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手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经过将近五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大部分同学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了解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任务单,注意鼓励学生表达、积极参与交流,完成听说读写任务,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帮助其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本文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主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教材(内容)解析:《22.手指》一文来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13个,会写的生字15个。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姿态和作用,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阐明了一个道理——团结才有力量,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1.会认“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生字,会读“拇指、接触”等词语。2.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风趣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把课文读通顺。教学难点:初步感受作者风趣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准备:PPT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猜谜语。同学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手呢?请把你们的手伸开,仔细观察自己的手,看看你们手指的形状。俗话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出示课件1)(二)你认为哪根手指最好看,哪根手指最有用 (出示课件2)(三)导入课文题目:对于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说法不一。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写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手指》。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手指)学生齐读课题。(四)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丰子恺(1898—1975),中国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浙江桐乡人。五四运动后创作漫画,早期漫画多暴露旧中国的黑暗,后期常作古诗词新画,并常以儿童生活作题材。造型简括,画风朴实。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有《丰子恺漫画》。擅散文和诗词,文笔隽永清朗,语淡意深,有《缘缘堂随笔》等。谈话过渡:我们今天来学习课文《手指》,看看作者写了什么。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一)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生完成任务一。(出示课件4)(二)师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提示容易读写错误的字:弦、拧、憎。(三)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三、再读课文,弄清结构(一)指名让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二)互相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完成任务二。(出示课件5)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一)互相交流:根据填空的内容,画出课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作用和性格。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阐明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的道理。(二)学生汇报,教师评价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内容,弄清了文章结构。(出示课件6)(一)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二)请将一类生字抄写在1号语文本上,并各组两个词语。板书设计:22.手指、、 一:(1) 二:(2-5) 三:(6)各有所长 不同的姿态、作 要一致团结各有所短 用和性格附: 《22.手指》学习任务单1任务一:为下列生字组一个词,并读两遍。拇( ) 搔( ) 痒( ) 秽( ) 轧( )拧( ) 螺( ) 纽( ) 扣( ) 貌( )仓( ) 渺( ) 享( ) 庸( ) 憎( )任务二: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任务三: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写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写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阐明了“ ”的道理。《22.手指》第一课时教学阐释一、教材解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解析《22.手指》一文来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13个,会写的生字15个。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姿态和作用,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阐明了一个道理——团结才有力量,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二)学情分析经过将近五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大部分同学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了解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及学情分析,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会认“拇、弦”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5个生字,会读“拇指、接触”等词语。2.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风趣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为: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把课文读通顺。教学难点为:初步感受作者风趣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预设为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3.再读课文,弄清结构;4.合作交流,概括内容;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四、设计理念及方法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习任务单,注意鼓励学生表达、积极参与交流,完成听说读写任务,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帮助其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本文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主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