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导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素养培基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2)特点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性纵波 较快 可以通过固体、__和气体传播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 __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不连续面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莫霍界面 33km(大陆平均) 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__古登堡界面 约2900km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地球内部圈层圈层名称 范围 厚度 状态地壳 莫霍界面以外 地壳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地幔 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 占地球体积的80% 固态,上地面上部有___,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核 古登堡界面至地心 厚度约3400多千米 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固体金属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圈层 组 成 地理意义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__和氧气 调节地球的温度,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形成复杂的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__,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参与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___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素养生成探究任务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材料一: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3月28日17时18分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北纬41.20度,东经142.85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材料二: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思考1:地震发生时,伊豆诸岛的鸟岛陆地上的行人与附近海域渔船上面的渔民是否感受一样,说明理由。思考2: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什么位置。思考3:软流层的位置及形态归纳总结1.地震波的特点地震波 地震波示意图 质点移动方向 地面人的感受横波 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左右摇晃纵波 与波的传播方向同轴 上下颠簸2.地震波应用(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构成;(2)地质勘探,了解地下岩层性质和形态,寻找矿产资源;(3)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进行地震预警3.地球内部圈层探究任务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材料一 地球圈层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材料二 自然景观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思考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哪些圈层结构思考2: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并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圈层 特点大气圈 大气圈的厚度可达3000km,最厚。水圈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素养提升地壳厚度等值线图的判读1.地壳构成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2.地壳厚度与海拔之间关系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由于莫霍界面并不是像海平面一样是一条理想化的曲面线,所以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典型例题1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C.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km处可以表示A.海平面 B.莫霍界面 C. 岩石圈底面 D.古登堡界面典型例题2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3.图中甲为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C.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D.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素养巩固一、选择题读下图“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A.a+b+c B.a+c+dC.b+c+d D.c+d+e2.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为了探测f的情况,A、B、C、D在下图中四点地壳上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早得到从f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下图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包含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5.图中各圈层(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6.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7.联系各圈层,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主要是(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二、综合题8.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或界面名称:F ,M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填字母)。(2)地球内部圈层是依据 划分的,地震发生时,横波只能通过 传播,所以,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填正确项的字母代号)A.左右摇晃 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 D.上下颠簸(3)说出地震波通过N界面时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4)指出D圈层的名称并比较D圈层大陆部分与大洋部分之间的厚度差异。素养培基答案一、液体 较慢 增加 软流层二、氮气 海洋 太阳能素养生成答案探究任务一思考1:不一样,陆地上的行人首先感受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晃动,因为纵波的速度传播较快,横波的速度传播较慢。渔船上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而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思考2:震源深度30公里,应该在地壳内,如果在陆地上震源深度大于70km或者在海洋中震源深度大于10km,则应该在地幔内。思考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为熔融状态,横波能通过软流层,所以是固态而非液态。探究任务二思考1: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思考2:山属于岩石圈,云属于大气圈,山顶积雪、河流属于水圈,草、树木属于生物圈。素养提升答案【答案】1.D 2.B【解析】1.根据图示,从南向北,地壳厚度先增加再减少,A错;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但其地壳厚度不是最大的,B错。断层分布在喜马拉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板块内部,并不是板块交界处,C错。喜马拉雅山与拉萨的相对高度超过4千米,但两地的地壳厚度超过20千米,两地的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相对高度的,D对,故选D。2.海平面指海的平均高度;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所以0km处表示的是莫霍界面。岩石圈的底面在上地幔的顶部,位于地壳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壳以下2900千米处;故选B。(特别提醒:有些试题中显示10km或者26km处依然选莫霍界面是错误的。只有地壳为0km才可以表示莫霍界面)【答案】3.B 4.B【解析】3.界面在青藏高原地区深度可达60~70千米,在青岛附近则仅有30千米左右,由地球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可知,图中M界面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莫霍面。4.一般来说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厚,故A错;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薄。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正确;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成正相关而不是正比,故C错;山地、丘陵的地壳不一定比高原的地壳厚,故D错。素养巩固答案1.A 2.A 3.D【解析】1.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层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之上,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顶部。读图可知,d层的深度在80km- 400km之间,为软流层,其上的a(地壳) 、b(地壳)、c(上地幔顶部)均属于岩石圈,A正确,排除BCD。 故选A。2.地震波在向下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由于石油为液态,横波不能穿过,因此横波会立即消失。①图中横波在某深度位置小时,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纵波消失,横波一直在加速传播,与题意不符,B错误;③图二者均在增速,与题意不符,C错误;④图横波和纵波都加速,但仍然存在横波,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A。3.f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地壳厚薄不均,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选项四个地点相比,夏威夷群岛附近地壳厚度最薄,莫霍界面深度相对最浅,最快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D正确;其他三地均位于大陆,地壳较厚,接收地震波的相对较慢,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5—10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4.A 5.C 6.C 7.A【解析】4.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圈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其中属于外部圈层的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5.图中各圈层,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各圈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B错误;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正确;物质运动的能量除来自太阳辐射外,还有重力和地球内能等,D错误。所以选C。6.图中各圈层,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平均厚度2000—3000千米,A错误;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B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其厚薄相差很大,D错误。所以选C。7.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化石燃料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能源来源,BCD错误。所以选A。8.(1) 地幔 莫霍面 ABC(2)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固态 D(3)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4)名称:地壳;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