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科技类文本阅读(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 科技类文本阅读(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科技类文本阅读
科技文阅读范围很广,包括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学作品。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和小说。这里所说的说明文,就是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我们俗称说明文。
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筛选、辨别、整合等阅读分析能力,以及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进行分析,加以解决。
科技文阅读涉及的考点有:(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中考真题练手】
(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镜鉴千秋
①镜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②中国有着悠久的用镜历史。《说文》有载:“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被称为“监”。商代初期开始铸造铜鉴,此时的“监”字才有了“金”字旁,作“鉴”。“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③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④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
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商周铜镜大多为圆形,镜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铸造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楚国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到了汉代,汉镜出土数量最多,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相较战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
⑥铜镜的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人“咏镜”之风盛行。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思之采、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咏镜”便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默
⑦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加之制镜工艺改良进步,加入大量锡的铜镜更加明亮,其造型也更显华丽。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有代表性的镜子图案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宝相花图案镜,包括写生图案、佛教宝相图案等;二是珍禽奇兽花草图案镜;三是串枝葡萄鸟兽蝴蝶镜;四是故事传说镜,包括人物、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
⑧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但方寸铜镜凝聚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却将变换着形式继续长远流传。古时,藩邦之间、百姓之间互相赠送铜镜的礼俗依然延续至今,比如,镜子常用作爱情婚姻的信物,寓圆满、团圆、吉祥之意,象征婚姻美满。再如,历史这面镜子永远无法取代,“铜镜正衣冠”寓意影响深远,作为自醒自警的方式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
(作者:韩文)
63.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6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镜子经历了“水镜”“石头镜”“铜镜”和“玻璃镜”四个阶段。
B.根据第③段内容,第④段加点词语“鉴的哲思”指的是“吸取教训”。
C.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就有了铜镜,是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
D.第⑦段划线句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镜造型华丽、样式多样。
65.唐人“咏镜”之风盛行,请探究原因。(至少写三点)
【答案】63.文章主要介绍了镜子的发展历史及其人文内涵。 64.D 65.①镜子在唐代被广泛使用和重视,社会各个阶层都喜爱镜子,文人雅士则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②唐代的文人雅士通常有较高的修养和艺术素养,他们注重视觉和文化的体验,通过咏镜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③唐代的镜子制作工艺改良进步,铜镜更加明亮,造型多样化,艺术风格独特。这也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推动了咏镜之风的发展。
【解析】6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第①段“镜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第④段“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第⑧段“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但方寸铜镜凝聚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却将变换着形式继续长远流传”概括得出:本文主要介绍了镜子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从早期的水镜、石镜发展到四千多年前的铜镜,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镜子不仅是照面饰容的用具,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6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有误,结合第⑦段“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可知,“第⑦段划线句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唐镜艺术样式的多样化”。
故选D。
65.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⑥段“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思之采、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可得:镜子在唐代被广泛使用和重视,社会各个阶层都喜爱镜子,文人雅士则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
结合第⑥段“从一些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咏镜’,便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可得:唐代的文人雅士通常有较高的修养和艺术素养,他们注重视觉和文化的体验,通过咏镜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结合第⑦段“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加之制镜工艺改良进步,加入大量锡的铜镜更加明亮,其造型也更显华丽。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可得:唐代的镜子制作工艺改良讲步铜镜更加明高造型多样化艺术风格独特。这也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推动了咏镜之风的发展。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物勒工名
①当今的“3.15”晚会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那么在古代也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吗?古人又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如果你了解了物勒工名制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其中提到的“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它要求手工业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从某种意义来说,物勒工名也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
③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的现象,但此时多是标明物品的所有者,并非制造者,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此时物勒工名制度才真正出现。到了秦朝,物勒工名制度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如秦简《工律》中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
④到了汉代,这种制度的实施已深入到官营手工业的各个方面。目前在一些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均发现有铭文,铭刻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信息更加全面,标志着这一时期物勒工名制度已相当成熟。
⑤唐朝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一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从技艺培训,到产品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使得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工匠家族。
⑥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更加严格,勒名制度也更规范、具体,最突出的是在工程材料上都要层层勒名。南京明城墙即为典型代表,每块城墙砖背后都有工匠勒名。在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刻有67个字,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这是目前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体系。
⑦作为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既保障了产品质量,也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⑧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勒名制度下,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对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他们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⑨物勒工名还充分体现着诚实守信精神。勒名制度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处理十分严格,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⑩勒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群体,久而久之,这种约束内化为工匠敬业专一的意识,从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文明和自觉精神。
铭文无声,一刻千年。物勒工名制度反映了古人的智慧,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庄华峰,文章有删改)
6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加点字“从某种意义来说”起到限定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⑦段是过渡段,把物勒工名制度的发展和这一制度对工匠精神的推动作用连接起来。
C.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
D.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
6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勒工名制度源远流长,其真正出现应该是在商周时期。
B.因为秦国国富兵强,一统天下,所以物勒工名制度得到长足发展。
C.在汉代器物铭文中,你可能会看到器物制造的地点、制造者、监造者等信息。
D.明清时期,勒名制度更加规范,南京明城墙就在每一块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
6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物勒工名制度对当今社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有何借鉴意义。(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66.C 67.C 68.示例:(1)建立健全产品追溯制或追责制,明确责任;
(2)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培养优秀技术工人。
【解析】66.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如在制作车辆时,对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他们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可知,这句话列举中国古代工匠制作车辆时的情景,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非作比较;
故选C。
67.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结合③段“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此时物勒工名制度才真正出现”可知,物勒工名制度源远流长,其真正出现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商周时期”;
B.有误,结合③段“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可知,比较完善的物勒工名制度是促进秦国强大且一统天下的因素,选项表述于文无据;
D.有误。结合⑥段“南京明城墙即为典型代表,每块城墙砖背后都有工匠勒名。在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刻有67个字,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这是目前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可知,是“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而不是所有南京明城的每一块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
故选C。
68.考查建议启示。
结合⑨段“物勒工名还充分体现着诚实守信精神。勒名制度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处理十分严格,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概括可得:当今社会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踪溯源制,明确责任,压实责任,每一环节具体到每个人。
结合⑩段“勒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群体,久而久之,这种约束内化为工匠敬业专一的意识,从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文明和自觉精神”概括可得:当今社会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质量铸就企业的灵魂。
(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没有铁轨的列车——智轨列车》,回答各题。
没有铁轨的列车——智轨列车
沈羡云
①在湖南株洲,人们可以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一辆辆酷似火车的列车在城市交通道路上行驶着,它们没有轨道,不用天线牵引,甚至从侧面都看不到车轮,整辆车犹如悬浮在地面上一样,极具科幻感。这就是新型的智轨列车。
什么是智轨列车
②智轨列车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以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通过中央控制单元指令,在既定虚拟轨迹上行驶,能够被精准控制的列车。
③株洲的智轨列车是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全新交通工具,为中国首创,全球首发。中国拥有智轨列车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车上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中国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智轨列车是怎样运行的
④看到这里,很多人不免会产生疑惑:智轨列车没有铁轨就能“悬浮”在公路上行驶,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它看似无轨,实际上还是有轨的,它的轨道是地面上画的白色虚线,这些白色虚线的涂料并不特殊,跟平常的路面涂料完全相同。智轨列车识别地面的虚线轨道靠的是摄像头——智轨列车上一共安装了十几个摄像头,摄像头就像列车的眼睛,通过它们可以感知周边的环境,从而测定和锁定白色的虚拟轨道,然后列车会沿着虚拟轨道自动行驶,总之,智轨列车通过车载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路和周边情况,将运行信息传送至列车“大脑”(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大脑”的指令,在保证列车实现牵引、制动、转向等正常动作的同时,能够精准控制列车行驶在既定“虚拟轨迹”上,实现智能运行。
智轨列车的优点
⑤首先,建造成本低、建设周期短。智轨列车的造价很低,据了解,我国地铁造价约为4~7亿元/千米,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造价约为1.5~2亿元/千米,而智轨列车仅需要4000万元/千米左右,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而且,智轨列车的建设周期也短,一条运行线仅需一年的建设周期就能快速投入使用。
⑥其次,可以提高运力。虽然智轨列车是在地面上行驶的,但是和普通公交车还是有区别的。在平时上下班高峰期,我们会发现公交车不仅行驶速度慢,而且车厢内十分拥挤。智轨列车具有城市交通大数据集成系统,可以根据客流变化调节客运能力,像地铁一样进行编组,当遇到高峰期时,可以将多节车厢进行编组,增加载客量。它可根据不同线路、不同时段的具体运营情况进行灵活调控,大大提高运力。
⑦再次,有利于节能环保。智轨列车充电10分钟,可以满载续航25千米。智轨列车具有轻轨、地铁等轨道列车零排放、无污染的特性,并支持多种供电方式。智轨列车借助电力运行,既可以使用无触网的快速智能充电供电技术自行管理能源消耗和运行效率,还可以使用快充钛酸锂电池进行供电。快速充电供电技术不仅能对电能质量进行监测,还能避开电能质量风险。
⑧第四,具有地面通信信号系统。智轨列车快要到达红绿灯路口时,会向红绿灯基站提出优先口令,红灯会立马变绿灯,保障智轨列车优先通行、并且保证智轨列车的运行速度。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6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
B.本文的说明结构是总分。
C.⑤—⑧段采用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说明了智轨列车的四个优点。
D.第⑦段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智轨列车节能的优点。
70.下列加点词删去后不影响句意的一项是( )
A.整辆车犹如悬浮在地面上一样,极具科幻感。
B.智轨列车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以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通过中央控制单元指令,在既定虚拟轨迹上行驶,能够被精准控制的列车。
C.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造价约为1.5~2亿元/千米,而智轨列车仅需要4000万元/千米左右。
D.它可根据不同线路、不同时段的具体运营情况进行灵活调控,大大提高运力。
7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智轨列车的轨道是地面上画的白色虚线,这些白色虚线的涂料并不特殊,跟平常的路面涂料完全相同。
B.智轨列车通过车载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识别路而虚拟轨道线路和周边情况。
C.当遇到高峰期时,智轨列车可以将一节车厢进行多次编组,增加载客量。
D.智轨列车快要到达红绿灯路口时,会向红绿灯基站提出优先口令。
【答案】69.C 70.A 71.C
【解析】6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由⑤—⑧段中的“首先”“其次”“再次”“第四”可以看出这运用的是逻辑顺序;
故选C。
70.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A.“一样”是“没有区别”的意思,删去后原句意思依然是“整辆车犹如悬浮在地面上,极具科幻感”;故可以删去;
B.“自主”意思是指自己主动,不受别人支配。强调智轨列车是我国在不侵犯他人(国)知识产权的条件下,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进行的研究和发明。删去则原句意思改变,故不能删;
C.“左右”表示约数,“大概”的意思,表明并非刚好4000万元/千米,删去则原句意思改变,故不能删;
D.“大大”表示数量大或程度深,强调智轨列车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运力,删去则原句意思改变,故不能删;
故选A。
7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⑥段“智轨列车具有城市交通大数据集成系统,可以根据客流变化调节客运能力,像地铁一样进行编组,当遇到高峰期时,可以将多节车厢进行编组,增加载客量”可知,此选项中的“将一节车厢进行多次编组”说法错误;
故选C。
(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智能家居打造智慧生活
韩鑫
①今天,居家生活场景可能是这样的:语音切换智能电视节目,智能健身镜上进行AI私教指导……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智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关于智慧生活的美好想象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②快速发展的智能家居,涵盖家电、娱乐、安防、家庭能源管理等细分方向。从单个设备智能、多设备联动的协同智能,到设备智能感知、自主操作的决策智能,再到跨平台的高度主动智能,自动控制、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家居设备不断融合,为把人从家庭管理中逐步解放出来提供了解决方案。
③近年来,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2600亿元增长至5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但从整体上看,当前不少智能家居产品功能较为简单,同质化情况突出,成熟的全屋智能项目尚不多见。此外,现阶段了解智能家居并有使用意愿的消费者占比仍然较小。
④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家居的市场渗透率也将不断上升。一方面,家居生活最能体现个性,通过定制化服务满足个人需求、实现用户意图,以更好的口碑吸引消费者。再者,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推出更多跨场景、多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行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⑤智能家居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很大需求,这是智能家居可以精耕细作的重要市场之一。不过,智能家居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可能会带来隐私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隐患。要及时加强研究,探索可行办法,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让更多人放心使用、安全使用。
⑥家居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只要不断升级产品功能和使用体验,定能在行业行稳致远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更大惊喜。
(选自2023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7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很大需求,这是智能家居可以精耕细作的重要市场之一。
75.根据选文内容,分析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智能家居的市场渗透率。
【答案】72.(1)引出说明对象,引起下文;(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3.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 74.“之一”表示其中一个的意思,说明智能家居是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应用的一个重要市场,但不是全部的应用市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5.一方面,通过定制化服务满足个人需求、实现用户意图,以更好的口碑吸引消费者。再者,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推出更多跨场景、多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第三,不断升级产品功能和使用体验。
【解析】72.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在说明文中,文章开头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者引起下文;运用某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对象的某种特点。本文开头从描述今天的智慧居家生活场景,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智能家居,并引出下文的具体说明;同时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语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2600亿元增长至5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运用了“2600亿”“5800亿”等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近年来,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这一中心内容。
74.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语句“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很大需求,这是智能家居可以精耕细作的重要市场之一”中的“之一”,是其中一个或一类的意思,也就是说,智能家居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可以精耕细作的一个重要市场,但并不是说智能家居只有这一个重要市场。“之一”一词运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本题可筛选第④段“一方面,家居生活最能体现个性,通过定制化服务满足个人需求、实现用户意图,以更好的口碑吸引消费者。再者,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推出更多跨场景、多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行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第⑥段“只要不断升级产品功能和使用体验,定能在行业行稳致远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更大惊喜”等内容概括作答。
(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揭秘膨化食品“不健康”的真相》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揭秘膨化食品“不健康”的真相
①膨化食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风靡欧洲各国,后传至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口感酥脆,咀嚼起来“咔哧”作响,味道或香甜、或咸香、或香辣,令众多消费者追捧的爆米花、薯片、果蔬片等膨化食品,是以谷类、薯类、豆类、果蔬类或者坚果籽类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膨化工艺制成的,国外又称其为挤压食品、喷爆、轻便食品等。其实,膨化工艺是为粗粮提供的一种很好的物理加工方式,不仅能改变原粮的外形,又能提高原粮的口感,让人们在食用时,不会像食用原粮那样难以下咽。而且经膨化工艺制成的食品具有不易回生、营养成分损失少、易被消化吸收等优点。可是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花样百出的膨化食品虽然可口,但一直被贴着“不健康零食”标签,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②首先,膨化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与四大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是强制要求标出的项目,几乎全部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会导致血栓、引发冠心病、肥胖、影响记忆力的不健康脂肪,是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
③其次,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以鲜虾条的蛋白质为例,吃30克虾条会摄入2.1克蛋白质,占人体全天所需蛋白质总量的4﹪。鲜虾条和芝士味玉米片的营养成分含量是以“份”来标示的(一份大小可根据食品的特点或推荐量规定),按照鲜虾条净含量80克、芝士味玉米片净含量140克,我们可以计算出吃一袋膨化食品所获取的营养素占人体全天所需营养的百分比。由膨化食品营养参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吃下一袋鲜虾条或一袋芝士味玉米片,人体所摄入的能量(进入人体转化为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盐的主要元素)接近甚至超过一顿正餐。为了保证口味香浓,膨化食品中必须添加大量的油和盐,再加上原料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也就导致了膨化食品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
④另外,从配料表中我们得知,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单硬脂酸甘油酯如果被长期食用,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曾经有些含铝元素的膨化剂也是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儿童摄入过多铝元素会导致神经系统被侵害,进而影响智力发育。现在,含铝元素的膨松剂已经被禁用,但膨化食品中依然被检测出含有微量铝元素,其可能的来源包括储存原料的容器、加工设备的输送管道、包装袋等。但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膨化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如果能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⑤最后,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因此,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做到良好的膳食搭配,坚持每日饮食均衡和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76.文章的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77.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8.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79.小明同学特别喜欢吃膨化食品,为了他的健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劝说他。
【答案】76.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77.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举了鲜虾条的蛋白质的例子和具体数字,准确有力的说明了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 78.不能删去,“几乎”起限制作用,说明大部分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去掉以后语言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9.示例:小明,膨化食品是不健康的零食。因为膨化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含有反式脂肪酸;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膨化食品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所以,我们应该少吃或不吃膨化食品。
【解析】76.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在说明文中,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者引起下文;运用某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对象的某种特点。
文章的开头段从膨化食品流行说起,介绍了膨化食品的特点后,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运用问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迫切知道为什么人们认为膨化食品是“不健康”。据此概括作答。
77.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以鲜虾条的蛋白质为例,吃30克虾条会摄入2.1克蛋白质,占人体全天所需蛋白质总量的4﹪”,列举了鲜虾条的蛋白质的具体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同时还列举了“30克”“2.1克”“4﹪”等具体的数字,又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这一中心内容,使说明的内容更易理解。
78.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②段“几乎全部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中的加点词语“几乎”,是从程度和范围上加以限制,“绝大部分”的意思,说明绝大部分膨化食品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若去掉,就变成所有的膨化食品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语言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是不删去的。
7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表达能力。
本题可依据文章第②段“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会导致血栓、引发冠心病、肥胖、影响记忆力的不健康脂肪,是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第③段“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第④段“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单硬脂酸甘油酯如果被长期食用,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第⑤段“最后,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这些内容,从膨化食品的危害角度对小明同学进行劝说即可。
【规律方法探究】
科技类文章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种。纵观我省历年对口高考语文试题,选取的材料都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所谓社会科学类,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所谓自然科学类,是指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植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医学等多学科。两者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
初中基本知识:
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①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说明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顺序,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②空间顺序。说明某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往往是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顺序依次介绍。③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
说明方法很多,主要有:摹状貌、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举例子、作诠释、列图表、引资料、列数字。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一种,有时综合使用几种。因而,分析时要认真阅读,仔细辨别。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说明文语言的常考题型: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
(2)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3)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答题模式:
(1)理解、分析、比较确定特定的对象,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要求从文段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如运用的说明方法、使用的说明顺序。
(2)要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字,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说明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3)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分析和概括,分析出作者在文中所引用的句子,真正要表现的观点态度和看法。
衔接知识先知:
一、科技文阅读的特点
通过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文阅读呈现如下特点:
1.所选文本多为文化、艺术、经济、美学等方面的内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2.重要概念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推断、文本内容的综合把握仍是命题的常规点和热点。
二、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一)第一种步骤: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1.题句对照法
“题”指题中句,“句”指文中句。解题时应将“题中句”在文章的“文中句”找出来,然后一一对照,看“题中句”是否改变了“文中句”的本质的意思。如“题中句”可能将“文中句”的“已然说成未然”“或然说成必然”“断章取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武断绝对”等,注重留心材料的细节。
2.符合题意答题法
运用“题句对照法”,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题中句”和“文中句”对照,说法完全没有改变,四个选项都是这样。哪个是正确的选项就要看哪个选项符合题意了。符合原文的说法不一定符合题目要求,要“答是所问”,不要“答非所问”或“偷换概念”。
(二)第二种步骤:
第一步,审——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
第二步,读——速读文本,明确信息角度。
阅读时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第三步,找——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
总之,主要是对学生的阅读筛选对比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将各个选项代入原文仔细阅读,进行反复比对,找出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三、科技文阅读常见错误类型
科技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背离。只要我们掌握错误类型,巧妙地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以偏概全
是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做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设置干扰。如把偶尔说成往往,轻度说成严重,可能说成肯定,等等。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圈画出来,或者做特殊的标志。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3.或然与必然(表述绝对化)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即把可能的、有选择的说成是必然的,如选项中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
4.先期与后期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5.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因果倒置)
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6.偷换概念
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
7.无中生有
有据与凭空——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8.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还有必要注意代词,如“这”“这些”“此”“与此相反”,等等。
9.主观与客观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导致主客观不符。
10.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11.曲解原意(不合原意)
在转述或引用原文时命题者故意错误地解说原文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错误地解说原文的观点、知识等,设置陷阱。科技类文本阅读
科技文阅读范围很广,包括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文学作品。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和小说。这里所说的说明文,就是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我们俗称说明文。
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类的文章。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筛选、辨别、整合等阅读分析能力,以及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进行分析,加以解决。
科技文阅读涉及的考点有:(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中考真题练手】
(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镜鉴千秋
①镜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照面饰容的用具。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②中国有着悠久的用镜历史。《说文》有载:“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被称为“监”。商代初期开始铸造铜鉴,此时的“监”字才有了“金”字旁,作“鉴”。“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③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为有修养之人应当像一面镜子,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而不去刻意掩藏,就能始终保持心境平和。成语“前车之鉴”“前车可鉴”,则意为前面车子翻倒,可以作为后面车子的鉴戒,鉴为镜子,引申为教训,此成语源于《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④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
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商周铜镜大多为圆形,镜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铸造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楚国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到了汉代,汉镜出土数量最多,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相较战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
⑥铜镜的流行在唐代达到鼎盛,唐人“咏镜”之风盛行。恢宏气象的大唐,社会各个阶层均对镜偏爱有加,文人雅士更将其融入于情思之采、炉炼于艺术创造,形成一种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从一些诗词文赋中可以看出,此时期不少文人目光集于“镜”这一物象,它的映衬、比拟、寄寓,都蕴含着读书人普遍的生存状貌。“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咏镜”便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默
⑦随着镜文化在唐代空前发展,加之制镜工艺改良进步,加入大量锡的铜镜更加明亮,其造型也更显华丽。唐镜在造型上突破了传统圆形的特征,不仅出现了各种样式的花式镜,更有人开始制造有把柄的手镜,除了日常功能外,更增添了把玩观赏的雅趣。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象”。有代表性的镜子图案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宝相花图案镜,包括写生图案、佛教宝相图案等;二是珍禽奇兽花草图案镜;三是串枝葡萄鸟兽蝴蝶镜;四是故事传说镜,包括人物、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
⑧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发展,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但方寸铜镜凝聚着的浓郁文化气息却将变换着形式继续长远流传。古时,藩邦之间、百姓之间互相赠送铜镜的礼俗依然延续至今,比如,镜子常用作爱情婚姻的信物,寓圆满、团圆、吉祥之意,象征婚姻美满。再如,历史这面镜子永远无法取代,“铜镜正衣冠”寓意影响深远,作为自醒自警的方式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
(作者:韩文)
63.请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64.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镜子经历了“水镜”“石头镜”“铜镜”和“玻璃镜”四个阶段。
B.根据第③段内容,第④段加点词语“鉴的哲思”指的是“吸取教训”。
C.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就有了铜镜,是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
D.第⑦段划线句使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镜造型华丽、样式多样。
65.唐人“咏镜”之风盛行,请探究原因。(至少写三点)
(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物勒工名
①当今的“3.15”晚会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那么在古代也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吗?古人又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如果你了解了物勒工名制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其中提到的“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它要求手工业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从某种意义来说,物勒工名也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
③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的现象,但此时多是标明物品的所有者,并非制造者,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此时物勒工名制度才真正出现。到了秦朝,物勒工名制度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如秦简《工律》中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
④到了汉代,这种制度的实施已深入到官营手工业的各个方面。目前在一些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均发现有铭文,铭刻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信息更加全面,标志着这一时期物勒工名制度已相当成熟。
⑤唐朝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一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从技艺培训,到产品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使得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工匠家族。
⑥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更加严格,勒名制度也更规范、具体,最突出的是在工程材料上都要层层勒名。南京明城墙即为典型代表,每块城墙砖背后都有工匠勒名。在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刻有67个字,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这是目前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体系。
⑦作为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既保障了产品质量,也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⑧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勒名制度下,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对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他们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⑨物勒工名还充分体现着诚实守信精神。勒名制度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处理十分严格,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⑩勒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群体,久而久之,这种约束内化为工匠敬业专一的意识,从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文明和自觉精神。
铭文无声,一刻千年。物勒工名制度反映了古人的智慧,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庄华峰,文章有删改)
6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加点字“从某种意义来说”起到限定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⑦段是过渡段,把物勒工名制度的发展和这一制度对工匠精神的推动作用连接起来。
C.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
D.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
6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勒工名制度源远流长,其真正出现应该是在商周时期。
B.因为秦国国富兵强,一统天下,所以物勒工名制度得到长足发展。
C.在汉代器物铭文中,你可能会看到器物制造的地点、制造者、监造者等信息。
D.明清时期,勒名制度更加规范,南京明城墙就在每一块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
6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物勒工名制度对当今社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有何借鉴意义。(答出两点即可)
(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没有铁轨的列车——智轨列车》,回答各题。
没有铁轨的列车——智轨列车
沈羡云
①在湖南株洲,人们可以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一辆辆酷似火车的列车在城市交通道路上行驶着,它们没有轨道,不用天线牵引,甚至从侧面都看不到车轮,整辆车犹如悬浮在地面上一样,极具科幻感。这就是新型的智轨列车。
什么是智轨列车
②智轨列车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以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通过中央控制单元指令,在既定虚拟轨迹上行驶,能够被精准控制的列车。
③株洲的智轨列车是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全新交通工具,为中国首创,全球首发。中国拥有智轨列车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车上每一个零部件都是中国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智轨列车是怎样运行的
④看到这里,很多人不免会产生疑惑:智轨列车没有铁轨就能“悬浮”在公路上行驶,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它看似无轨,实际上还是有轨的,它的轨道是地面上画的白色虚线,这些白色虚线的涂料并不特殊,跟平常的路面涂料完全相同。智轨列车识别地面的虚线轨道靠的是摄像头——智轨列车上一共安装了十几个摄像头,摄像头就像列车的眼睛,通过它们可以感知周边的环境,从而测定和锁定白色的虚拟轨道,然后列车会沿着虚拟轨道自动行驶,总之,智轨列车通过车载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路和周边情况,将运行信息传送至列车“大脑”(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大脑”的指令,在保证列车实现牵引、制动、转向等正常动作的同时,能够精准控制列车行驶在既定“虚拟轨迹”上,实现智能运行。
智轨列车的优点
⑤首先,建造成本低、建设周期短。智轨列车的造价很低,据了解,我国地铁造价约为4~7亿元/千米,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造价约为1.5~2亿元/千米,而智轨列车仅需要4000万元/千米左右,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而且,智轨列车的建设周期也短,一条运行线仅需一年的建设周期就能快速投入使用。
⑥其次,可以提高运力。虽然智轨列车是在地面上行驶的,但是和普通公交车还是有区别的。在平时上下班高峰期,我们会发现公交车不仅行驶速度慢,而且车厢内十分拥挤。智轨列车具有城市交通大数据集成系统,可以根据客流变化调节客运能力,像地铁一样进行编组,当遇到高峰期时,可以将多节车厢进行编组,增加载客量。它可根据不同线路、不同时段的具体运营情况进行灵活调控,大大提高运力。
⑦再次,有利于节能环保。智轨列车充电10分钟,可以满载续航25千米。智轨列车具有轻轨、地铁等轨道列车零排放、无污染的特性,并支持多种供电方式。智轨列车借助电力运行,既可以使用无触网的快速智能充电供电技术自行管理能源消耗和运行效率,还可以使用快充钛酸锂电池进行供电。快速充电供电技术不仅能对电能质量进行监测,还能避开电能质量风险。
⑧第四,具有地面通信信号系统。智轨列车快要到达红绿灯路口时,会向红绿灯基站提出优先口令,红灯会立马变绿灯,保障智轨列车优先通行、并且保证智轨列车的运行速度。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6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
B.本文的说明结构是总分。
C.⑤—⑧段采用由主到次的空间顺序说明了智轨列车的四个优点。
D.第⑦段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智轨列车节能的优点。
70.下列加点词删去后不影响句意的一项是( )
A.整辆车犹如悬浮在地面上一样,极具科幻感。
B.智轨列车是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以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通过中央控制单元指令,在既定虚拟轨迹上行驶,能够被精准控制的列车。
C.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造价约为1.5~2亿元/千米,而智轨列车仅需要4000万元/千米左右。
D.它可根据不同线路、不同时段的具体运营情况进行灵活调控,大大提高运力。
7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智轨列车的轨道是地面上画的白色虚线,这些白色虚线的涂料并不特殊,跟平常的路面涂料完全相同。
B.智轨列车通过车载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识别路而虚拟轨道线路和周边情况。
C.当遇到高峰期时,智轨列车可以将一节车厢进行多次编组,增加载客量。
D.智轨列车快要到达红绿灯路口时,会向红绿灯基站提出优先口令。
(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以智能家居打造智慧生活
韩鑫
①今天,居家生活场景可能是这样的:语音切换智能电视节目,智能健身镜上进行AI私教指导……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智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关于智慧生活的美好想象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②快速发展的智能家居,涵盖家电、娱乐、安防、家庭能源管理等细分方向。从单个设备智能、多设备联动的协同智能,到设备智能感知、自主操作的决策智能,再到跨平台的高度主动智能,自动控制、物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家居设备不断融合,为把人从家庭管理中逐步解放出来提供了解决方案。
③近年来,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由2600亿元增长至5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但从整体上看,当前不少智能家居产品功能较为简单,同质化情况突出,成熟的全屋智能项目尚不多见。此外,现阶段了解智能家居并有使用意愿的消费者占比仍然较小。
④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家居的市场渗透率也将不断上升。一方面,家居生活最能体现个性,通过定制化服务满足个人需求、实现用户意图,以更好的口碑吸引消费者。再者,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推出更多跨场景、多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行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⑤智能家居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很大需求,这是智能家居可以精耕细作的重要市场之一。不过,智能家居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可能会带来隐私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隐患。要及时加强研究,探索可行办法,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让更多人放心使用、安全使用。
⑥家居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只要不断升级产品功能和使用体验,定能在行业行稳致远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更大惊喜。
(选自2023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7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4.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很大需求,这是智能家居可以精耕细作的重要市场之一。
75.根据选文内容,分析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智能家居的市场渗透率。
(2023·黑龙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揭秘膨化食品“不健康”的真相》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揭秘膨化食品“不健康”的真相
①膨化食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风靡欧洲各国,后传至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口感酥脆,咀嚼起来“咔哧”作响,味道或香甜、或咸香、或香辣,令众多消费者追捧的爆米花、薯片、果蔬片等膨化食品,是以谷类、薯类、豆类、果蔬类或者坚果籽类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膨化工艺制成的,国外又称其为挤压食品、喷爆、轻便食品等。其实,膨化工艺是为粗粮提供的一种很好的物理加工方式,不仅能改变原粮的外形,又能提高原粮的口感,让人们在食用时,不会像食用原粮那样难以下咽。而且经膨化工艺制成的食品具有不易回生、营养成分损失少、易被消化吸收等优点。可是在崇尚健康饮食的今天,花样百出的膨化食品虽然可口,但一直被贴着“不健康零食”标签,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②首先,膨化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与四大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是强制要求标出的项目,几乎全部膨化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含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会导致血栓、引发冠心病、肥胖、影响记忆力的不健康脂肪,是人体健康的无形杀手。
③其次,膨化食品是“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食品。以鲜虾条的蛋白质为例,吃30克虾条会摄入2.1克蛋白质,占人体全天所需蛋白质总量的4﹪。鲜虾条和芝士味玉米片的营养成分含量是以“份”来标示的(一份大小可根据食品的特点或推荐量规定),按照鲜虾条净含量80克、芝士味玉米片净含量140克,我们可以计算出吃一袋膨化食品所获取的营养素占人体全天所需营养的百分比。由膨化食品营养参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吃下一袋鲜虾条或一袋芝士味玉米片,人体所摄入的能量(进入人体转化为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盐的主要元素)接近甚至超过一顿正餐。为了保证口味香浓,膨化食品中必须添加大量的油和盐,再加上原料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也就导致了膨化食品的“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盐”。
④另外,从配料表中我们得知,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硅、单硬脂酸甘油酯如果被长期食用,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曾经有些含铝元素的膨化剂也是导致膨化食品不健康的原因,儿童摄入过多铝元素会导致神经系统被侵害,进而影响智力发育。现在,含铝元素的膨松剂已经被禁用,但膨化食品中依然被检测出含有微量铝元素,其可能的来源包括储存原料的容器、加工设备的输送管道、包装袋等。但大家也不必过分担心,膨化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如果能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⑤最后,如果过量食用膨化食品,还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饮食。因此,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做到良好的膳食搭配,坚持每日饮食均衡和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76.文章的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77.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78.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79.小明同学特别喜欢吃膨化食品,为了他的健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劝说他。
【规律方法探究】
科技类文章分为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两种。纵观我省历年对口高考语文试题,选取的材料都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所谓社会科学类,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所谓自然科学类,是指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植物学、矿物学、天文学、医学等多学科。两者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
初中基本知识:
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①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说明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顺序,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②空间顺序。说明某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往往是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顺序依次介绍。③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
说明方法很多,主要有:摹状貌、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举例子、作诠释、列图表、引资料、列数字。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一种,有时综合使用几种。因而,分析时要认真阅读,仔细辨别。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明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
③语言要简明、浅显、易懂,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要拖沓、含糊。
说明文语言的常考题型: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
(2)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3)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答题模式:
(1)理解、分析、比较确定特定的对象,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要求从文段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如运用的说明方法、使用的说明顺序。
(2)要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字,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说明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3)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分析和概括,分析出作者在文中所引用的句子,真正要表现的观点态度和看法。
衔接知识先知:
一、科技文阅读的特点
通过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文阅读呈现如下特点:
1.所选文本多为文化、艺术、经济、美学等方面的内容,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2.重要概念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推断、文本内容的综合把握仍是命题的常规点和热点。
二、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步骤与方法
(一)第一种步骤: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1.题句对照法
“题”指题中句,“句”指文中句。解题时应将“题中句”在文章的“文中句”找出来,然后一一对照,看“题中句”是否改变了“文中句”的本质的意思。如“题中句”可能将“文中句”的“已然说成未然”“或然说成必然”“断章取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武断绝对”等,注重留心材料的细节。
2.符合题意答题法
运用“题句对照法”,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题中句”和“文中句”对照,说法完全没有改变,四个选项都是这样。哪个是正确的选项就要看哪个选项符合题意了。符合原文的说法不一定符合题目要求,要“答是所问”,不要“答非所问”或“偷换概念”。
(二)第二种步骤:
第一步,审——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
第二步,读——速读文本,明确信息角度。
阅读时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第三步,找——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
总之,主要是对学生的阅读筛选对比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将各个选项代入原文仔细阅读,进行反复比对,找出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三、科技文阅读常见错误类型
科技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背离。只要我们掌握错误类型,巧妙地避开它们,就能大大提高得分率。
1.以偏概全
是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做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设置干扰。如把偶尔说成往往,轻度说成严重,可能说成肯定,等等。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圈画出来,或者做特殊的标志。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3.或然与必然(表述绝对化)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即把可能的、有选择的说成是必然的,如选项中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
4.先期与后期
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他们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5.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因果倒置)
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6.偷换概念
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
7.无中生有
有据与凭空——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8.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还有必要注意代词,如“这”“这些”“此”“与此相反”,等等。
9.主观与客观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导致主客观不符。
10.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11.曲解原意(不合原意)
在转述或引用原文时命题者故意错误地解说原文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错误地解说原文的观点、知识等,设置陷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