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积累增多,思想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生命会有更多思考,因此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展开对“怎样的生命才是永久的”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观点鲜明,情感富余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提炼生命的特征,将读贯穿始终,层层深入,做到读中品、品中读,将知识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层次清晰,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首先谈到了生命短暂的特点,接着说到生命的神奇与不朽,体现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高度赞美。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且富余变化,体现散文的特征,也有很强的人文性,对于立德树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自读课文,应多让学生自读、自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大胆品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品读课文,分析文中优美语句,了解议论性散文语言的特点。
3.悟读课文,谈感受,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课程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两个短视频(幼苗破土而出、婴儿的成长)。无论是破土而出的幼苗,抑或是婴儿从出生到成长,都让我们想到一样东西,(生答“生命”)是的,“生命”!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着严文井老先生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跟他一起来探讨探讨。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2.字词检测(加粗的字)
臼齿 兴味 茸毛 蔓延 凋谢
洗涤 俯瞰 遏制 牛犊
二、理生命之序
1.课文默读,思路概括
本文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无奈 乐观 赞美
三、 明生命之貌
自由朗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生命是怎样的。请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填完后面的小诗,并用恰当的词来概括生命的特征。
永久的生命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人们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感谢生命的奇迹,
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它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
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明确:短暂、永久
四、 品生命之美
1.生命美在何处?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进行分析。
示例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棵棵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自身的神奇与永恒;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示例2: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确实永久。
明确:这句话富含哲理,“分开来”指一个个的生命个体是短暂的、“合起来”指所有个体组成的生命长河是永久的,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知识总结:句子赏析三部曲:找准角度:可从修辞、表现手法、用词、语言风格、哲理等角度入手;概括句子的意思或体现的特点等;分析句中蕴含的情感。
预设:
(1)有限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 它们既然离开,就永不会再返回。
(2)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3)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4)凋谢与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2.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五、悟生命之真
师生合作再读课文,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活动设计:学生先思考并在本子上写下来,进而与同学们分享。)
(举例:雷锋、邓中夏)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永久的生命”的含义:
1、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
3、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4、生命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衍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六、佳句积累,微文创写。
从“赞美生命”的角度,自由命题,从课文中撷取三个美句,构成一篇散文。
七、课堂小结
夕阳逝去,带来美丽的星夜;枯叶飘落,迎来晶莹的飞雪。辉煌或许不再,却能带来昔日的奋进,让拼搏重来;成功也许远去,却能洗去浮躁的外表;让生命重获一种充实的丰盈。 让我们共同在这铺满鲜花和荆棘的青春中前行,在乌云和太阳并存的天空下展翅翱翔,让我们的生命灿烂如花!
八、布置作业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