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课题 延续文化血脉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政治 年级 九年级教材分析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 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具备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思想品质,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责任意识: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重点 坚定文化自信难点 弘扬传统美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电视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播放的目的是什么?引出课题《延续文化血脉》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播放的目的是什么? 从身边的小事来寻找潜藏的中华文化,培养发现意识讲授新课 探究一:中华文化根环节一:活动:我是小导游亚运会开始了,为了让外国游客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请问作为导游的你,你会给他们介绍什么?教师总结:中华文化的产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 艺术······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环节二:自主阅读书本60页内容,结合书本61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教师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环节三: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教师总结: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有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继承革命文化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⑤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探究二:美德万年长环节一: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思考:(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教师总结:为什么要弘扬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代代相传、世世 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的遗传基因环节二:【好少年说家风 】为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扎实开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强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文明青岛”微信公众号推出“好少年说家风”栏目,邀请各级好少年晒出好家风、讲出好故事、绘出好传承,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弘扬良好家风。思考:面对家风这一问题,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教师总结: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交流讨论,我们能够给外国游客介绍些什么呢?思考: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思考:(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思考:面对家风这一问题,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自身潜能,提升自信和勇气结合书本知识和例题,提高自主阅读的习惯,培养自主总结的意识汉语桥这个节目是大家所知的,以此为基础能够加深同学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做法捐款是身边熟知的事例,以小事看大局,从细微处感受美德的力量更有说服力以少年本身为出发点,更贴合学生的身份,更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增强好奇心课堂练习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内容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作用和坚定文化自信;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大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主题 文明与家园2、单元内容 本单元以“建设文明中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守望精神家园、共筑生命家园是实现国强民富的必由之路。文明史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文明史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3、单元学情 九年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上和知识经验上都有所认知,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对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认识还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深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一般仅停留在认知记忆层面。同时对于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所了解,对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但只能个体来说还不够深入,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不太深刻。4.单元目标 1、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特点?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4、中华文化的作用?6、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7、怎样坚定文化自信?8、为什么要弘扬传统美德?9、中华传统美德表现?10、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1、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12、民族精神的内涵?13、民族精神的特点?14、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15、为什么要构筑社会主义价值观?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17、青少年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19、为什么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20、为什么实施“三孩政策”?21、我国资源现状及特点?22、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23、我国环境现状、原因及危害?24、为什么要保护环境?25、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26、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7、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28、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29、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30、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达成评价 1、课堂评价: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说出文明与家园的具体内容,同时经过深层次讨论,要学会坚定文化自信,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记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2、作业评价:完成《学法大视野》第三单元内容3、期终评价:文明与家园内容是重难点,通常会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学生需要熟记相关知识。7.单元实施 课时安排课时设置课时目标达成评价任务活动延续文化血脉11、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2、坚定文化自信课堂评价课时评价我是小导游,以导游的身份展开活动,带领大家来了解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价值追求11、高扬民族精神2、构筑中国价值课堂评价课时评价以影视片中的爱国情境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觉高扬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视发展挑战11、发展中的人口问题2、资源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课堂评价课时评价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来分析我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理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性共筑生命家园1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坚持走路色发展道路课堂评价课时评价根据不同情景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明白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延续文化血脉 教学设计.doc 【大单元整体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单元整体分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