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2原子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时2 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2 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
一、教学目标
1.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离子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
【讲解】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11,钠原子不带电;氯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17,氯原子不带电。
【学生活动】分别画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总结】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学生活动】依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反应中的得失电子趋势。
【总结】钠原子的电子层中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易失去1个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氯原子的电子层中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展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解释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化学变化过程。
【总结】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带1个正电荷的钠离子(记为Na+)和带1个负电荷的氯离子(记为Cl-)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氯化钠。
质子数 电子数 电性 质子数、电子数关系 电子得失情况 离子性质
钠离子 11 10 带一个正电荷 质子数〉电子数 失一个电子 阳离子
氯离子 17 18 带一个负电荷 质子数〈电子数 得一个电子 阴离子
规律:在化学变化中,金属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变成相对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易得到电子而使最外层变成相对稳定结构。
【板书】一、离子
【讲解】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分别变成阴离子和阳离子,统称为离子,即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阳离子中电子数<质子数,带正电;阴离子中电子数>质子数,带负电。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也可以用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如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展示】氯化钠及其微观结构。
【讲解】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氯化钠( NaCl)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说一说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
不同点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联系
【过渡】了解的原子结构后,接下来再从“量”的角度认识原子。我们知道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你知道小到什么程度吗?科学家们测出了一些原子的质量: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
【讨论】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原子的真实数值真是太小了,书写、计算等使用非常不方便,能不能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总结】科学家们经过商议,一致同意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总结】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即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即:某原子的
相对原子质量(Ar)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学生活动】已知1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计算下列4类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67×10-27 kg 1
碳 1.993×10-26 kg 12
氧 2.657×10-26 kg 16
铁 9.288×10-26 kg 56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观察下面表格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粒子种类 质量
质子 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
【总结】
1.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
2.电子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联系上节课所学(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发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跟哪些数据有关吗?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氯 17 18 17 35
铁 26 30 26 56
【总结】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展示】张青莲教授。
【知识拓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他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铀、铈、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2课时
一、离子
二、相对原子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