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 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课题 夯实法治基础 授课时间 第3周(共1课时)课型 讲授课 课时1 总 1课时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是初三以来第一次接触法律知识,从国家角度来看我国的法治建设,明确法治的重要性,把握我国如何建设法治中国,学生对纯理论知识有些畏惧,理解有难度,需要用事实来表明内容,增强理解。课程标准 政治认同:感受法治中国取得的进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道德修养:自觉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难点: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资源 视频文件及新闻播报教学过程环节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点及效果预期)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前预习内容) 播放视频《孤注一掷》电影的宣传片,展示: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为了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 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引入新课:法治中国 正在路上 学生观看视频,引起共鸣,思考相关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法律意识环节二(选择法治道路 ) 运用你的经验 p44 观察以下图片,想一想: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 探究与分享:感受法治的力量。假如没有法律?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我国法治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如何呢?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法治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公民(个人))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社会)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国家) 讲解:辨析: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法治吗? 法制≠法治 提问:法治有哪些要求? 法须因时而立,也要因时而进;法治与改革,必须一体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近年来,一部部彰显着政治智慧和民生情怀的法律密集问世。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批重要法律得到了修改完善。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让“民告官”不再难;《立法法》的修改,让立法更贴民情,更接地气,“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时通过立法形式巩固了下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法律,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 结论:知识归纳3、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良法善治 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回答:为保证我们的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需要一系列社会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具约束力的规范是法律,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不仅靠纪律、规则和道德来维 归纳小结: 知识1、法治的含义: P45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知识2、法治的作用(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P45-47①②③ ①法治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个人) p45 1段 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经济)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社会)p47 2段 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国家) p48 正文 1行 阅读材料:《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于2022年1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该法立足于电信网络蓬勃发展,电信诈骗多发高发,犯罪活动猖獗的严峻形势,公众迫切希望出台相关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随后该法草案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共有12390位公众提出了28406条意见,包括建议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人员的惩戒力度、加强追赃挽损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鼓励群众举报奖励等。不仅写入法条当中,并在现实生活中有序推进。 结论:良法的特点 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阅读材料:近日,360联合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当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在所有诈骗类型中,交友类诈骗占比最高,达41.3%,受害者中男性占比较高,占70.3%,90后的手机诈骗受害者占所有受害者总数的36.4%,是不法分子网络诈骗的主要对象。 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度360反诈赔付保共接到8类手机诈骗举报,涉案总金额高达1172.0万元,人均损失43568元。在所有诈骗类型中,交友类占比最高,达41.3%。从涉案总金额来看,也是交友类诈骗总金额最高,高达598.1万元,占比51.0%。 思考:一个国家制定了良法,是否就是“法治”的国家? 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善治 阅读教材: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背景) 结论:(1)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 (2)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3)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4)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仔细阅读教材,明白其中的道理,理解法治的重要性,明确我国坚持走法治道路的原因,实现良法善治环节三 (描绘法治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完成表格填空 把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进程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得出的哪些结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P50 解读:5、依法治国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p47 底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p48 相关链接知识学习: 知识★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P49 相关链接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讲解:7、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①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p49 ★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P50 看p48 相关链接 知识4、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p48 相关链接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③2002年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④2012年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⑤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 ⑥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⑦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对拓展知识的把握 中学生,作为法治中国的参与者,能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哪些贡献? 补充在P49 底 8、中学生如何做? 思想上:①学法、知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尊严-忠实崇尚者 行动上: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自觉遵守者 ③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坚定捍卫者 清晰的理解我国周上法治道路的历程,明确如何建设法治中国,16方针。课堂小结 重点知识回顾,法治的重要性及良法的特点,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加强记忆重点知识,熟记相关的内容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运用是教育研究所配备的学习指要4.1的选择题(1-6)及非选择题7题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法治内容的第一目,需要记忆相关的重点知识,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容,讲解时应多联系案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