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法不可为》教学设计主备人:教 学 目 标 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法治观念:(1)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2)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3)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 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类别;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民法的规范范围。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引 入 温故知新导入:七年级下(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伴我们成长) 思考交流:我们不仅仅要知道法,更要做一名守法公民。新 授 课 一、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阅读教材P46-51,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完成《基础小测》填空(3分钟)。 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分类 4、如何遵章守法 二、新知讲解: 第一目 法不可违 情景1:PPT展示文字材料:小明原本是一名小区保安,因在保安队长的唆使下打人被判拘役6个月;小军和他同岁,以借货为名诈骗商户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能给我儿子吃块月饼吗?”小明的母亲见到儿子哽咽说道。“根据规定,在押犯人是不能在外面吃东西的,希望您能理解。”法官婉言制止了她。 问题:从“打人”、“诈骗”和“法官的婉言制止”,你能得出法律有何作用? 总结知识:法律的作用:指引作用、评讲作用、强制作用 情景2:PPT展示图片判一判:下列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 总结: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情境3:PPT展示图片 探究与分享 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总结:违法行为的分类 重难点突破: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巩固练习: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 2、违法行为的分类 第二目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情景1:PPT展示案例: 思考: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身边违法行为的表现 (1)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 (2)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违法行为 知识链接:公民的民事权利包括哪些? 任务探究:你有哪些鉴定三种违法行为的可行方法? 学生讨论总结:①违反的法律 ②受到的处罚 ③违法者及对象 情境2: 小王家里铜养的宽物狗经常夜里狂吠,邻居很有意见,多次与小王交涉,小王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邻居于是报警,说狗叫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小王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思考:1.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小王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行为定性)。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行为影响) 2.为避免类似行为的发生,请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交往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 ④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课堂 小结 核心金句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4、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5、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6、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7、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8、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作业5.1相关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