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无衣》教案课题 无衣 课型 新授教学 目标 1.诵读课文,根据语境辨别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常识。 2.了解背景,倾听古代将士的心声,感受将士们同仇敌忾的豪情。 3.比较分析《伐檀》《无衣》句式特点和重章叠句手法的异同,体会其对抒发情感的独特作用。教学 重点 赏析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在表达主题时的不同表现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教学 难点 比较分析《伐檀》《无衣》句式特点和重章叠句手法的异同,体会其对抒发情感的独特作用。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圈点标画法教学过程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诗经》中名为《无衣》的有两篇。其一是《诗经·秦风》中的篇名,其中的“无袍”、“无泽”中的“袍泽”,被后人用为异姓结盟兄弟的典故;其二出于《诗经·唐风》。《诗序》说是赞美晋武公的作品。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秦风·无衣》,感受秦国百姓同仇敌忾的豪情壮志。 拓展知识, 进入新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集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合计305篇。其中“风”是各地区的乐调,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音乐舒缓。“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了解《诗经》,掌握《诗经》六义。 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化素养。字词释义 1.袍:长衣 。“同袍”是友爱之辞。 2.同仇:共同对敌。 3.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 4.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5.子:你,指战友。 6.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7.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8.作:起。 9.偕行:同行,指一块儿上战场。 10.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11.甲兵:即铠甲和兵器。 积累文言词,掌握通假字。 积累文言知识,提升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内容简析 《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 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战斗激情。 诵读诗歌,梳理诗歌结构 疏通诗歌大意,理清诗人情感脉络,带领学生掌握重点实词,了解文章内容。问题探究 《无衣》是《诗经》中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怎么理解?说话人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自问自答的意思是:“难道我们没有衣服?不是,只因我们是战友,所以愿意同披一件战袍。”由“战袍”可以明确,这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由“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推断,当时处于什么局势? 面对这样的局势,“我”是怎样做的? 明确:由此句可知,当时君王发兵征伐入侵之敌,全面动员,修整武器,准备 战斗的将士们同仇敌忾,正保卫自己的家园。“我”并没有退缩,而是与大家一同 拿起武器,加入到战斗当中去。 3.由此可以感知,“我”的形象有什么特征? 明确:此时的“我”可以被看作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是爱国将士,“同袍”“同 泽”“同裳”体现了将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修我戈矛”“修我矛 戟”“修我甲兵”展示了将士们齐心备战、万众一心的高昂战斗激情;“同仇”“偕 作”“偕行”表现了将士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大无畏精神。 细读诗歌,小组讨论,圈点标画,得出结论。 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艺术手法 《伐檀》《无衣》对比阅读,探究其重章叠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点拨:两首诗重章叠句变换有序,丰富了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伐檀》通过劳动者有层次的咏唱使画面层层展开,从而完整地描绘出一幅劳动者艰苦劳动和剥削者疯狂掠夺的尖锐的对立图景,突出了诗的主旨。 《无衣》是一首出征战歌,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把同仇敌忾、携手出征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利于同唱,也利于烘托气势,是提高士气、增强战力的一大法宝。 认真思考,对比《伐檀》阅读。 提升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探究的能力,启发学生理解《诗经》重章叠句写法之妙。主旨探究 《无衣》是《诗经》中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气慨,其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将士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总结 归纳 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作 业 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完成练习册配套习题。 将《伐檀》翻译成现代诗,注意节奏和韵律,体现重章叠句的特点。 对比《伐檀》与《无衣》,体会其在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认真完成。 检测本届课的学习成果。板 书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教学 反思 教学时应时刻关注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多提问,多互动,多谈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