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5.1 质量守恒定律(共2课时)(表格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5.1 质量守恒定律(共2课时)(表格型)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应 3.培养严瑾求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变化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复习导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那么,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大胆地作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作出假设: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的总和可能相等、大于或小于 复习引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做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教师按教材图示连接好装置,装药品并称量质量【思考】 (1)实验前我们需要做的相关操作是什么 (2)玻璃管一端系气球的目的是什么 2.教师将锥形瓶内红磷(白磷)点燃 【归纳】结合此实验描述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称量反应后质量 【思考】(1)反应后质量与反应前质量有何关系?实验结束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不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我们称量的是哪些物质的质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结合物理压强知识思考解答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观察记录并总结 学生讨论总结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语言描述的能力 先实验再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明确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初步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观点,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活动二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讲述】实验操作注意问题 【思考】(1)此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2)试从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角度分析反应前后质量关系 分组实验:用砂纸把铁钉打磨干净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学生分析、总结 该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定量实验的重要性
活动三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相等的探究 教师按照教材P94实验5-5进行演示 【思考】反应后天平为什么失去平衡?应如何改进【分析讨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讨论,并从实验装置、药品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充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教学 活动四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解释与应用 1.如何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呢?大家考虑一下,在这个定律中最关键的词语是什么 2.多媒体演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思考】(1)大家看,这是一个水分子,红色代表氧原子、蓝色代表氢原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子的种类变了吗?分子的数目呢 (2)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变了吗 教师总结质量守恒的原因 3.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教师演示) 【思考】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相违背吗 学生阅读教材P94内容,归纳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词 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相互讨论,由代表总结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回答 培养学生对化学理论内涵挖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重新经历了科学家们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过程,认识了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 倾听、记录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质量守恒定律
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课时 化学方程式
素养目标 1.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2.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计算,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辩证统一的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计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国际上为了便于交流,化学家们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来表示化学反应,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就是化学方程式 学生仔细倾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教学 活动一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情景展示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和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C+O2点燃CO2 【思考】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讲解】若将文字表达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写成相应的化学式并配平,箭头改为等号,反应条件写在等号上方或下方,这种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问题探究】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思考,从化学方程式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归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量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学生观看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并记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讨论,代表总结回答,其他小组给予补充 从文字表达式到化学方程式的转化,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二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情景展示2】铜丝表面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CuO+H2-Cu+H2O 80 2 64 18 【问题探究】怎样读出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你认为读化学方程式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归纳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归纳提升】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读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 (2)读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每80份质量的氧化铜与2份质量的氢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和18份质量的水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并练习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学生分组讨论,抓住“+”和“-”的准确读法 通过有关训练,准确找出读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纠错和避免误区 通过归纳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 活动三 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情景展示】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问题探究】从上述微观示意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归纳提升】从微观示意图中可以得到许多信息,如通过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种类及数目,可以弄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一定相等;等等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学生倾听教师讲解,并记录 多次模仿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小结 从质的方面定性描述发生的变化,是化学方程式最常见的读法;而从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是我们学习“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理论基础 倾听、记录 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知识
化学方程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