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能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科学思维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率的含义4.科学态度与责任(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刚学完机械能的基础之上的。但由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无法看到物体的运动或物体发生形变,所以,学生无法直接观察,也就建立不了直观的模型,在教学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在对比的基础上能抽象出一定的模型,加之学生能运用好逻辑推理。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好动性,让他们自己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快感。四、新课讲授1.创建真实情景,复习机械能,初始沉浸式学习教师活动播放运动会视频,提出问题:(1)奔跑中的运动员、形变的撑杆、空中运动的篮球具有的能量有哪些?你的依据是什么?(2)你还能说出教室中的哪些物体具有这些能量。学生活动(1)讨论:分析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在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2)得出结论:奔跑的运动员:动能;空中运动的篮球:动能、重力势能;形变的蹦床:弹性势能。(3)寻找身边的物体:在教室走动的老师具有动能,天花板上的吊灯具有重力势能书夹、圆珠笔内弹簧被压缩时具有弹性势能。活动意图:本环节将教室作为第一个真实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思考,初步尝试沉浸式学习,唤醒学生对机械能的记忆,总结从距离和力两个方面分析物体具有机械能的种类和条件,为内能概念的提出搭好阶梯。2.沉浸式具身模拟,感知内能教师活动情境创建,宏微结合,类比建构(1)情境创建:将教室变成一只盛有水的玻璃杯,学生和老师是组成水的分子。(2)引导学生扮演水分子,用身体语言表示无规则运动,用拉力器和弹力器展示分子间的作用力。类比分子和奔跑的运动员、空中的篮球、形变的蹦床的相似之处,总结得出具有“力”和“距离”这两个功的必要因素,引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3)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内能的概念,明确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学生活动学生体验,感受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进而总结得出物体的内能。通过分析讨论得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活动意图:链接新旧知识,开展沉浸式具身体验,形成内能概念。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用类比的方式总结得出物体内能的含义,符合学生认知能力水平。3.推进深度沉浸,解决真实问题教师活动实验再现,深度沉浸(1)播放海波熔化过程的视频。提出问题: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的热量去了哪里?(2)引导学生扮演海波分子,模拟熔化过程中,海波分子在烧杯中运动变化的情况。(3)引导学生得出分析:温度和物体内能的关系。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角色扮演,体会海波分子吸热过程中,其热运动剧烈程度和分子间隔之间的变化情况。体会海波吸热后温度和物态的变化本质。活动意图:本环节通过多个角色扮演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让学生感知温度实质上代表了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越大;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减小,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温度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同时,在本环节中也强调了温度不是物体内能大小的唯一影响因素,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如晶体的熔化过程)时,物体的内能也会发生变化。本环节将宏观量(温度)和微观本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再一次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入物体内部分析每个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内能改变的规律。4.观看视频,提出驱动任务,沉浸科技情景教师活动:播放“问天核心实验舱”发射视频,引发学生对内能转化应用实例的关注,由科技走向物理课堂。提出问题:火箭起飞的机械能来自于哪里?要制作一架能够起飞的火箭,我们需要哪些能量知识?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学生 1:需要燃料燃烧。学生 2:燃料燃烧产生的“炙热气体”向后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向前飞出。活动意图:通过真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出内能的改变,引发学生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关注,以项目问题进展进行驱动。板书设计内能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2.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