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八 年级 上 册教案
备课序号:第 11 节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行教学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5.2预防犯罪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3.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加强自身修养,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 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难点 了解罪与罚,树立法律意识。
教学模式 “一心二导三力”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课件、教材
教 学 过 程 个性思考
【故事导入】——故事提兴趣,学习更有趣 以案释法 被告人李某、王某某均系某高二学生,二人因琐事产生矛盾,双方约在学校门口打架。王某某、李某各纠集多人持鱼叉、镐把等物品参与斗殴,双方均有人员受伤。 处置结果:法院认为,李某、王某某等六名被告人组织或积极参与持械聚众斗殴,均构成聚众斗殴罪。被告人王某某、李某在聚众斗殴犯罪中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案发后投案自首,自愿认罪悔罪,法院对其减轻处罚。依照各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所起作用、犯罪后果及犯罪后的表现,法院依法认定6名被告人犯聚众斗殴罪,对李某、王某某各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对其他4名被告人分别判处三年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案例启示:两名高中生之间的小矛盾,最终演变成一起聚众斗殴刑事案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特别是他们在学校门口,又是下晚自习期间斗殴,众多学生围观,打斗的场面引起学生恐慌,影响恶劣。 问:看了这个案例,你有什么想说的? 过渡: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预防犯罪》。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基本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增强法治观念和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必备知识清单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 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各自地位是什么? 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是什么? 4、我们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一 、了解罪与罚 【教学故事一】——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研学任务: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 我看罪与非罪: 被告人李某、王某某均系某高二学生,二人因琐事产生矛盾,双方约在学校门口打架。王某某、李某各纠集多人持鱼叉、镐把等物品参与斗殴,双方均有人员受伤。 处置结果:法院认为,李某、王某某等六名被告人组织或积极参与持械聚众斗殴,均构成聚众斗殴罪。被告人王某某、李某在聚众斗殴犯罪中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案发后投案自首,自愿认罪悔罪,法院对其减轻处罚。依照各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所起作用、犯罪后果及犯罪后的表现,法院依法认定6名被告人犯聚众斗殴罪,对李某、王某某各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对其他4名被告人分别判处三年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思考:(1)李某、王某某等六名被告人犯罪了吗?哪部法律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 预设:犯罪了,刑法。理由:对李某、王某某各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对其他4名被告人分别判处三年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研学总结: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思考:(2)怎样区分罪与非罪? 研学总结: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各自地位是什么?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法律后果。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故事二】——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被告人李某、王某某均系某高二学生,二人因琐事产生矛盾,双方约在学校门口打架。王某某、李某各纠集多人持鱼叉、镐把等物品参与斗殴,双方均有人员受伤。 处置结果:法院认为,李某、王某某等六名被告人组织或积极参与持械聚众斗殴,均构成聚众斗殴罪。被告人王某某、李某在聚众斗殴犯罪中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案发后投案自首,自愿认罪悔罪,法院对其减轻处罚。依照各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所起作用、犯罪后果及犯罪后的表现,法院依法认定6名被告人犯聚众斗殴罪,对李某、王某某各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对其他4名被告人分别判处三年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思考: (1)李某、王某某等六名被告人受到了怎样的惩罚? 预设:法院依法认定6名被告人犯聚众斗殴罪,对李某、王某某各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对其他4名被告人分别判处三年至八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思考: (2)有期徒刑是什么惩罚? 刑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研学总结:刑罚的含义及种类是什么? 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试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拓展1:“刑法”与“刑罚”相同吗? 刑法,刑法明确了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法律)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处罚方法) 拓展2:拘留、罚款与拘役、罚金的区别: 罚款、拘留------行政制裁------行政违法(一般违法行为) 罚金、拘役------刑罚----犯罪(刑事违法/严重违法行为) 二 、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法治镜头:殴打他人获刑   案例一:李某,16岁,女孩。2020年8月,李某在大庆市一网吧内因琐事与他人发生口角,随后,网吧工作人员拨打了报警电话。民警执行公务时,李某与民警发生口角,她用手机拍摄执法过程并辱骂、殴打民警,致使民警身体多处受伤、警服被扯坏、警衔被扯掉、执法记录仪被摔损。法院审理后认定,被告人李某犯妨害公务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案例二:柳某,学生,家住萨尔图区。2020年9月,柳某在校与同学打闹,故意将同学眼镜片打碎,致使镜片碎片进入同学右眼至轻伤二级。 法院审理后认定,被告人柳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6个月。 思考:案件中的2名被告人犯罪时均未满18周岁,属于未成年人,为什么还是被刑罚处罚 法律链接: 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教师小结: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拓展——法律关注:新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故事四】——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 案情追踪:15岁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 活动要求: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材料,认真思考并参与小组交流分享,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后在班级中分享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总结发言。 思考: 同学们分析一下,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案例,谈谈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请你从多个角度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 预设: (1)个人方面: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能谨慎交友…… 家庭方面:家庭的缺失;父母的溺爱;父母疏于管教…… 学校方面:学校管理不到位,对学生关爱不够…… 社会方面:社会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如网吧经营者不依法经营,执法部门对非法经营打击力度不够…… (2)这说明了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重视不良行为,学会防微杜渐。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3)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治安管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加大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曝光力度,营造文明和谐社会环境。 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行教育影响未成年子女。 未成年人自身: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研学总结:4.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程度,远离犯罪。 (2)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拓展: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徐华楠说,法院从审判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四方面和经验。   一是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秉承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在保护未成年被告人方面,注重庭审温情关怀、加强诉权保障力度、规范犯罪记录封存、落实判后帮教机制。   二是向法庭外延伸,从源头上预防犯罪。前往多所学校带去不同主题法治课;对未能尽监护责任的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其履行监护职责;依托未成年人帮教平台,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判后帮教工作。   三是加强综合治理,形成打击教育并存帮教体系。作为全市审理未成年犯罪一审案件的唯一法院,高新区人民法院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沟通协调、健全侦查、羁押、起诉、审判、辩护、管教环环相扣,和市工会、妇联、教育局等部门相互协调、落实帮教和解决就业、就读的工作体系,共同参与教育挽救失足少年。   四是在少年审判中,重点推行和完善未成年人犯判后网络帮教平台建设,借助网络模块规范心理矫正、共读好书、职业技能教育、义务劳动等实质性帮教内容,做到帮教内容规范化与帮教对象挽救的精准化。 【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 【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 1.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B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2.阅读判决书,以下对其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B ) 判决书(摘选)本院认为,被告人孙某在公共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据此,依照……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孙某犯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A.判决书中的“本院”指的是人民检察院 B.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被告人孙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D.处罚中的罚金是主刑,拘役是附加刑 3.某区高中未满18周岁的学生阿义等四人,因父母工作忙,疏于管教,平时在学校不认真学习,常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交往,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得上网的费用,他们四人在某网吧附近多次对路过的行人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后,该区人民法院依法分别判处四人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并分别判处罚金2万元。 (1)阿义等四人持刀抢劫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 (2)犯罪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哪两大类?上面案例判罚中判处罚金2万元属于哪类刑罚?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属于哪类刑罚? 答案: (1)属于犯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2)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3)主刑和附加刑;罚金2万元属于附加刑,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属于主刑。
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情境创设,依托鲜活的学习素材和丰富的课堂活动,设置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还通过视频、真实案例、法律链接等让学生知道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了犯罪基本特征,重点了解了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远离犯罪。总体教案设计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教材,正确处理了教学难点,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引导学生增强了法治意识和素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我们青少年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让我们的青春更加美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自身实践,更大限度地实现深度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