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资源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
(2)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3)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科学思维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探究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三、教学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解
多媒体展示一组我们周围声音的视频或图片:古筝演奏、鸟鸣声、等。
思考:
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发出的声音又是怎样传到人耳的
从而引出课题。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音叉、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
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 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桌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桌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桌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3: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音叉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 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 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对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水是否被激起水花判断发声的桌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 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 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 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 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 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2:液体传声
举诗的例: 路人借问遥招手
恐惊鱼儿不应人 为什么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手轻轻的敲打,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手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手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敲打,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聆听。
学生观看,并试着说出。
学生进行实验和 讨论。
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为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播。
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
三、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 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二)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