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师生交往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师生交往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课题 《师生交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科目 道德与法治
学段 初中 授课时间 2023.10 课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初一(一)班 授课教师
解读教材 教材地位和结构 本课由引言和两个项目内容组成。引言用简短的语言,勾起学生对师生交往的美好回忆,进而开篇点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学会与老师愉快地相处。 项目2“师生交往”,从教学相长、亦师亦友两个角度,分析了与教师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两个子目内容明理与导行并举,对增进师生情感、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1. 认识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知道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2. 学会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懂得师生之间需要平等对待、彼此尊重,相互促进。 3.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树立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意识;感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道理,懂得主动参与、勤学好问有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进步;珍惜师生之间的友谊,平等对待、彼此尊重。
教学重点 懂得师生之间需要平等对待、彼此尊重,相互促进。
教学难点 学会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解读学生 进入初中,随着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变化,学生身心的成长、依赖性的减弱、“成人感”的增强,导致学生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出现一些新问题。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学生对老师的职业特点缺少深人的理解,对如何与老师相处也缺乏必要的方法与技巧;对师生间出现的问题,如个人对老师的喜好、对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等缺乏科学的认识,这可能会对学生自身学习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在这一特殊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认识提升和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对学生的初中生活将产生深远影响。
解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学案、课件;分好小组组织课前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准备:课前通过书本自学;课前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法 探究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学习 《师生交往》的课本内容 课前作教学准备,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 课前自主预习《师生交往》的课本内容 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掌握本课重难点,并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导入 课前内容导入 欣赏歌曲,导人新课 【教师引导】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美妙的歌曲《老师》。 多媒体展示: 歌曲:《老师》 你给我一句话,就打开我一扇窗。 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 你给我一个跟神,我就找到了方向。 你放开双乎,让我邀游知识的海洋。 老师呀老师,你像我兄长。 老师呀老师,像老朋友一样。 诸师呀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你给我的一忉,我永选不会忘。 【教师引导】歌词中写道:“你给我一句话,就打开我一扇窗;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你给我一个眼神,我就找到了方向;你放开双手,让我遨游知识的海洋 你给我的一切,我永远不会忘。”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令人难忘的和老师在一起的一个瞬间或者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回想和描述你与老师交往的场景,说说当时你的感受,和我们一起分享师生交往的事例。 【教师引导】一说到老师,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老师扮演着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等多种角色。师生交往是人生一段宝贵的财富,师生交往让老师和学生都各有所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项目2“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板书) 【学生活动】描述与老师交往的场景,体会老师的关爱。 以师生共同欣赏歌曲《老师》导入,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欣赏歌曲之后,教师自然地运用歌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回忆与老师交往的片段,初步感悟师生交往的情深意浓,顺利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板书) 环节一:走近名人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苏格拉底 【教师引导】我们感谢老师我们铺设知识的阶梯,感谢老师为我们在黑暗中指引方向,感谢老师点燃了我们对真理的热情。但当我们与老师在知识上、见解上产生分歧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是积极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还是放弃思考随波逐流?是守护内心的光芒,还是木然盲从?亚里士多德与其恩师——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并称“古希腊三贤”,他们的故事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教师小结】正是对于真理本身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成就了“古希腊三贤”三代师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丰碑。 环节二:记者小采访 【教师引导】 《礼记 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促进了老师更好地“教”。 下面让我们进入“记者小来访”环节,听听大家的想法。 多媒体展示: (1)回忆你跟老师相处的过程,思考哪些细节能够体现这种交流互动促进了老师更好地“教”? (2)当你向老师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的时候,你是否注重自己的礼仪和方式? (3)在某个问题上,如果你与老师的观点不同,你会如何看待你的老师? 【教师活动】教师适时地采访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引导其谈谈这样做的收获。教师要灵活机智地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在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时教师的收获。 【教师小结】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是我们追求真理的阶梯,是我们要经过的必要过程,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正如苏轼在《琴诗》中所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教学也是如此,师生之间多一些积极和有效的沟通,才能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正所谓“教学相长”。 主动参与,勤学好问(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6亚里士多德的故事,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班级小记者对学生进行现场采访。 【学生回答】略。 本环节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同时引导学生尊重老师,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环节三:情境 AB 剧—假如我是…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一: 思思喜欢文学创作,她写的小说经常获得语文老师的赞赏。但是在一次数学课上,她偷偷在下面写小说,被数学老师发现了,她的手稿被没收了,还被狠狠批评了一顿… 情境二: 小宇总是能保质保量地上交各科作业,经常被老师表扬。但是今天上英语课时老师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几个没交作业的同学,包括小宇。后来,老师发现小宇的作业本被自己落在了办公室 【教师引导】林肯曾经说过:“世人都喜欢赞扬。”赞扬,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赞扬特别能够建立学生的自信,但在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不只有赞扬,也会有批评。下面我们以校园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境为基础,进行续演。 要求:(1)请每个小组选择以上情境中的任意一个,分角色续演故事;(2)每个故事分别设计和表演两个不同版本的结尾;(3)比较不同的结尾分别会给当事人带来哪些不同的感受和可能的结局。 【教师小结】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当老师误解我们时,也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老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向老师委婉地提出建议,是最好的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改进不足,完善自己。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板书) 【教师过渡】如果把老师比作蚌,那么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老师用爱去舐它,磨它,洗它 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老师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微妙,很美妙,亦师亦友。 【学生活动】以小组单位,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有关内容,完成“探究与分享”活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剧本并表演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表演小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情境,表演故事的不同结尾,采访当事人的体会,包括受到表扬和批评时的不同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老师的矛盾,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与老师相处。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活动三:我爱我师 【教师过渡】把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鞠躬尽瘁,她——为我作出了榜样,值得我不断学习。 多媒体展示: 2021年2月17日晚8点,2020《感动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 CCTV-1播出,感动中国之张桂梅:64岁,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2007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 12年以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教师提问】了解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请大家谈谈张桂梅老师何以感动中国。 【教师小结】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教师提问】我们的老师或许没有伟大的壮举,但他们教育我们,关爱我们的点点滴滴,同样让我们感动。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那些感人的瞬间,一起分享你的感动。 【教师小结】我们的老师或许没有伟大的壮举,但是在我们失败的时候,他们为我们鼓起前进的风帆;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他们和我们分享成就的喜悦;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他们会耐心细致地拨正我们前进的航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又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 选取典型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教育效果,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在此基础上,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回顾自己与老师的交往,回忆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教导,进一步认识老师对自己成长的促进作用。
亦师亦友 二、亦师亦友(板书) 【教师引导】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在师生交往中积极主动的表现会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阅读下面三则名人故事,分享其中蕴含的道理。 环节四:名人与老师 多媒体展示: 故事一: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毛宇居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力老师敬酒。毛宇居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故事二: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他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握紧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故事三: 2016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同志来到母校北京八一学校看望师生。78 岁的田潞英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她曾担任习近平小学四年级时的班主任。她对这位学生的印象是“特别厚道、老实”“善良““尊敬老师”。 【教师提问】几位名人的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教师小结】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 【教师小结】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和劳动成果等。尊重老师,不仅体现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我们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即使不欣赏某位老师的风格或者教学方式,也应该在人格、个性和劳动成果等方面给子最起码的尊重。 互相尊重、理解和帮助(板书)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 【学生活动】交流分享。 【学生活动】话题讨论:(1)对老师的尊重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 通过名人尊师的故事,感悟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各个方面及细节上学会用语言和行动尊重老师。
环节五:我和老师做朋友 【教师提问】得到学生的尊重固然是老师的愿望,但老师也期待成为学生的朋友。那么,你觉得什么类型的老师最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作为学生,对于与老师成为朋友,你有哪些妙招?请与同学分享你的经验和心情。 【教师小结】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平等相待,相互促进(板书) 【学生活动】自由分享妙招。 学生之间相互进行经验分享,体现了教师乐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相待,一种尊重学生的具体行动;通过分享经验,又让更多的学生有意识地跟老师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亦师亦友地跟老师进行交往。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小结 本框的主要内容 美丽的校园因为有了老师的帮助和关爱而变得温馨,美丽的校园因为有了学生的天真和活泼而变得灵动,那种师生之间的感动,将永远鼓舞着我们,永远激励着我们。 听教师梳理并做好笔记,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课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提供条件。
板 书 设 计
课后任务 我给老师写颁奖词 请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写颁奖词,可以从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这些方面人手,重点突出老师的特征。 参考: 1. 您博古通今,上至天文地理,下到街市小儿,您都了如指掌。您嬉笑怒骂,皆为妙语。您绣口一吐,便是半篇文章。一盏昏黄的灯,一支破旧的笔,一颗滚烫的心,您无怨无悔。您桃李芬芳,名满天下,一中谁人不识君? 2.一盏灯,两支水笔,三行评语,四十份试卷,这是您最平凡不过的夜晚。您又要像一位战士一样挑灯夜战,疲惫与辛酸留给自己,只为将最棒的课堂留给大家。 3.一身朴素衣衫,涂抹着岁月沧桑;一副老花眼镜,勾勒出敬业德操。您扶一扶镜托,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才俊;您挥一挥衣袖,数载风,数载雨,数万好梦成真。 4.您没有数学老师的死板,没有物理老师的苛刻,全身上下带着一股清新的灵动。在您的课上,没有ABCD 的琐碎,没有能量守恒定律的困扰,有的,只是五千年文字运用的奥妙。您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书上的知识,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教学活动落实比较到位。情境AB剧和记者小采访两个活动设计有特色、有趣味,学生参与度高,有利于在体验中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讨论有基本问题,也有拓展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本课教学设计坚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并以“感悟、体验、分享、反思、行动”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利用情境、资料、采访等,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深层次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个人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辨能力,符合新课标理念,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弘扬个性发展的平台。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环节二中教师恰到好处的采访使得师生能够共同感受到教学相长,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设计不等于生成,本设计中有个别地方还需教师进行灵活处理,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教学相长,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某些不恰当行为,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低姿态,身先士卒,这本身就是一种平等相待,一种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