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古代边塞生活的了解较少,可能会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豁达情怀。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讲授法:通过讲授介绍古代边塞文化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探究法:通过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代边塞风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5. 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诗歌的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和荒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 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察访军情。《使至塞上》记述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况。当时,单车问边,路途遥远,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抑郁。
这首诗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其诗雄浑壮美,意境开阔,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所写的的内容
1.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3. 教师指导学生,并讲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讲解】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同时叙事,指出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译文】像蓬草飘出汉塞,像归雁飞入胡天。
【讲解】颔联紧承上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译文】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讲解】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劲拔坚韧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一联诗人既到边塞,又出边塞,既看到了“大漠孤烟直”的壮美景色,又看到了“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色,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正在燕然。
【讲解】尾联以事作结,交待诗人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意又推进一层。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寂寞、飘零之感,同时也暗指自己内心的孤寂抑郁。最后以委婉的语调表达了对都护的赞叹,也流露出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四)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意象主要有:
1. 蓬草:蓬草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常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这首诗中,蓬草被用来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他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和飘零之感。
2. 大漠:大漠是边塞的自然景观,在这首诗中被描绘为浩瀚无边、荒凉寂寞的景象。
3. 孤烟:孤烟是指在大漠中升腾的烟雾,是边塞的人文景观之一。在这首诗中,孤烟被用来形容大漠的荒凉和寂静。
4. 长河:长河是指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这首诗中,长河被描绘为落日余晖下的壮丽景象。
5. 候骑:候骑是指在边境地区巡逻的士兵。在这首诗中,候骑被用来形容边境地区的紧张气氛和士兵们的警惕性。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整首诗的意境苍凉、雄浑、壮美,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边塞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整首诗的意境苍凉、雄浑、壮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教师讲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描绘的边塞风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丽和宏伟。这句话描绘了大漠中的孤烟笔直地升腾而起,长河上的落日圆圆地落下的景象。在大漠中,孤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代表着边塞地区的荒凉和寂静。而长河上的落日则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美和宏伟,让人感到无比震撼。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也是非常深刻的。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边塞风光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仰之情。在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的景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宏伟和壮丽。
3.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其他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4.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前四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交待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接下来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宏伟的自然景观,让诗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同时,这两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仰之情。
最后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以事作结,交待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土的思念之情。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寂寞、飘零之感,同时也暗指自己内心的孤寂抑郁。最后以委婉的语调表达了对都护的赞叹,也流露出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思念故土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五)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的简洁、意境的深远、情感的真挚等。
2.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边塞的壮美和宏伟。
同时,这首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蓬”“雁”自比,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诗歌以“单车欲问边”开头,以“都护在燕然”结尾,中间穿插了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六)比较阅读
教师选取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等,与《使至塞上》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使至塞上》。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写一篇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教授的是王维的《使至塞上》,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古代边塞生活的了解较少,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古代边塞风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我还采用了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与其他同类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有所提高。但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储备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同时,我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乐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