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检测题(有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学北师大(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4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检测题(有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学北师大(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4.4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B.当过敏原进入机体,会被血清中的抗体结合,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C.过敏反应通常具有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过敏反应中,抗体敌我不分,攻击自身的组织成分
2.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 ②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 ④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以下关于艾滋病的说辞,不合理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
B.HIV不会经昆虫传播,也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
C.HIV的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内掺有病毒蛋白
D.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入侵人体后只能侵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
4.环孢菌素A是一种从真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天然环肽,其具有膜穿透性,是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下列关于环孢菌素A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构中含有10个肽键
B.在真菌的高尔基体上合成
C.可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综合征
D.可能是一种脂溶性肽类分子
5.生物学家认为艾滋病病毒找到了“愚弄”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目前科学家所提出的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艾滋病病毒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一般不会感染HIV
B.人体免疫系统无法产生针对HIV的有效抗体
C.艾滋病病人后期容易发生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D.HIV侵染的辅助性T细胞最终可能被巨噬细胞吞噬
6.HIV主要侵染人的辅助性T细胞,可导致人体患艾滋病。用一种受体(CD4)修饰的人红细胞可作为HIV侵染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膜表面可能存在CD4
B.这种治疗机理是红细胞中有杀灭HIV的物质
C.艾滋病患者仍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D.HIV可利用辅助性T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细胞呼吸
7.下列关于艾滋病毒(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可通过母婴传播遗传给子代
B.HIV的前病毒可指导合成子代HIV的RNA
C.HIV的质膜来自宿主细胞,膜中掺有病毒蛋白
D.辅助性T淋巴细胞通过识别HIV表面的受体而被感染
8.下列有关T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淋巴细胞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和抗体
B.HIV可将其RNA和逆转录酶侵染入T淋巴细胞
C.人体感染了HIV后T细胞的数量会迅速减少
D.人体内T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而来并在骨髓中成熟
9.某人被蜜蜂蛰后,由于过敏导致休克,半小时后死亡。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敏反应属于速发型
B.过敏反应属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C.该过敏反应的致敏原是蜂毒
D.过敏反应是对外来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
10.HIV感染T细胞后,就会强迫T细胞的细胞膜形成囊膜,作为自己的藏身之所囊膜在HIV复合蛋白(Gag)的协助下通过“出芽繁殖”从T细胞脱离,继续感染其他T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IV感染初期,机体免疫能力下降,T细胞数量减少
B.HIV感染其他T细胞的过程与细胞识别和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体内的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都能识别HIV
D.通过开发能阻止Gag蛋白在体内累积的药物,可抑制HIV的传播和繁殖
1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B.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机体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于记忆细胞
C.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12.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和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胸腺和脊髓中发育成熟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13.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14.过敏反应患者会产生一类特定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该种抗体可识别外部蛋白质,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的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如肥大细胞,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与IgE结合
B.机体再次接触某种过敏原时,可能会产生过敏症状
C.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存在位置不同
D.过敏反应会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15.FAMIN是一种实现嘌呤核苷酸循环的多功能酶。研究发现,在树突状细胞(DC)中,FAMIN激活的嘌呤代谢物抑制了T细胞的活化,FAMIN还能将次黄嘌呤转化为肌苷,然后DC释放肌苷来抑制T细胞的激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C摄取、处理、呈递抗原,使辅助性T细胞活化后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
B.FAMIN可防止过度的T细胞反应和自身免疫
C.FAMIN的活性降低会增强对肿瘤的免疫监视
D.正常机体活化的T细胞起作用后,其功能会受到抑制
二、多选题
16.HIV病毒能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从而实现入侵T细胞。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因HIV 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D4 分子是一种受体分子,其成分最可能是糖蛋白
B.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逆转录酶,导致HIV无法增殖
C.HIV 侵染胎儿的 T 细胞会引发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D.红细胞中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与体液中的抗体结合
17.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三、综合题
18.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TNF-α等细胞因子有甲、乙两大类,与免疫炎症有关,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 病,TNF-a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甲类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 。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 (填“增强”“不变”或“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 ,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应了(GC)分泌的调节机制有 。
(3)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通过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完成大鼠RA病动物模型构建,然后进行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分组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RA病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处理 ①实验组注射适量 溶液,对照组注射
② 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
检测 ③
实验结果分析 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④ ,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19.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HIV营 生活,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 细胞,使该细胞的数量下降,最终使人体的 功能缺失,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易发生恶性肿瘤。
(2)目前常用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艾滋病,其治疗机理是 。
四、实验题
2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而引起的一种疾病。TNFα等细胞因子有甲、乙两大类,与免疫炎症有关,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 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甲类细胞因子促进 B细胞增殖分化为 ,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 。
(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GC的分泌。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 ,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 ,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应了(GC)分泌调节的特点是 。
(3)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通过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完成大鼠RA病动物模型构建,然后进行下表所示的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分组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RA病动物模型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处理 ①实验组注射 ,对照组注射
② 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
检测 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
实验结果分析 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③ ,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参考答案:
1.C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A错误;
B、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过敏反应,B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
D、抗体敌我不分,攻击自身的组织成分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C。
2.D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是防卫功能过于强大引起的疾病,①正确;
②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②正确;
③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③错误;
④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④正确。
故选D。
【点睛】
3.D
【解析】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其传播途径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详解】A、AIDS是一种1981年才被确诊的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它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A正确;
B、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传播,B正确;
C、HIV病毒外侧具有来自宿主细胞脂类膜,内掺有病毒蛋白,C正确;
D、HIV还可以感染体内其他类型的细胞,如脑细胞、巨噬细胞,D错误。
故选D。
4.D
【分析】1、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叫免疫缺陷病。
2、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已”成分进行攻击,这就是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给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详解】A、环孢菌素A是一种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肽,因此结构中应含有11个肽键,A错误;
B、环孢菌素A是一种环状肽,多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环孢菌素A是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不能用于免疫缺陷综合征治疗,可用于器官移植,降低免疫排斥反应,C错误;
D、环孢菌素A具有膜穿透性,说明其可能是一种脂溶性肽类分子,D正确。
故选D。
5.B
【分析】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2、HIV病毒的结构: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T细胞中才能生存。
3、HIV的存在和传播途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
【详解】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据此可推测,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一般不会感染HIV,A正确;
B、HIV是抗原,人体能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B错误;
C、艾滋病患者由于T细胞大量减少,因而免疫能力低下,故此可知,艾滋病患者后期容易受到多种病原体的侵袭或恶性肿瘤,C正确;
D、HIV侵染的辅助性T细胞裂解后,最终可能被巨噬细胞吞噬,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D正确。
故选B。
6.A
【分析】1、艾滋病的致病原理是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2、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详解】A、根据题意中用一种受体(CD4)修饰的人红细胞可作为HIV侵染的“陷阱细胞”,可说明HIV侵染宿主细胞需要与细胞膜上的CD4识别,而HIV病毒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所以可推测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膜表面可能存在CD4,A正确;
B、由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HIV侵入该细胞内不能进行增殖,并不是红细胞中有杀灭HIV的物质,B错误;
C、由于体液免疫中也有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参与,而艾滋病患者体内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含量很少,所以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也降低,C错误;
D、HIV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细胞呼吸,D错误。
故选A。
7.B
【解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详解】A、HIV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A错误;
B、HIV的前病毒可指导合成子代HIV的RNA,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
C、HIV病毒的外层脂类膜是来自宿主细胞内掺有病毒的蛋白质,C错误;
D、HIV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特异性体,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
8.B
【分析】HIV即艾滋病病毒,遗传物质是RNA,为逆转录病毒,又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体感染后,可以引起致命性的慢性传染病,即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以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甚至消失。
【详解】A、T淋巴细胞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但分泌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A错误;
B、HIV是逆转录病毒,主要在人体的T淋巴细胞中寄生,因此在侵染过程中HIV病毒可将其RNA和逆转录酶侵染入T淋巴细胞,B正确;
C、人体感染了HIV后由于最初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强,同时由于抗原的刺激,T淋巴细胞的量反而会有所上升,随后由于HIV的大量繁殖,会破坏T细胞,免疫系统功能降低,T细胞的数量会迅速减少,C错误;
D、人体内T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而来而后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
故选B。
9.B
【分析】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A正确;
B、过敏反应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体液免疫,B错误;
C、某人被蜜蜂蛰后,由于过敏导致休克,则该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是蜂毒,C正确;
D、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D正确。
故选B。
10.A
【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为:①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②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③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①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②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③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HIV感染初期机体通过免疫杀死了大部分病毒,T细胞数量在该时期增加,A错误;
B、HIV感染某个T细胞后,会强迫T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形成小囊膜,该过程与细胞识别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
C、体内的吞噬细胞、B 细胞和T 细胞都能识别 HIV,只不过吞噬细胞的识别没有特异性,C正确;
D、因为包裹HIV的囊膜从T细胞断开感染其他T细胞涉及一种名叫Gag的HIV复合蛋白,所以若能阻止Gag蛋白在体内的积累可能会抑制HIV的传播繁殖,D正确。
故选A。
【点睛】
11.D
【分析】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细胞免疫中,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使抗原失去藏身之所。
【详解】A、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过敏原的时候才会发生,A错误;
B、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主要来自记忆细胞,还可以来自B细胞,B错误;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
D、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D。
12.D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①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②是B细胞,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细胞④是浆细胞。
【详解】A、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中发生的是体液免疫,即图中只有体液免疫过程,A错误;
B、细胞①是(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不是脊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
D、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D。
13.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14.D
【分析】过敏反应是由于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体内抗体分布与正常机体中的抗体分布差异,而第二次再接触过敏原时导致组织细胞大量分泌组织胺而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现象。
【详解】A、由题干知该种抗体可识别外部蛋白质,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的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如肥大细胞,所以并不是机体内所有细胞都可以跟IgE抗体结合,A正确;
B、IgE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使得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和其他化学物质,产生过敏症状,B正确;
C、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存在位置不同:正常机体的抗体存在在血清等部位,而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特定细胞表面,C正确;
D、过敏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15.A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巨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其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与细胞因子的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辅助性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A错误;
B、FAMIN激活的嘌呤代谢物抑制了T细胞的活化,FAMIN可防止过度的T细胞反应和自身免疫,B正确;
C、由于FAMIN激活的嘌呤代谢物抑制了T细胞的活化,因此FAMIN的活性降低将导致T细胞的活化增强,从而会增强对肿瘤的免疫监视,C正确;
D、为防止过度的T细胞反应和自身免疫,正常机体活化的T细胞起作用后,其功能会受到抑制,D正确。
故选A。
16.BC
【分析】分析题图:HIV病毒能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从而实现入侵T细胞。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
【详解】A、CD4分子是一种受体分子,位于细胞膜上,其成分最可能是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A正确;
B、HIV在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是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B错误;
C、HIV侵染胎儿的T细胞会引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C错误;
D、红细胞中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与体液中的抗体结合,被体液免疫清除,D正确。
故选BC。
17.A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与其受体进行结合,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由此进行内分泌激素的分级调节,从而达到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即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过度炎症反应,会引起免疫抑制,即会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所以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AC。
18.(1) 自身免疫 (特异性)受体 TNF-α和IL-6
(2) 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3) 姜黄素 等量的生理盐水 饲养(喂养) 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分析】1、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在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
【详解】(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柱形图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其中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GC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应了(GC)分泌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
(3)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实验组注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进行喂养,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分析: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19. 寄生 (辅助性)T 免疫(或“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防卫、监控和免疫清除”) 逆转录酶抑制剂抑制了逆转录酶的活性,抑制HIV的逆转录过程(,进而抑制了HIV的增殖
【分析】HIV作为逆转录病毒自带逆转录酶,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HIV主要寄生于人体T细胞,造成免疫系统的破坏。
【详解】(1)HIV主要寄生在人体的T细胞中,会使T细胞裂解,最终导致人丧失免疫功能;
(2)逆转录酶抑制剂可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导致HIV无法发生逆转录,进而无法进行其增殖过程。
【点睛】HIV病毒通过破坏T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能力丧失,进而影响体液免疫。
20.(1) 自身免疫 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TNF-α和IL-6
(2) 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3) 适量姜黄素 等量生理盐水 饲养(喂养)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分析】1.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是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这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下丘脑调节垂体的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
【详解】(1)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器官导致的疾病,即自身免疫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根据题意可知,甲类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炎症反应,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柱形图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其中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RA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GC,GC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该过程反应了(GC)分泌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的特点。
(3)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实验组注射姜黄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进行喂养,在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给以同样的饲料进行喂养15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甲、乙两类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分析: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