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陈情表》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陈情与感动罗伟章(1)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2)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声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4)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5)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6)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7)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8)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9)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10)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5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回忆“我”听哥哥念《陈情表》的往事,用“闻到了旧香”,形象生动的表现《陈情表》的语言带给“我”强烈的美的感受。B.第(3)节中作者说:“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颤栗”是作者由李密的悲苦触发了自己自幼丧母的内心痛苦、恐惧的复杂感受。C.眉山苏东坡与彭山李密,虽都命途多舛,但一个豁达洒脱,活得诗性;一个困厄悲苦,以孝动人。必须有苦难,才能使人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D.文章第9段对李密家乡彭山的描写,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句式整齐,语言简洁,画面清新质朴。E.最后一节中引入了彭祖的传说,又引入了张献忠沉银的传说,一虚一实,有力地印证了“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这个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2.请赏析文章最后一节中画横线句子。3.作者说:“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但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李密的故乡——川西彭山,为什么?4.综观全文,说说《陈情表》对“我”有哪些意义?5.结合你学过的苏轼作品,举例分析你对第(8)节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深刻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节选)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寻蒙国恩 不久 B.犹蒙矜育 怜悯C.汝来省吾 顾惜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突然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进退/仰观宇宙之大B.但以刘日薄西山/斧斤以时入山林C.请归取其孥/未有知其修者D.将成家而致汝/渔父见而问之曰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先颂扬圣朝,表明自己想效忠;再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坦言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消除晋武帝的疑虑。B.李密在字词的表达上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在句式的运用上,连用大量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C.韩愈呜咽追叙自己和侄子幼年的孤苦伶仃,成年后的东奔西走聚日无多;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做法的悔恨和自责。D.韩愈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深刻地感染着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吾 与 汝 俱 少 年 以 为 虽 暂 相 别 终 当 久 相 与 处 故 舍 汝 而 旅 食 京 师 以 求 斗 斛 之 禄 诚 知 其 如 此 虽 万 乘 之 公 相 吾 不 以 一 日 辍 汝 而 就 也10.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节选)【南宋】陈亮臣闻有非常之人,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智者而后知其不济也。前史有言:“非常之元,黎民惧焉。”古之英豪,岂乐于惊世骇俗哉?盖不有以新天下之耳目、易斯民之志虑,则吾之所求亦泛泛焉而已耳。皇天全付予有家,而半没于夷狄,此君天下者之所当耻也。《春秋》许九世复仇①,而再世则不问,此为人后嗣者之所当愤也。中国,圣贤之所建置,而悉沦于左衽②,此英雄豪杰之所当同以为病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而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而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近者以宅忧之故,特命东宫以监国。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陛下何不于此时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运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臣闻吴会者,晋人以为不可都,而钱镠据之以抗四邻。其地南有浙江,西有崇山峻岭,东北则有重湖沮洳③,而松江、震泽横亘其前,虽有戎马百万,何所用之?此钱镠所恃以为安,而国家六十年都之而无外忧者也。独海道可以径达吴会,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破人家国而止可用其轻师乎?书生以为江南不易保者,是真儿女子之论也。(选自《龙川文集》,有删改)【注】①九世复仇:指春秋时,齐襄公为报九世祖齐哀公因纪侯向周天子告密而遭烹杀之仇,灭掉纪国。②左衽:外族统治的代称。③重湖沮洳(jù rù):湖泊重叠广布,低洼潮湿。1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B.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C.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D.天下之论/皆以为事有是非可否/而父子之际至难言也/东宫聪明睿知/而四十之年不必试/以事也/故东宫不敢安/而陛下亦知其难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民:即百姓。古代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庶、黎元、黔首等。B.中国: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C.陛下:古代君主对自己的称呼。“陛”本指台阶。古时大臣奏事,不敢直接惊动皇帝,而是请在台阶下的近臣转呈,以示对皇帝的尊敬。D.东宫:指太子。古时除正房外,东为大。皇宫也是如此,皇上居正殿,太子地位仅次于皇上,应居东宫,所以把东宫作为太子的代称。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己所争取的也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东西,而不像古代英豪那样让世人惊骇,使天下人耳目一新。B.时隔九代尚能复仇,这是《春秋》称许的事情,也是作者认可的,而第二代就不问复仇之事是作为后人应当愤怒的。C.作者建议委命太子为抚军大将军,让他统领各个部门,监管各军部将,并为他配置长史、司马。D.作者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吴会一带的重要性,认为据此可以与敌人对抗。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有功德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之所能诵说其万一也。(2)而海道之险,吴儿习舟楫者之所畏,虏人能以轻师而径至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李密字令伯。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②,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③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④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②谯周:人名。③安乐公:蜀国后主刘禅降魏后的封号。④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15.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对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B.太子洗马: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书籍的官职。C.疏:奏章。封建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可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李密身世坎坷。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他对祖母非常孝顺,有时照顾祖母劳累过度以致生病。B.李密很有才学。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C.李密忠孝两全。他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征担任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D.李密因怨被罢。李密奉诏作诗时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2)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19.《晋书·李密传》客观陈述,《陈情表》却措辞委婉。表述不同,蕴意不同。请找出两篇文章中意思相同而表述不同的两处,并说说《陈情表》这样表述的原因。三、情景默写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的过去做了反思,对将来也进行了安排的两句是“ , ”。(2) 《滕王阁序》里用“ , ”两句形象地表现了渔舟在晚霞中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3)《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景色,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的两句是“ , ”。(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两句是“ , ”。(5)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两句是“ ,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 , , ,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 ”。(4)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 , , ”。(5)归有光《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其中归有光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句子是“ , , ”。四、选择 简答五、选择类2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夙遭闵凶 闵凶:忧患凶丧之事B.除臣洗马 除:解除C.岂敢盘桓 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D.夙婴疾病 婴:缠绕2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六、微写作24.封建君主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杀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呼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是向封建统治者投过去的一瞥蔑视。李白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像李白这样的豪壮志士。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李白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七、非选择类2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臣之辛苦参考答案:1.BC 2.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晋武帝到亿万国人,从个人到众人,用排比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陈情表》感人无数的力量;又用“文学的根”比喻“陈情与感动”,用“根深叶茂”比喻《陈情表》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李密的崇敬之情,对《陈情表》的高度赞誉。最后一句话既有点题作用,又深化了主题。 3.①作者与李密人情相类,遭遇相似,自幼结识,在内心深处已将李密视为自己熟识的故人老友,至于他的家乡在哪里并不重要;②作者偶然来到川西彭山,意外发现是李密的故乡,如与老友久别相逢,倍感欢喜,因此用大量笔墨描写彭山;③彭山自然风景美好质朴,当地人安宁祥和,内心丰盈,使作者更深体味到生长在这里的李密以陈情与感动使孝道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④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既有彭祖活了近800年的传说,又有张献忠沉银的真实历史,作者用一虚一实的写法,为彭山增添了历史文化色彩;⑤作者由感悟彭山孕育的传奇精神,写到了李密及《陈情表》用陈情与感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4.①《陈情表》是我儿时读的第一篇古文;让我闻到了旧香,感受到语言的美;②曾经给予幼年丧母的我以宽慰,至今仍心生颤栗;③它让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痛苦不是一个人的,当痛苦降临,无法逃脱,便只能忍受和承担,如此胸襟就撐出别样天地;④在我中年时意外在李密故乡与“故人重逢”,由彭山的风土人情、传奇精神我感知并感悟到了《陈情表》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示例:苏轼因乌台诗案几近丧命,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次道中遇雨,同行皆感狼狈,而苏轼独泰然处之,并作《定风波》一词。用意外遇雨的细节书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显示出他面对人生风雨、政治仕途的坎坷,依然个性坚强,活得诗性,宠辱不惊,豁达洒脱。6.C 7.D 8.A 9.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1)我想奉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2)我自幼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11.A 12.C 13.A 14.(1)那些有功德于江山社稷的,不是区区小臣所能述说出其中的万分之一的。(2)而海路上的风险,连吴地熟悉舟桨的人也是畏惧的,难道敌虏能以轻装的军队径直过来吗?15.B 16.A 17.A 18.(1)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不安,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呈给祖母。(2)皇帝看了李密的奏章说:“李密的名声,一点也不假啊!” 19.①《晋书·李密传》中说“母何氏改醮”,在《陈情表》中则表述为“舅夺母志”,《陈情表》中这样表述是为了尊敬逝者,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②《晋书·李密传》中说“少仕蜀”,在《陈情表》中则表述为“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陈情表》中这样表述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绝非怀念旧朝。20.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21.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22.B23.C24.例文:狂放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个诗人,也只有诗歌的国度能缔造李白的不凡来灌溉茫茫无边的诗歌之土。时势造“英雄”,也只有唐代,这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土地里也耕耘着自由的时代。缔造了超然的李白;缔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着我走近李白。唐代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李白则是峰顶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25.(1)不会走路,形容柔弱(2)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 (3)成人自立 (4)申诉(苦衷) (5)辛酸悲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