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教案2023-2024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教案2023-2024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 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 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 4 课时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用 PPT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 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 列, 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 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抒发人们 内心的情感, 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 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 一个文人雅士, 一个山野樵夫, 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 于 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 一个文人骚客, 一个天涯歌女, 又是 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 浔阳江的 悠悠江水, 瑟瑟秋风, 清冷的月光, 飘飞的荻花, 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 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 巧遇琵琶女, 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 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
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 并力求通俗, 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 《秦中吟》, “唯歌生民病 ”、“句句必尽规 ”,与杜甫的 “三吏 ”、“三别 ” 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 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 自安史之乱后, 国内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 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 争日益加剧, 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 乱江南, 接近人民, 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 跟 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 长安城顿时一片混 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 但他压抑
不住自己的愤怒, 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 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 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 命 ”“兼济天下 ”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 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 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 ”的时期,揉和儒 家“乐天知命 ”道家“知足不辱 和佛家“四大皆空 ”来作“明哲保 身 ”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 胸中多是非 ”。 (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 主。感伤诗:《长恨歌》 《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 送别》
五、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 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 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 由, 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 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
湓浦 p npǔ 铮铮然 zhēng 商贾 gǔ 悯然mǐn 憔悴 qiáo cuì 转徙 xǐ 恬然 tián 谪 zh 浔阳 xún 荻花 dí 声声思 sì 捻 niǎn
霓裳 nícháng 六幺 yāo 迸 b ng 裂帛 bó 虾蟆 hámá 红绡 xiāo
钿头 diàn 银篦 bì 阑干 lán 呕哑ōuyā 嘲哳 zhāo zhā
3、齐读课文
七、解读序言
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 ”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
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 2、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 年的下一年。
3、命酒: 酒, 名词活用为动词, 摆酒; 4、因为: 因此创作, 为动词, 写作, 创作
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 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 名,题名
序言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 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 说明 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八、课后作业
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 翻译课文, 梳理文句意思,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 段的内容。
第 2 课时
走进诗文 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
一、齐读诗文,熟悉课文。
二、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
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
②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③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④ 同病相怜伤迁谪
⑤ 重闻琵琶青衫湿
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问题(4)“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 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 借乐诉怨; 一个送客江头, 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 一个善听 (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 白居易祠, 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 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问题(5)“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 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 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 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 友一别, 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 因而情感相通, “ 同是天涯沦落 人 ”。伤人, 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 积累沉淀, 诗人怎不悲怆满怀, 泪洒青 衫?这“泪 ”,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问题(6)联系全文, 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 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 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 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对世人的重色轻才 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 体察入微, 善解人意, 文采飞扬,被贬江城、 怀才不 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 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三、课后作业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总结重点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 3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给同学们播放一段 MV,这段 MV 是由 90 后用流行唱法演唱的经典古文曲 目,同学们利用你们的专业特长,细细揣摩这段 MV 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有同学说传递了怎样的感情?也有同学说传递了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通过歌唱者的声音就能准确的感悟其中传递的情感,由此看来,同 学们的专业能力非常不错, 具备以声悟情的能力。歌唱者以歌声传情, 那弹奏乐 器琵琶的女子又该凭借何物来传递心中的情感呢?
对,借助乐器琵琶。
那我们现在就以声悟情的能力,随着白居易先生的笔墨一起来聆听琵琶女 的琴声,揣摩其抒发的情感。
二、文本解读
文章三次演奏琵琶,前后两次用了较少的笔墨进行描绘,对第二次琵琶的 弹奏进行了详写。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文章有了基本的了解, 并且已经赏析了前 后两次较为简单描绘的琵琶演奏, 今天我们重点解读详写部分, 即第二次琵琶演 奏——再谈琵琶诉沦落。
再弹琵琶诉沦落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课前我在蓝墨云班课里布置了作业, 同学们按要求根据琵琶曲的节奏变化, 把再弹琵琶诉沦落部分划分为四个层次, 分别为序曲、第一乐曲、第二乐曲和第 三乐曲。(用链接在 PPT 中展示)
(一)序曲(前奏曲)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①首先我们看到序曲,老师先读一遍,播放琵琶声音频,同学们通过琵琶 声来细细体会琵琶女的情感。
② 同学们, 运用你们的专业知识赏析, 你们觉得序曲传递了琵琶女怎样的 情感?
③ 点评学生的回答(总结学生的答案, 同学们通过琵琶声感悟到了琵琶女 的悲情,那究竟对不对呢?我们回到文本细细揣摩)
每一次拨弦都深沉压抑,每一声乐曲都充满忧思,就像在低声倾诉她平生 是如何的不得志。这里信手指的是随手的意思, 她低下头来随手弹拨着琵琶, 让 琵琶来叙说自己无限的心事。
④结合琵琶女的生平: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 愁: 浔阳江边, 风寒月冷, 琵琶女独守空船, 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 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于是音乐进入 第一乐曲:欢乐曲。
(二) 第一乐曲 急切愉快(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①首先我们看到序曲,同学们齐读一遍,播放琵琶声音频,同学们通过琵 琶声来细细体会琵琶女的情感。
②同学们,运用你们的专业知识赏析,第一乐曲传递了琵琶女怎样的情 感?
③ 回到文本细细赏析
④[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 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 描写的好处。)
比喻。音高、节奏、旋律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大弦 就是琵琶中较粗的琴弦, 发出的声音比较粗重沉闷, 这里诗人就用骤降的“急雨” 比喻粗弦奏出的粗重繁促的音节。小弦就是琵琶中较细的琴弦, 弹出的声音是比 较清脆短促的, 这里诗人以轻柔的私语比喻细弦奏出轻细绵密的声音。好处: 把 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嘈嘈切切”是拟声词, 叠音词摩声, 比如我们讲到火车就会想到“况且 况且”的声音, 提到摩托车会想到“嘟嘟嘟”的声音。好处: 形象生动地摹拟了 事物的声音,诗人用拟声词是为了让听众更好的感知音乐。
既有听觉又有视觉效果。
琵琶的弦音轻重缓急高低快慢任由琵琶女随意地交错交换,犹如大大小小 的珍珠, 一粒粒坠入玉盘。珍珠落入玉盘发出的声音是比较清脆的, 那么这里也 是比喻琵琶女弹奏的乐声清脆圆润。
⑤琵琶女生平: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 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 名噪京华,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
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 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 “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⑥同学们, 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以声传情, 通过琵琶声体悟琵琶女的情感。 a 那琵琶声又从何而来?
通过白居易的笔墨,白居易用他的笔墨向我们再现了琵琶声,这是音乐与 文字的碰撞,我们通过文字仿佛就能听见琵琶女的琵琶声,体会其情感。
b 白居易采用了怎样描绘方法?
主要比喻,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如将音乐声比之于急雨、 私语、大小珍珠坠落玉盘的音响。用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作比方, 是现实主义写 法。还采用了通感、拟声词、叠词。
c 同学概括总结成功描写音乐的要素。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绘,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
具有深厚的音乐造诣;
同时还需要真情实感。
⑦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 门庭冷落。迫于生计, 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二乐曲:沉思曲。
(三) 第二乐曲 幽愁暗恨(沉思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①首先我们看到序曲,同学们齐读一遍,请学生弹奏琵琶,同学们通过琵 琶声来细细体会琵琶女的情感。
②同学们,运用你们的专业知识赏析,第一乐曲传递了琵琶女怎样的情 感?
③回到文本细细赏析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 弦声缓慢, 仿佛眼前的小溪被 寒冰阻塞着, 发出冷涩的低泣, 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 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 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 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 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四) 第三乐曲 激越雄壮(悲愤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①首先我们看到序曲,同学们齐读一遍,播放音频,同学们通过琵琶声来 细细体会琵琶女的情感。
②同学们,运用你们的专业知识赏析,第一乐曲传递了琵琶女怎样的情 感?
③ 回到文本细细赏析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 撼人心的节奏, 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 渴望爱情的抚慰, 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 使她痛不欲生, 悔恨交加, 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 ,是愤激的哀号, 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 和命运的抗争!
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 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 先从轻徐悠长开始, 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 接着众音繁会, 像波涛起伏; 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 见, 宛似悲恸抽泣; 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 犹如急雷破山, 崩岩走石。读 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 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三、拥抱专业
1.播放花鼓调《琵琶行》,创设情境,请同学跟着一起模仿演唱,明确主 题。
2.请专业学生弹奏片段琵琶,对照诗歌中的语句内容展开小知识抢答。
四、布置作业(用链接在 PPT 中展示)
1、演唱或者弹奏片段诗歌语句上传蓝墨云班课
2、在蓝墨云班课上评析讨论作业,并提出建议
第 4 课时
鉴赏诗文 掌握技巧 拓展延伸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拓展延伸
(一)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 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 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 光”。
(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 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 《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 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 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 “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
(二) 名家描写音乐和声音片段欣赏
1、刘鹗《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 发皓齿, 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 只觉入耳 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 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 毛孔, 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 渐渐的越唱越 高,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 极高的地方, 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 又高一层, 接连有三四叠, 节节高 起。”
2、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 回旋婉转, 箫声渐响, 恰似吹箫人一面吹, 一面慢慢走近, 箫声清丽, 忽高
忽低, 忽轻忽响, 低到极处之际, 几个盘旋之后, 又再低沉下去, 虽极低极 细, 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 清脆短促, 此伏彼起, 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 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 彼鸣我和, 渐渐的百鸟离去, 春残花落, 但闻雨声萧萧, 一片凄凉肃杀之象, 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
3、我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女高音》
女高音
一只鸟自地平线涌起,
缓缓地,盘旋在西方的天际。
它悠悠地飞下,又舒舒地飞上,
如片帆飄浮於微波的海洋。
那一片辽阔而溫暖的洋水,
荡得它懶懶地,有些微醉。
不久,海上吹起了巨风;
一波接一波向前洶涌。
忽然它振翅向天顶疾升,
疾升,疾升,要直叩天堂的大门!
那么远,那么高,那么渺小!
昂起头几乎都追眺不著。
转瞬在太空它息下了翅膀,
翻一个筋斗向下界飞降。
但是还不曾触到平地,
拍一拍双翼,又緩緩地飞起。
哦,緩緩地,緩緩地,飞向西方,
渐沒於黃昏那无边的苍茫。
(三) 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1、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
长句: 古义:七言诗; 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3)朝去暮来颜色故
颜色: 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4)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 古义:年纪大了;今义: 长子、长兄等。
(5)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 古义:叹息声; 今义: 一般指虫鸣。
(6)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 古义:以前;今义:朝着前面。
2、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遂命酒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三、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题目;
2、背诵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