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选必3 第四单元:商品凝聚民族文化,贸易促进文化交流第9课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与互鉴统编版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主题二、学情分析三、核心目标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六、课时教学评价目录一、教学主题1.课标依据: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课时课标分解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拓展、古代商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理解商贸活动中的文化互动与互鉴。一、教学主题2.教材依据:本课以“古代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三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古代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本课聚焦于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两个常见途径和方式,通过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以官方民间的多种经济交流方式,推动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人类通过不同类型的海陆交通商路开展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贯通了亚、非、欧商业往来,进而阐释了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历程中的差异互动与互鉴、认同与交融。一、教学主题3.学术依据“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中西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有利于社会发展……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朱绍侯,齐涛,王育济的《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一、教学主题3.学术依据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交流的中介使命。——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一、教学主题3.学术依据“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与此同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艺术的交流也空前提升。”——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一、教学主题3.学术依据“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对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贸易与其说是互通有无,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不如说是技术、文化交流的意义更大,例如,西方的农艺大量传入中国,葡萄、苜蓿、大蒜、黄瓜、菠萝等都是从西域或通过西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中国的四大发明基本上都是通过商人的冒险活动传到西方的。……这些技术传到西方后,引起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教学主题学术依据综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与互鉴: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扩展形成了庞大的商业贸易网,在陆上联结了欧亚大陆,在海上贯通了从中国太平洋沿岸至印度洋,地中海,非洲、欧洲大西洋的海域,成为华夏、印度、波斯、两河流域、希腊罗马、伊斯兰、非洲等文明交互碰撞、影响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将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在了一起,使分散的人类文明日益走向相互影响的整体,为中西方文明互相了解、互通有无、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提供了历史大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必修相关内容(高一) 选择性必修(高二)教材课时设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选必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选必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二、学情分析高一高二教学 衔接分析二、学情分析本课针对的是高二选考历史的学生,已完成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学习,有相对稳固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建立起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素养。结合本课内容来看,学生对于丝绸贸易的内容及影响有较为熟练的掌握,对于“欧亚大陆其他交通线”的知识了解则相对较少。而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也须学生进一步理解,形成有逻辑、体系化的知识脉络。因学生尚未建立起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对商品交换承载着文化交流这一功能难以理解。同时,本课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对地理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何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三、核心目标梳理丝绸之路开辟和拓展的史实,掌握丝绸之路发展的历程,通过史料分析,丝绸之路开辟的东西方交流,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意义。通过史料阅读,阐释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趋势。从而充分理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到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能够通过分析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感悟文化因多样而互动,因互动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三、核心课时目标分解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拓展、古代商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理解商贸活动中的文化互动与互鉴。1.能够获取商路的开辟对文化交流影响的信息。教材“史料阅读”、“历史纵横”和课本地图等,从史料中获取信息2.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能够探究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通过地图梳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结合地图和史料介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并结合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不畏艰难和包容互鉴的丝路精神,认同我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探讨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理解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发展,感悟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定而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四、教学过程第四单元 第9课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与互鉴教学过程要目:任务一 认识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一)古代有哪些商路类型?(二)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任务二 了解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一)如何理解商品所蕴含的文化特色?(二)古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任务三 认识丝路精神的传承——“一带一路”(一)如何理解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价值?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大西洋移民潮”——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呼……1940年后,大陆间移民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里,大批移民从非洲、中东和亚洲涌入欧洲,并从欧洲以外的各地方涌入美洲。然而,在1940年之前的这个世纪里,欧洲人民的迁徙是欧洲制度和文明得以传播的关键力量。--[美]R.R.帕尔默著,孙福生等译:《现代世界史》上册设计意图:以材料直接导入,知识承上启下,近代以来的欧洲的移民运动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互动与互鉴,指导学生对影响文化交流的因素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引出本课题: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互动与互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