争【典例研析】中枢权力的异变(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边学边练东汉-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汉代十三州部示意图汉初:郡国并行制(二)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思考?汉初郡国并行,造成怎样的结果?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的?汉武帝设刺史制度,对于行政区划造成怎样的影响?规律4:中央加强集权的结果往往南辕北辙,根源在于中央与地方的在利益上矛盾隋唐:道-州-县;节度使藩镇割据思考:唐代后期政治有何特点?宋代积贫积弱的原因?两者有何逻辑关系?宋:路-州(府、军、监)-县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宋:过度的中央集权、分化事权(二)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元朝: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特点:强化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大而不专。集权与分权有效结合。影响:①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省制的开端(二)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特点?如何评价?材料:《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且“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时人赵天麟则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明清明朝清朝1.废行省,设三司2.省、府、县三级制3.派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督抚制度省、府、县制(二)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含义是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B.对地方官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C.设立土司等各级政府机关D.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边学边练【答案】D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思考: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有何演变趋势?趋势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趋势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知识深化】秦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推动地方层级变化的主因——中央集权。(2)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分权。(3)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沿袭变革。(4)下稳上动、县级相对稳定,始终动态变化。【考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家国情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评价之?史论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长期存在原因:(1)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2)政治: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理论: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4)自然环境: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2.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统一、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播。(2)消极影响:专制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文化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后期社会进步。课堂总结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随堂练习【答案】B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A.确立册封制度B.设立三司、六部C.设置理藩院D.推行行省制度随堂练习【答案】D(2022·1浙江·高考真题)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随堂练习【答案】B结语:从镌刻在龟甲上的裂痕,到秦简上的文书,无不彰显了中国古代对于制度的重视。君权、相权、中央、地方,看似简洁的制度设计却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习总书记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数千年的制度变迁所凝练的经验和智慧,在今天我们提高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上依旧具有借鉴意义。龟甲刻辞毛公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