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素 养 目 标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认识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以及赤壁之战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正确评价三国这一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认识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使得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这些人物深入人心,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道出无数豪杰心中的感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共同来还原一个历史真相。
二、探究新知
目标导学(一): 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时局动荡不安。 战乱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最渴望的事情是什么 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提示:安定、统一。曹操。
2.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观察《官渡之战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经过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过渡语: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接着,曹操又陆续消灭了其他的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他发兵南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
目标导学(二): 赤壁之战
1.207 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回师途经海边时,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歌《观沧海》。 你认为他诗中的“歌以咏志”的“志”是指什么
提示:统一全国。
2.阅读图文资料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
答案: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2.观看视频《火烧赤壁》和《赤壁之战示意图》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战术 曹军:不习水战,连接船舰;孙刘联军:黄盖诈降,借助风力,火烧赤壁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③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
启示:①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②指挥者善于用人,战略战术正确也能取胜;③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④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⑤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过渡语: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通过分析形势图得出: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方均不具备完成统一的绝对力量,三方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和均势,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目标导学(三): 三国鼎立
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赤壁之战后的政治局势是怎样的
提示: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这样,他们三分天下,但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列表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3.(1)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曹魏的农业发展成就。
提示: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2)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孙吴发展的基本史实。
提示: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讲诸葛亮是怎样治理蜀国的。
提示: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合作探究: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提示: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进步的,这是因为东汉中后期以来,统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民不聊生。 黄巾起义以来,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特别是董卓之乱以来,军阀割据,混战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 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这一过程中,历史是进步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较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板书设计】
【当堂演练】
《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商品经济不发达 B.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C.五铢钱急剧贬值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2.改变了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使得三国时期经济得以恢复的共同原因是( A )
A.统治者致力于恢复经济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开垦的荒地不断增多 D.生产工具得以改进
3.东汉末,世家大族影响很大,曹操因为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不为名士所尊重。曹操为了战胜对手,不得不从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网罗人才,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曹操的做法有利于( A )
A.社会阶层的流动 B.结束汉末战乱局面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加强对人才的控制
4.赤壁之战作为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叙述。据下表不同叙述内容可以确定的是( A )
A.赤壁之战最终曹操失败 B.周瑜是赤壁之战的统帅
C.瘟疫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三足鼎立局面由此形成
4.关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将领,其形象在后世经过多种文献的建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东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曹公禽(擒)羽(关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建安五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攻刘备,迫使其远通,关羽则被曹军围于下邳城外的土山上。曹操部将张辽游说关羽投降时,关羽提出的首要条件便是“吾与皇叔(刘备)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者不降曹操”。曹操得知后笑曰:“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此可从之。”得曹操允诺后,关羽来拜见曹操,称“败兵之将,深荷不杀之恩”。
——摘编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关羽投降曹操的过程,指出其中的不同。(4分)
材料一记载关羽是被擒拿后投降的,材料二记载关羽是提出条件后被招降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原因。(4分)
当时汉朝皇帝还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降汉不降曹”表明关羽政治上忠于汉朝君主,没有失节;关羽跟随刘备匡扶汉室,与曹操处于敌对状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在文献性质上的差异,并以真实性为标准对它们在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价值进行排序。(4分)
性质:材料一是史书,材料二是文学作品。(2分)
排序:材料一高于材料二。(2分)
【课后反思】
充分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失败的主观原因,骄傲轻敌,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