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3运动的快慢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3运动的快慢

资源简介

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观察图片,依据生活经验,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阅读教材,理解速度概念和速度的数学表达式,能说出速度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3)尝试阅读速度表,知道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和单位及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概念和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分析
1、 学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理解中学物理和小学数学之间的异同。
2、通过对纸锥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测量,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和速度的定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间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继续培养小组各成员间相互配合的默契度。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间題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苏炳添东京奥运会的比赛视频。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讲解:
场景 1:甲乙两人都跑了 5min,甲跑了 300m,乙跑了 400m,谁跑得快?
场景 2:甲乙两人在百米赛跑中,甲用了 12s,乙用了 13s,谁跑得快?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 km/h 1m/s=3.6km/h 1km/h=1/3*6m/s=0.28m/s3.阅读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三、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 27页想想议议并讨论两辆车的运动特点: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 v=s/t理解为 v与 s成正比,与 t成反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变速运动可以用 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 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小明家距离学校 3km,早上小明爸爸开车送小明到学校所用时间为20min,你能否求出小明爸爸开车时其行驶速度为多少 m/s?合多少 Km/h
四、课堂小结: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一定比较通过的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路程一定比较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二、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定义(2)公式及其变形(3)单位及其换算
三、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