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锤、凿、焚 ”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石灰吟》《竹石》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4.学习《石灰吟》中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竹石》 正直倔强,高傲倔强的风骨。【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诗。难点 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复习检查回顾一下课文,《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期望,以及不被重用的苦闷。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认识一位诗人——于谦。出示课题:《石灰吟》2. 作者简介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3.创作背景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4.简介中秋节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字词梳理: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chuí záo fén锤 凿 焚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课件出示生字组词。(2)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再读。学生领读,齐读。(3)识字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交流、讨论:A.加一加:钅+垂=锤 林+火=焚B.换一换:锤-钅+氵=睡 焚-林+分=炃C.字歌鸦:修路去边陲,辛苦抡大锤,睡前捶捶背,垂柳种周围。二、生字书写出示生字:锤、凿、 焚(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1.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左右结构:锤(书写时左窄右宽。)上下结构:凿、 焚(书写时上小下大。)2.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巧记字形: 焚:双木(林)“火”上架。3.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盈,栖”,学生练写。“焚”字,下部分是“火”,不要写成“大”。“凿”字,下部的里面不要写成“羊”。4.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2)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词语释义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等闲:平常。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理解诗意。在《石灰吟》这首诗中,我可以整体的联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品读感悟:①千锤万凿/出深山。写石灰开采的过程,“千锤万凿”写出石灰开采的不容易。②烈火焚烧若等闲。写石灰的烧制过程。“烈火焚烧”写出了石灰烧制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③粉骨碎身浑不怕写石灰石变成石灰的过程,表现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④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石灰的清白的颜色。“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绝洁,没有一点儿斑点。清这里的“清白”,表面上是指石灰的颜色,实际上是指高尚的节操,洁白的人生。这首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崇高的品格。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泰然处之。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 关,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 的追求。 (5)诗歌表达的主题。《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不 怕牺牲,不管遭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 身,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的思想感情。学习《竹石》导入新课我们学过画家王冕的《墨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画家的写的《竹石》。出示课题:《竹石》理解词语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原来。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磨:折磨,挫折,磨炼。击:打击。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尔:你。理解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指导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品读感悟:(1)咬定青山不放松,写竹子扎根结实。这里用了“咬定责山”,既是实写竹,也是暗喻人的顽强不屈的精种。(2)立根原在破岩中。写竹子的生长环境。主这里用了“根”和“破岩”,既实写竹,也是暗喻的坚定立场。(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4)千磨万击还坚劲。写竹子遭受的磨难,表现了竹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5)任尔东西南北风。写竹子的坚忍不拔。“东而西南北风”既着自然界也指人类社会,表明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立场坚定,不随风倒。这首诗歌咏的竹子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之中的 竹子。“青山”赋予它高大挺拔的形象:“破岩”写出它扎根的艰难和顽强:“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表明它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诗人用咬定立根坚劲任尔 这些拟人的和有力的词语,充分表现所子在艰难、恶劣 的境遇中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舒写了诗人自己对 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6)诗歌的主题。《竹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污 秽的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坚韧不拔、硕 强不屈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 风倒。(6)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托物 言志表面上是在写马石、等事物,实际 上是寓意于物,通过对马、石灰、竹子等事物的 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不同点:选取的景物不同,表达的志向也有所差异。拓展阅读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课堂练习:1.看拼音写汉字。liè huǒ rén jiān shēn shān( ) ( ) ( )qīng shān jiān jìn dōng xī( ) ( ) ( )2.照样子写词语。东西南北 ( ) ( )3.将诗句补充完整。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_______。千磨万击还坚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练习:(答案)1.烈火 人间 深山 青山 坚劲 东西2. 春夏秋冬 喜怒哀乐3.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课堂小结:《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抒写了诗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作业布置:背诵、默写这首诗。【板书设计】借物喻人→若等闲石灰吟 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直抒胸臆→要留清白竹 → 咬定 坚劲竹石 托物言志人 → 顽强 刚直【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于谦,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很好的掌握了《石灰吟》的主旨,同时,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足之处:在讲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时,讲解不透,对所说问题挖掘不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正。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