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连接电路,会规范的画出简单电路图。教学难点会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及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三、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电学的第一课,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对电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多做一些小的实验,多找一些与电有关的故事,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虽然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仍需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所以需要利用实验、模型等入手认识。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活动1【导入】趣味入题演示实验:摩擦塑料绳,塑料绳互相排斥。提问:观察现象,思考为什么这样?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翻转内化:原子结构1、原子正电负电数目相等→原子不带电(不显电性)→物体不带电2、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师:大家看我们刚才的试验,这个塑料棒在摩擦前不能吸引小纸屑,摩擦后能够吸引小纸屑,这是为什么吗?塑料棒通过摩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原来这个塑料棒,通过摩擦带上了电荷,这就是传说中的摩擦起电,就是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闪电也是这样形成的,就是两块大云朵,相互摩擦产生了电荷发生了闪电。这个塑料棒摩擦起电以后呢?就带上了电荷。这个带电的物体又有一个性质,就是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把小纸屑吸起来了。气球摩擦后能够吸引头发也是这个道理。有的衣服它的布料特别容易摩擦起电,带电后就容易吸引很多灰尘,并且越拍,手与衣服摩擦产生更多的电荷,吸引更多的灰尘,所以越拍灰尘越多。师:好,我们现在知道了摩擦起电,那么什么是摩擦起电呢?生: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师:带电体有什么性质?生: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活动2【活动】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利用原子结构演示摩擦起电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路,说明电荷、摩擦起电以及带电体的性质提问:你怎么知道图中塑料绳带电了?带电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吗?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呢?演示实验:电荷间相互作用继续设疑:你能判断带电气球的带电种类吗?引导学生推理出结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活动3【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提问:1、物体若带电,接触验电器会有什么现象?2、验电器的原理是?3、张角更大说明什么?4、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带电的种类验电器什么用金属杆、金属箔?演示实验:验电器 A 带电张开角度,B 不带电,分别用塑料棒和带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 AB。列举导体和绝缘体例子。通过动图解释金属有大量自由电子,是其能够导电的原因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不同。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理解导电性能不同的原因。出示图片:加油前触摸静电释放器、油罐车静电接地带、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解释原因,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本节达标检测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电荷1、摩擦起电现象。2、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三、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