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能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但是,由于这篇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可能会对小说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情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二、语文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品味小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和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和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了解和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探究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和情感。
2. 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小说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你的叔叔或阿姨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叔叔或阿姨的故事,从而引出课题。
2. 作者和作品简介
向学生介绍作者莫泊桑及其作品,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是 19 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的作品以描写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为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莫泊桑的代表作品包括《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其中,《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描写了一个妓女的命运,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项链》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女子为了参加舞会而借了一条项链,最终却发现项链是假的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虚荣和贪婪。
莫泊桑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于勒的命运经历了哪些变化?
1.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若瑟夫,这个孩子在小说中占着中心地位,在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2. 于勒是一个行为不端,糟蹋钱的人。年轻时,他是个行为不端、糟蹋钱的浪荡子,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遗产挥霍一空,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因此,他被家人视为“坏蛋”“流氓”“无赖”,被送到美洲去。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乃至全家都把发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早日归来。
3. 于勒的命运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 第一个阶段是“行为不端、糟蹋钱”,被家人视为“坏蛋”“流氓”“无赖”,被送到美洲去。
- 第二个阶段是“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乃至全家都把发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早日归来。
- 第三个阶段是在船上遇到于勒时,他已经沦落为一个穷困潦倒的老水手,满脸愁苦,衣服褴褛。菲利普夫妇对于勒避之唯恐不及,如同“遇见了瘟神”。
4. 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菲利普夫妇、于勒等。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从菲利普夫妇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 你对于勒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1. 菲利普夫妇:
-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
- 菲利普太太也是一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带着矫揉造作的痕迹。
2. 于勒:
- 于勒年轻时是个行为不端、糟蹋钱的浪荡子,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遗产挥霍一空,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
- 后来,据说他在美洲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乃至全家都把发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早日归来。
- 然而,在船上遇到于勒时,他已经沦落为一个穷困潦倒的老水手,满脸愁苦,衣服褴褛。菲利普夫妇对于勒避之唯恐不及,如同“遇见了瘟神”。
3. 若瑟夫:
- 若瑟夫是个十二岁的男孩,是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
- 他目睹了父母对叔叔于勒态度的变化,看到了金钱对人们灵魂的腐蚀,深切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 与父母不同,若瑟夫没有被金钱所腐蚀,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的心。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面貌,以及人们对于金钱和财富的不同态度和追求。同时,小说也通过若瑟夫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5. 探究小说的主题
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 小说中的于勒是一个失败者,但作者为什么要写他?
- 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 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探究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小说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扭曲。在金钱的诱惑下,菲利普夫妇失去了亲情和道德,变得冷酷无情。
2. 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对立:小说通过描写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对立。菲利普夫妇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而于勒则是贫穷阶层的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态度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3. 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他们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具有多面性和矛盾性的人物。菲利普夫妇虽然势利、自私,但也有善良和纯真的一面,而于勒虽然贫穷,但也有可能成为富翁。
4.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小说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势利、虚荣、贪婪等现象进行了批判。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呼吁人们应该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摒弃势利和虚荣,追求真正的幸福和美好。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它通过对金钱、社会阶层、人性等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呼吁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幸福和美好。
6. 品味小说的语言
让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 小说中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 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
- 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味小说的语言。
1. 小说中的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简洁明了:作者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得小说情节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 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小说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讽刺意味:作者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讽刺语言,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势利、虚荣、贪婪等现象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 个性化:作者在小说中使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使得不同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2. 作者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使用个性化的语言: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他们的个性和情感。例如,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势利、虚荣,而于勒的语言则充满了悲哀和无奈。
- 运用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小说中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例如,“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里的“打扮很漂亮”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理。
- 使用讽刺意味的语言:作者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讽刺语言,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势利、虚荣、贪婪等现象进行了批判和讽刺。例如,“这就是我的叔叔于勒”,这里的“我的叔叔于勒”就使用了讽刺的语言,暗示了于勒的贫穷和无助。
3. 喜欢小说中的以下语句:
-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是若瑟夫对叔叔于勒的称呼,表达了他对叔叔的亲情和爱。这个称呼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表现了若瑟夫的纯真和善良,同时也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和冷酷。
- “在他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蔓延过来”:这句话是若瑟夫对叔叔于勒的想象,表现了他对叔叔的同情和担忧。这个想象在小说中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句话是对于勒的描写,表现了他的贫困和无助。这个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面于勒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这些语句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表现了人物形象和情感,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风格。通过这些语句,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7. 总结与反思
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 通过这篇小说,你学到了什么?
- 你对人性和社会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 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这篇小说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8. 拓展延伸
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莫泊桑的其他作品,或者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或戏剧,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
六、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小说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还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小说的主题和内涵,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我通过比较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我让学生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并让他们学会欣赏和品味小说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太了解,导致他们对小说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