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解读《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完美结合。蟋蟀红头和好友青头捉迷藏时,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危急关头,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课文层次清楚,让学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 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同时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白要关爱朋友,帮助朋友。教学目标1.认识“咱、偷、齿、嚼”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答、应、骨”,会写“旅、咱、救、命”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7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3.默读课文,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从文中找出三处依据。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厘清课文脉络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2.体会红头在牛肚子里时的心情·课时目标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骨”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厘清课文脉络,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课时重点1.认识“咱、答”等生字,会写“救、命、管”等生字。2.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等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根据提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时难点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等第一课时设计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着眼于整体识字,让学生理解文章难识记的生字词,熟悉文章;最后借助红头在牛肚子里的顺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教学过程【单元主题 课前梳理】童话为我们打开一扇鸟语花香的大门,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四处游历。今天,我们要跟着作者去一个奇妙的地方——牛肚子里进行童话之旅......你准备好了吗?(调整学生姿势,精神状态)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同学们,两只蟠蜂青头和红头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结果红头不小心被一头大黄牛吃进了肚子里(动作+表情演绎害怕),开始了一段紧张而又奇妙的“旅行”,今天,让我们跟着红头一起进牛肚子里去探探险吧!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跟着老师齐读课题生:齐读2.书写“旅”。师:瞧,课题里的“旅”字是我们要会写的生字。【出示甲骨文图片】师:“旅”字在古时候的意思是军队。这是“旅”字的甲骨文。你觉得像什么?【预设】生:我觉得像许多人聚集在一面旗帜下面。(出示“旅”的甲骨文图片)师总结: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看,军队里军旗飘飘,许多士兵驻扎在这里。示范书空:在书写“旅”字的时候,有粗心的同学会把军旗的飘带弄丢了。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要注意右边的笔顺:撇,横,撇,竖提,撇,捺。(板书)师:生字写好啦,谁来读读课题生:在牛肚子里旅行3.质疑课题,引发思考。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冒出了怎样的小问号呢?【预设】生1:到底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生2:它是怎样旅行的?生3:这次旅行有意思吗?生4:它都去了哪里?[过渡语]瞧,你们一个个都有奇思妙想,你们的想象力已经让老师想迫不及待去看看是谁写出了这么有趣的文章。4.作者简介著名作家、剧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蝉为谁鸣》《小猪大侠》《会飞的狗》《替身》等30余部,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七次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三次获宋庆龄文学奖、多次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等。二、任务群设计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学习字词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比较长,段落比较多,认真读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活动一:借助游戏,集中识字1.出示词语[过渡语]瞧,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真的太惊险了,你们愿意一起去解救它吗?这里有很多拦路虎,你能大声、流畅地读一读吗?(1)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向同学或老师请教。评价:读得真标准(按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每个环节评价必不可少)(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胃(可以在这里顺便借图片识字,如果公开课有要求,这个可以随文识字加写字会更加出彩。)(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三年级可以快速识字,可引导学生整体识记生字,“齿、嚼、吞、胃、咽”这几个生字的部首都和吃东西有关。)(4)汇报交流,重点记住:师:这里呀,有几个生字宝宝竟然有两个读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答”“应”“骨”是多音字。“答”在“答应”等词语中读dā,在“回答、应答”等词语中读dá;“应”在“应该、应当”等词语中读yīnɡ,在“回应”等词语中读yìnɡ;“骨”在“骨头、骨折”等词语中读ɡǔ,在“一骨碌”等词语中读ɡū。《注意》如果有时间就游戏 没有时间就不做停留,三年级识字会稍微不侧重。(5)将学生分成“青头组”和“红头组”,利用字卡展开比赛,看哪组识字最准确。[过渡语]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向着成功迈进了一大步。2. 难词解析(公开课没有时间可以不做解析,去文章中理解即可)“细嚼慢咽”就是慢慢地吃东西。①理解细嚼慢咽,对比狼吞虎咽②做一做动作读一读:细嚼慢咽活动二:聚焦课文,厘清段落师:读得真准。孩子们,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呢 生:21段。师:来,对着大屏幕看看你都标对了没有。生核对自然段。活动三: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师:太厉害了!那么孩子们,回到咱们刚刚的问题,哎,是谁跑到了牛肚子里面呀 生齐说:红头。师:红头是一只可爱的小蟋蟀,它可是草丛中的音乐家,它的声音可好听了!播放蟋蟀叫声。师:哎,那红头怎么跑到牛肚子里去了呢 请你说。生:因为它在跟它的好朋友青头在玩捉迷藏,它躲在草丛里一不小心,牛在低头吃草,结果把它给吞进去了。师:是啊!红头(板贴红头图片)和她的好朋友青头(板贴青头图片)在草丛里捉迷藏的时候被牛(版贴贴牛)卷进了嘴巴里。那这趟旅行的结果怎么样了呢 那这趟旅行的结果怎么样了呢 生: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顺利逃脱。师:哦,是啊。看来真是一场有惊无险的旅程。【边讲解边出示ppt】课文主要讲了( )和( )两只小蟋蟀是好朋友。一次,( )不小心被牛吞进( )里,进行了一场惊险( ),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顺利逃脱。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公开课不需要有,日常的课可以训练学生进行分层理解)听读课文,边听边看看那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交流反馈,明确课文层次划分1-6自然段:青头、红头玩捉迷藏。7-19自然段: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20-21自然段:红头脱离危险。学习任务三:合作学习 理清内容默读:默读7—21自然段,说一说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交流:和同桌一起交流,并且用箭头画出红头的旅行线路。活动一:寻找旅行路线师:红头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旅行,那它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接下来快速默读课文7-21自然段,找出红头的旅行路线的句子,并且自己先来动手画一画红头的旅行路线。评价: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每个细节都逃脱不了同学们的火眼金睛。(按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每个环节评价必不可少)生:汇报【出示课文段落】红头在牛肚子里随着草一起运动着。从第一个胃走到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来到了牛嘴里。终于,红头又看见了光明。可是它已经一动也不能动了。1.出示图片标清路线2.为什么红头明明掉进牛的胃里,却没有被消化呢?[出示课件]牛有四个胃3.为什么红头能从牛肚子里重新回到牛嘴里?(1)了解“反刍”(2)什么是“反刍”呢?让我们来看看相关视频吧!(出示“反刍”的视频。)(3)拓展动物们的胃各不相同活动二:借助板书讲故事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线路图?并且能够用上所学关联词进行红头的历险讲述。课件出示:“食物进了牛肚子里,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红头在牛肚子里的位置变化,也就是它的旅行路线。(板书:牛口→肚子→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口)师:同学们,请你说一说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生1:首先牛吃草的时候把它一起卷进嘴里,然后吞进了肚子,它来到第一个胃,然后又来到了第二个胃,然后又重新送回了嘴里,然后又被喷了出来。师:真不错!他一口气把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都说得非常清楚。掌声送给他!生掌声。师:不过老师还要提醒你们,如果能加上它的好朋友——青头,再加上这个关键词(捉迷藏)就能说得更完整了。谁愿意再试试。生2:青头和红头在玩捉迷藏,红头躲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然后青头来找,看见后面突然有一头大黄牛准备吃草,它刚想闪开,但是它已经被牛卷到嘴里。然后它从嘴巴到了第一个胃,又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接着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最后就被喷出来了。师:掌声送给他,这个小朋友好棒啊!还加上自己一点点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说得非常完整。三、课堂小结张之路爷爷可真厉害,把“反刍”这么复杂的科学知识藏到了红头的旅行里。这样有趣的童话故事我们叫它科学童话。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学习。四、作业布置将故事有声有色讲给爸爸妈妈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