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故乡》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是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少年生活”,《故乡》这篇文章以鲁迅 1919 年 12 月从北京回乡搬家的现实经历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是一篇经典的小说。小说在“我”的叙述中,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鲁迅的文章,由于其语言表达和思想深度的特殊性,学生可能会感到一定的阅读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小说的语言特点,如对话、描写、叙述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社会背景等的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小说的艺术魅力,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能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小说中传统乡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中“我”的人物形象以及“我”与闰土、杨二嫂等人的关系。
- 掌握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
- 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
- 理解鲁迅对传统乡村文化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 掌握阅读和分析鲁迅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故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含义和意义。然后,教师引入本课的主题——鲁迅的《故乡》,并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故乡》是鲁迅于 1921 年 1 月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新青年》第 9 卷第 1 号。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彻底摧毁,中国广大农村仍然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封建礼教、等级观念、迷信思想等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尤其是闭塞落后的农村。当时,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不得不到城市谋生,但是在城市中,他们又备受欺凌和压迫。鲁迅的《故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小说以鲁迅 1919 年 12 月从北京回乡搬家的现实经历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是中国现代还乡叙事小说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小说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师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故乡》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
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3. 小说描写了哪些场景?这些场景有什么特点?
小说描写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我”记忆中的故乡,那是一个美丽的乡村,有广阔的原野、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这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生机的乡村图景,展现了“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深切怀念。
第二个场景是现实中的故乡,那里萧索荒凉,“没有一些活气”,“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是一幅萧条荒凉的乡村图景,展现了“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和悲哀。
第三个场景是未来的故乡,“我”希望它能变得美丽富饶,“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是一幅充满希望和憧憬的乡村图景,展现了“我”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愿景。
这三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我”对故乡的情感变化,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同时,小说也通过对故乡人物的刻画,揭示了封建等级观念、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期盼。
(三)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我”、闰土、杨二嫂等。可以从人物的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思考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将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故乡》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我”、闰土和杨二嫂。
首先是“我”,“我”是一个在城市里工作的知识分子,回到故乡后看到了故乡的变化和人物的变化。“我”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其次是闰土,他是“我”儿时的玩伴,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闰土小时候活泼可爱,善良淳朴,但在成年后却变得麻木迟钝,生活贫苦。闰土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民的一种典型,他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生活贫困,精神麻木。
最后是杨二嫂,她是一个尖酸刻薄、贪图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她在小说中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城市中一部分人的形象,他们在社会的挤压下,变得自私、贪婪、刻薄。
通过对这些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等级观念、贫富悬殊、人性扭曲等问题,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期盼。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我”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中国农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故乡》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封建社会的批判:小说通过描写故乡人民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社会地位低下,他们被封建制度所束缚,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2. 人民生活的苦难:小说通过描写故乡人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在封建社会中,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
3. 人性的扭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人性扭曲。例如,闰土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变得麻木迟钝,而杨二嫂则变得尖酸刻薄,贪图小便宜。这些人物形象的扭曲,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4. 对新生活的期盼:小说中的“我”对故乡的变化感到失望和悲哀,但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小说通过“我”的形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对未来的信心。
《故乡》的主题是深刻的,它通过描写故乡人民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展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对未来的信心。
(五)品味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对话的表达方式。
2. 描写的细腻和生动。
3. 叙述的简洁和深刻。
在品味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
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2. 开展“我的故乡”主题写作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3. 组织学生观看与故乡有关的电影或纪录片,进一步加深对故乡的认识和理解。
(七)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主题和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以便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
(八)布置作业
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
1. 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并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2. 完成一篇以“我的故乡”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语言流畅。
3. 观看一部与故乡有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通过这些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写作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鲁迅的《故乡》,作为一篇经典的小说,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深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鲁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鲁迅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
另外,我也发现学生对于故乡的情感和思考比较薄弱。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深入理解故乡的含义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们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