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 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 )A.重建等级秩序 B.强调道德标准C.维护统治行为 D.规范个人修养2.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3. 如图1、图2为唐朝初期地方政区规划的调整,这一变化的出发点在于( )A.重视山川地理形势 B.顺应经济重心南移C.强化地方基层治理 D.防止外重内轻局面4. 如图方向示意图,描绘的是清代前期( )A.高产作物推广 B.国内人口迁移C.粮食区域运输 D.商帮长途贩运5.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B.维新派的大力推动C.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6. 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一思想( )A.表达了继承儒家理想的志向 B.奠定了大同世界的思想基础C.利用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D.放弃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7.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抗日英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抗日根据地的这些举措( )A.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C.大大提高了群众民族意识 D.意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8. 如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A.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C.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D.体现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如表为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由此可以推论出我国( )表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表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构成(合计=100)1952年 83.5 7.4 9.11965年 81.6 8.4 101979年 69.8 17.6 12.61992年 59.7 21.4 18.92020年 23.6 28.7 47.7A.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经济衰退B.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C.第三产业经济产值增长最快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结构新变化10.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起兵东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 )A.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亚欧古丝绸之路的畅通C.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 D.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11. 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 )A.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 B.封建王权加强的体现C.民族国家发展的结果 D.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12.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他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路德所译德文圣经( )A.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 B.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加速了欧洲各国王权的加强13.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A.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B.标志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C.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D.导致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14. 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由此可见,这一公约( )A.明确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责任 B.有利于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C.客观上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 D.体现了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15.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反映了 ( )A.全球治理方式有待提升 B.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C.国际经济秩序的合理化 D.全球经济环境日趋恶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商业繁荣与社会生活历史研究重视在丰富确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材料一:考古发现:北宋东京城中出现了一批火药作坊、制瓷作坊、印刷作坊等。商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商业功能区形成,商业溢出城垣并沿交通轴线生长,出现“南河北市”的商业景观特色,商业空间沿交通要道向城垣外扩展。 街市上的经营者不再仅限于“市籍市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坊郭户”,都可以在街市上设摊开店。北宋末皇帝在生活上更是尽情享受,王公大臣竞相效尤,富商大贾也不甘落后。“以至于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世俗化和平民化趋向,使追求社会生活奢华的消费习气同样延及一般平民百姓,成为北宋的社会时尚。 ——摘编自《东京梦华录》材料二:材料三:(1)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以上信息对研究宋代“商业繁荣与社会生活”有哪些史料价值。(2) 若全面认知宋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你认为还应关注哪些基本要素。17.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如果再要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的十位人物’,我将毫不犹豫地提名张謇为候选人物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张謇之精神自1868年15岁至1894年41岁,共25年,长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达20多次,最终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二月,中状元。1896年至1899年46岁,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大生纱厂。1902年49岁,五月,筹建通州师范学校。1906年53岁,十一月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1909年56岁,八月,江苏咨议局开会,当选为议长。发起国会请愿运动。1911年58岁,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十一月,参加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以大生纱厂资产为担保,先后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借贷80多万元。1913年60岁,九月,入京,任农商部总长。任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62岁,二月,辞农商总长。十一月,辞水利局总裁。1918年65岁,十月,电陆征祥嘱于巴黎和会提出修改税法及撤消领事裁判权。十一月,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在沪成立,被推为会长。1924年71岁,四月,大生纱厂开董事会,应付危机。1926年73岁,三月,参加女子师范学校二十周年纪念会,发表演说。五月,视察南通保坍工程。七月十七日,病逝。——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结合张謇的经历,谈谈你对“张謇之精神”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小明查找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一五”计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国,从何处起步?中共中央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的利弊得失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以后,统一了全党认识:没有重工业,就不可能为轻工业提供必要的设备、燃料、原料和材料,也不可能为农业提供化肥和农业机械。特别是当时中国正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严禁封锁,也急需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二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不放松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三(1) 材料一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需的吗?简述你的理由。(2) 从材料二、三看,小明是从哪一方面研究该主题的?请具体说明。(3) 请指出小明对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未知的未来?有学者认为,社会并非稳步前进,也不会跳跃式或随机发展。相反,它像季节一样流转:冬天结束,春天来临。但每一个周期与前一个周期既相似,又迥异。相似的是形式,迥异的是内容。未来真的不可知吗?材料一——据雅各布 范 杜因《创新随时间的波动》材料二经济浪潮 历史阶段 中心国家 技术引领 主导产业 对应危机第一次浪潮 1780-1830年 英国 蒸汽机 服装行业和能源 1837年经济恐慌第二次浪潮 1830-1880年 英国 钢铁制造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873-1879年长萧条第三次浪潮 1880-1930年 美国 电气化和化学制品 公共事业和批量生产 1929-1939年大萧条第四次浪潮 1930-1970年 美国 汽车、石油化工 物流和人的流动 1974-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第五次浪潮 1970-2010年 美国 信息与通信技术 个人电脑和手机 2008年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第六次浪潮 2010-? ? ? ? ?——摘编自詹姆斯 穆迪等著《第六次浪潮:一个资源为王的世界》材料三(1) 据材料一指出经济波动的特征。(2) 材料二对经济波动的划分与材料一相互矛盾吗?请简要说明。(3) 材料一中1929-1937年经济萧条期,是否符合真实的世界动态?请结合材料三做出解读。(4) 材料一中1948-1966年经济繁荣期,不同经济模式国家进行变革,请指出其可借鉴之处。(5) 材料二中“第六次浪潮”正在进行中,请你为这次浪潮写一份展望报告,名称为《可知的未来》。请写出报告中的“关键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道强调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任意妄为,而“君子之道”更加注重人的个人行为规范,因此二者都一定程度上注重规范个人修养,D正确;A错误,儒家倡导等级秩序,道家并不倡导;B错误,孔子强调道德标准,但是老子并不强调;C错误,材料不涉及维护统治行为;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需要把握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特点。2.【答案】C【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屈君以申天”“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分析可知,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思想,C正确;A错误,董仲舒倡导的加强专制集权适应封建正统的需要,A与材料不相符;B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D错误,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不相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屈君以申天”“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3.【答案】C【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朝贞观年间地方行政体系划分更加细化,更加完善,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强化,C正确;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B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错误,宋代注重防范外重内轻局面;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4.【答案】B【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由于内地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尖锐,台湾问题解决,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交流,清朝推行改土归流,扩大清政府的直接管辖区域,促进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因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口的迁徙,B正确;A错误,高产农作物是由海外传入中国,由南向北推广的,与材料不相符;C错误,粮食运输不涉及台湾;D错误,商帮贩运遍及全国,不具有一致性方向;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人口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素养是时空观念。5.【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涉及的改革主要是洋务运动后和清末新政,前期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后者主要改革制度,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剧,学技术的尝试以失败告终,D正确;AB错误,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维新派的大力推动与材料变革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壮大与清政府的改革无关;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6.【答案】C【知识点】武昌起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先哲之遗业也”分析可知,分析可知,孙中山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共和制度,意在减少阻力,促进共和思想的传播,C正确;AB错误,孙中山的共和是资产阶级的共和,不是儒家理想的指向,也不是大同世界;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孙中山的共和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先哲之遗业也”。7.【答案】C【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英雄故事的宣传,意在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激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C正确;A错误,中共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与材料不相符;BD与中共的实际目的不相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8.【答案】B【知识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私商比重不断下降,国营和供销社商品流转比重不断上升,这明显体现了私有制向公有制,体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B正确;A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底,跟材料中商品流转比重变化无关;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国家统一财经;D错误,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范围不相符;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9.【答案】D10.【答案】D【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分析可知,亚历山大的东征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古希腊文化,D正确;A错误,材料只涉及传播古希腊文化,并不能促进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B错误,与材料无关;C错误,材料只涉及波斯、印度, 不涉及中国;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11.【答案】A【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分析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制度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形成的领主附庸制度,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A正确;B错误,中世纪的欧洲王权衰落,到晚期王权才逐渐加强;C错误,民族国家产生于近代,不是中世纪;D错误,材料强调欧洲制度的经济基础,并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变化;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欧洲的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12.【答案】C【知识点】宗教改革【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分析可知,路德所译德文圣经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C正确;A错误,材料不涉及教育问题;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D错误,材料不涉及王权的加强;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宗教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13.【答案】B【知识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印度的罢工、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等地的暴动及土耳其的民族自决,都体现了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B正确;A错误。“终结”说法不符合史实;CD错误,殖民体系动摇和崩溃是在二战后;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14.【答案】C【知识点】“一战”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分析可知,材料中《非战公约》并不能有效制约战争,客观上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C正确,B错误;A错误,材料并没有明确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责任;D错误,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与材料不相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15.【答案】A【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材料反映出全球治理方式有待提升,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相关论述,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较多,不合理,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全球经济环境并不是日益恶化,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全球治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6.【答案】(1)反映宋代手工业技术水平、商业和城市繁荣程度;反映宋朝时期的城市规划及水路运输;反映奢侈的生活方式、追求奢靡享乐风气。(2)基本要素: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解析】【分析】(1)史料价值:根据“北宋东京城中出现了一批火药作坊、制瓷作坊、印刷作坊等”、“商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商业功能区形成”“南河北市”“商业空间沿交通要道向城垣外扩展”“街市上的经营者不再仅限于‘市籍市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坊郭户’,都可以在街市上设摊开店”得出:材料反映宋代手工业技术水平、商业和城市繁荣程度;根据材料二地图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的城市规划及水路运输;根据“北宋末皇帝在生活上更是尽情享受,王公大臣竞相效尤,富商大贾也不甘落后”“世俗化和平民化趋向,使追求社会生活奢华的消费习气同样延及一般平民百姓,成为北宋的社会时尚”得出:材料反映奢侈的生活方式、追求奢靡享乐风气。(2)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阐述。故答案为:(1)反映宋代手工业技术水平、商业和城市繁荣程度;反映宋朝时期的城市规划及水路运输;反映奢侈的生活方式、追求奢靡享乐风气。(2)基本要素: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17.【答案】论题:感悟张謇精神。 阐述: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活动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及社会公益事业等诸多领域,他给我们留下许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强毅力行,海纳百川”的新时期海门精神,其中就蕴含着张謇精神。“强毅力行”是张謇在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困苦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魄。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样的气魄。 综上所述,张謇精神不但具有他们那个时代所不可替代的先进性,而且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过时。因为,他与今天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也是一脉相通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精神更是一段历史的名片。“强毅力行、海纳百川”,张謇精神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新时代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之一。【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中张謇的成长经历得出论题:感悟张謇精神。 阐述:学生可结合材料中张謇的事迹从“强毅力行,海纳百川”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故答案为:论题:感悟张謇精神。 阐述: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活动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及社会公益事业等诸多领域,他给我们留下许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强毅力行,海纳百川”的新时期海门精神,其中就蕴含着张謇精神。“强毅力行”是张謇在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困苦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魄。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样的气魄。 综上所述,张謇精神不但具有他们那个时代所不可替代的先进性,而且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过时。因为,他与今天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也是一脉相通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精神更是一段历史的名片。“强毅力行、海纳百川”,张謇精神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新时代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之一。【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张謇的民族精神,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18.【答案】(1)必需。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2)新中国的工业。从计划指导、经济结构、工业布局说明。(3)“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补充的材料,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等。【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民国初期的工业分布状况,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材料一对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必要的。(2)材料二、三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的分布状况,可以用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还可从农业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及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进行补充。故答案为:(1)必需。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2)新中国的工业。从计划指导、经济结构、工业布局说明。(3)“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补充的材料,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等。【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式现代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19.【答案】(1)特征:具有周期性;重复发生,但不定期。(2)说明:不矛盾。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阶段划分依据,其对历史周期的划分都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3)解读:不符合。苏联一五计划带来的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形成鲜明对比。(4)可借鉴之处:要加强经济干预和国际协调;要突破模式束缚。(5)关键词: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与新材料产业。【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解析】【分析】(1)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它像季节一样流转:冬天结束,春天来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波动的特征有具有周期性。根据材料一“但每一个周期与前一个周期既相似,又迥异。相似的是形式,迥异的是内容。”可知重复发生,但不定期。(2)说明: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纺织和蒸汽机技术”、“电气和重化工业”、“信息技术”,根据材料二“蒸汽机”、“电气和化学制品”、“信息与通信技术”,并结合三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内容可知,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阶段划分依据,其对历史周期的划分都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3)解读: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四年完成五年计划”,并结合苏联一五计划带来的影响可知,1929—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处于经济萧条期,但苏联一五计划带来的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形成鲜明对比。(4)可借鉴之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1929—1937年经济萧条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加强经济干预和国际协调。根据材料三“四年完成五年计划”,并结合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可知要突破模式束缚。(5)关键词: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结合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的相关知识可将关键词拟定为: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与新材料产业。【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1 / 1山东省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 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 )A.重建等级秩序 B.强调道德标准C.维护统治行为 D.规范个人修养【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道强调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任意妄为,而“君子之道”更加注重人的个人行为规范,因此二者都一定程度上注重规范个人修养,D正确;A错误,儒家倡导等级秩序,道家并不倡导;B错误,孔子强调道德标准,但是老子并不强调;C错误,材料不涉及维护统治行为;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需要把握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特点。2.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答案】C【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屈君以申天”“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分析可知,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了限制君权的思想,C正确;A错误,董仲舒倡导的加强专制集权适应封建正统的需要,A与材料不相符;B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D错误,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不相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屈君以申天”“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3. 如图1、图2为唐朝初期地方政区规划的调整,这一变化的出发点在于( )A.重视山川地理形势 B.顺应经济重心南移C.强化地方基层治理 D.防止外重内轻局面【答案】C【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朝贞观年间地方行政体系划分更加细化,更加完善,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强化,C正确;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B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错误,宋代注重防范外重内轻局面;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4. 如图方向示意图,描绘的是清代前期( )A.高产作物推广 B.国内人口迁移C.粮食区域运输 D.商帮长途贩运【答案】B【知识点】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由于内地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尖锐,台湾问题解决,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交流,清朝推行改土归流,扩大清政府的直接管辖区域,促进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因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口的迁徙,B正确;A错误,高产农作物是由海外传入中国,由南向北推广的,与材料不相符;C错误,粮食运输不涉及台湾;D错误,商帮贩运遍及全国,不具有一致性方向;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人口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素养是时空观念。5.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B.维新派的大力推动C.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答案】D【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涉及的改革主要是洋务运动后和清末新政,前期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后者主要改革制度,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剧,学技术的尝试以失败告终,D正确;AB错误,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维新派的大力推动与材料变革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壮大与清政府的改革无关;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6. 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一思想( )A.表达了继承儒家理想的志向 B.奠定了大同世界的思想基础C.利用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D.放弃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答案】C【知识点】武昌起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先哲之遗业也”分析可知,分析可知,孙中山借助传统文化解释共和制度,意在减少阻力,促进共和思想的传播,C正确;AB错误,孙中山的共和是资产阶级的共和,不是儒家理想的指向,也不是大同世界;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孙中山的共和思想,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先哲之遗业也”。7.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抗日英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抗日根据地的这些举措( )A.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C.大大提高了群众民族意识 D.意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答案】C【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日英雄故事的宣传,意在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激发群众革命的积极性,C正确;A错误,中共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与材料不相符;BD与中共的实际目的不相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8. 如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A.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C.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D.体现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B【知识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私商比重不断下降,国营和供销社商品流转比重不断上升,这明显体现了私有制向公有制,体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B正确;A错误,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底,跟材料中商品流转比重变化无关;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国家统一财经;D错误,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范围不相符;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9.如表为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由此可以推论出我国( )表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数量表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构成(合计=100)1952年 83.5 7.4 9.11965年 81.6 8.4 101979年 69.8 17.6 12.61992年 59.7 21.4 18.92020年 23.6 28.7 47.7A.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经济衰退B.计划经济时期的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C.第三产业经济产值增长最快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社会结构新变化【答案】D10.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起兵东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 )A.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亚欧古丝绸之路的畅通C.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 D.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答案】D【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分析可知,亚历山大的东征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古希腊文化,D正确;A错误,材料只涉及传播古希腊文化,并不能促进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B错误,与材料无关;C错误,材料只涉及波斯、印度, 不涉及中国;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亚历山大东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11. 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 )A.欧洲自然经济的产物 B.封建王权加强的体现C.民族国家发展的结果 D.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答案】A【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分析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制度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形成的领主附庸制度,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A正确;B错误,中世纪的欧洲王权衰落,到晚期王权才逐渐加强;C错误,民族国家产生于近代,不是中世纪;D错误,材料强调欧洲制度的经济基础,并没有体现生产关系的变化;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欧洲的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从而变成了一种制度”。12.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他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路德所译德文圣经( )A.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 B.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加速了欧洲各国王权的加强【答案】C【知识点】宗教改革【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分析可知,路德所译德文圣经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C正确;A错误,材料不涉及教育问题;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D错误,材料不涉及王权的加强;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宗教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13.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而举行总罢工;5月,中国发生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A.终结欧美列强的侵略 B.标志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C.动摇殖民体系的秩序 D.导致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答案】B【知识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印度的罢工、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等地的暴动及土耳其的民族自决,都体现了亚非民族意识的觉醒,B正确;A错误。“终结”说法不符合史实;CD错误,殖民体系动摇和崩溃是在二战后;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14. 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由此可见,这一公约( )A.明确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责任 B.有利于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C.客观上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 D.体现了全体一致的决议原则【答案】C【知识点】“一战”的影响【解析】【分析】根据“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分析可知,材料中《非战公约》并不能有效制约战争,客观上纵容了绥靖政策的推行,C正确,B错误;A错误,材料并没有明确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责任;D错误,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原则,与材料不相符;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15.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这反映了 ( )A.全球治理方式有待提升 B.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C.国际经济秩序的合理化 D.全球经济环境日趋恶化【答案】A【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材料反映出全球治理方式有待提升,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相关论述,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国际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较多,不合理,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全球经济环境并不是日益恶化,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全球治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商业繁荣与社会生活历史研究重视在丰富确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材料一:考古发现:北宋东京城中出现了一批火药作坊、制瓷作坊、印刷作坊等。商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商业功能区形成,商业溢出城垣并沿交通轴线生长,出现“南河北市”的商业景观特色,商业空间沿交通要道向城垣外扩展。 街市上的经营者不再仅限于“市籍市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坊郭户”,都可以在街市上设摊开店。北宋末皇帝在生活上更是尽情享受,王公大臣竞相效尤,富商大贾也不甘落后。“以至于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世俗化和平民化趋向,使追求社会生活奢华的消费习气同样延及一般平民百姓,成为北宋的社会时尚。 ——摘编自《东京梦华录》材料二:材料三:(1)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以上信息对研究宋代“商业繁荣与社会生活”有哪些史料价值。(2) 若全面认知宋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你认为还应关注哪些基本要素。【答案】(1)反映宋代手工业技术水平、商业和城市繁荣程度;反映宋朝时期的城市规划及水路运输;反映奢侈的生活方式、追求奢靡享乐风气。(2)基本要素: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解析】【分析】(1)史料价值:根据“北宋东京城中出现了一批火药作坊、制瓷作坊、印刷作坊等”、“商业空间进一步扩大,商业功能区形成”“南河北市”“商业空间沿交通要道向城垣外扩展”“街市上的经营者不再仅限于‘市籍市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坊郭户’,都可以在街市上设摊开店”得出:材料反映宋代手工业技术水平、商业和城市繁荣程度;根据材料二地图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的城市规划及水路运输;根据“北宋末皇帝在生活上更是尽情享受,王公大臣竞相效尤,富商大贾也不甘落后”“世俗化和平民化趋向,使追求社会生活奢华的消费习气同样延及一般平民百姓,成为北宋的社会时尚”得出:材料反映奢侈的生活方式、追求奢靡享乐风气。(2)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阐述。故答案为:(1)反映宋代手工业技术水平、商业和城市繁荣程度;反映宋朝时期的城市规划及水路运输;反映奢侈的生活方式、追求奢靡享乐风气。(2)基本要素:食物生产、劳作方式、居住环境、交通运输等。【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17.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如果再要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的十位人物’,我将毫不犹豫地提名张謇为候选人物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张謇之精神自1868年15岁至1894年41岁,共25年,长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达20多次,最终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二月,中状元。1896年至1899年46岁,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大生纱厂。1902年49岁,五月,筹建通州师范学校。1906年53岁,十一月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1909年56岁,八月,江苏咨议局开会,当选为议长。发起国会请愿运动。1911年58岁,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十一月,参加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以大生纱厂资产为担保,先后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借贷80多万元。1913年60岁,九月,入京,任农商部总长。任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62岁,二月,辞农商总长。十一月,辞水利局总裁。1918年65岁,十月,电陆征祥嘱于巴黎和会提出修改税法及撤消领事裁判权。十一月,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在沪成立,被推为会长。1924年71岁,四月,大生纱厂开董事会,应付危机。1926年73岁,三月,参加女子师范学校二十周年纪念会,发表演说。五月,视察南通保坍工程。七月十七日,病逝。——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结合张謇的经历,谈谈你对“张謇之精神”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论题:感悟张謇精神。 阐述: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活动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及社会公益事业等诸多领域,他给我们留下许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强毅力行,海纳百川”的新时期海门精神,其中就蕴含着张謇精神。“强毅力行”是张謇在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困苦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魄。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样的气魄。 综上所述,张謇精神不但具有他们那个时代所不可替代的先进性,而且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过时。因为,他与今天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也是一脉相通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精神更是一段历史的名片。“强毅力行、海纳百川”,张謇精神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新时代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之一。【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中张謇的成长经历得出论题:感悟张謇精神。 阐述:学生可结合材料中张謇的事迹从“强毅力行,海纳百川”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故答案为:论题:感悟张謇精神。 阐述: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活动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及社会公益事业等诸多领域,他给我们留下许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强毅力行,海纳百川”的新时期海门精神,其中就蕴含着张謇精神。“强毅力行”是张謇在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困苦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魄。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样的气魄。 综上所述,张謇精神不但具有他们那个时代所不可替代的先进性,而且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过时。因为,他与今天我们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也是一脉相通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精神更是一段历史的名片。“强毅力行、海纳百川”,张謇精神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新时代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之一。【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张謇的民族精神,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1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为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小明查找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一五”计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国,从何处起步?中共中央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的利弊得失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以后,统一了全党认识:没有重工业,就不可能为轻工业提供必要的设备、燃料、原料和材料,也不可能为农业提供化肥和农业机械。特别是当时中国正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严禁封锁,也急需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二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不放松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三(1) 材料一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需的吗?简述你的理由。(2) 从材料二、三看,小明是从哪一方面研究该主题的?请具体说明。(3) 请指出小明对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答案】(1)必需。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2)新中国的工业。从计划指导、经济结构、工业布局说明。(3)“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补充的材料,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等。【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民国初期的工业分布状况,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材料一对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必要的。(2)材料二、三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的分布状况,可以用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还可从农业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及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进行补充。故答案为:(1)必需。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2)新中国的工业。从计划指导、经济结构、工业布局说明。(3)“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补充的材料,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等。【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式现代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结合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未知的未来?有学者认为,社会并非稳步前进,也不会跳跃式或随机发展。相反,它像季节一样流转:冬天结束,春天来临。但每一个周期与前一个周期既相似,又迥异。相似的是形式,迥异的是内容。未来真的不可知吗?材料一——据雅各布 范 杜因《创新随时间的波动》材料二经济浪潮 历史阶段 中心国家 技术引领 主导产业 对应危机第一次浪潮 1780-1830年 英国 蒸汽机 服装行业和能源 1837年经济恐慌第二次浪潮 1830-1880年 英国 钢铁制造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873-1879年长萧条第三次浪潮 1880-1930年 美国 电气化和化学制品 公共事业和批量生产 1929-1939年大萧条第四次浪潮 1930-1970年 美国 汽车、石油化工 物流和人的流动 1974-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第五次浪潮 1970-2010年 美国 信息与通信技术 个人电脑和手机 2008年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第六次浪潮 2010-? ? ? ? ?——摘编自詹姆斯 穆迪等著《第六次浪潮:一个资源为王的世界》材料三(1) 据材料一指出经济波动的特征。(2) 材料二对经济波动的划分与材料一相互矛盾吗?请简要说明。(3) 材料一中1929-1937年经济萧条期,是否符合真实的世界动态?请结合材料三做出解读。(4) 材料一中1948-1966年经济繁荣期,不同经济模式国家进行变革,请指出其可借鉴之处。(5) 材料二中“第六次浪潮”正在进行中,请你为这次浪潮写一份展望报告,名称为《可知的未来》。请写出报告中的“关键词”。【答案】(1)特征:具有周期性;重复发生,但不定期。(2)说明:不矛盾。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阶段划分依据,其对历史周期的划分都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3)解读:不符合。苏联一五计划带来的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形成鲜明对比。(4)可借鉴之处:要加强经济干预和国际协调;要突破模式束缚。(5)关键词: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与新材料产业。【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解析】【分析】(1)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它像季节一样流转:冬天结束,春天来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波动的特征有具有周期性。根据材料一“但每一个周期与前一个周期既相似,又迥异。相似的是形式,迥异的是内容。”可知重复发生,但不定期。(2)说明: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纺织和蒸汽机技术”、“电气和重化工业”、“信息技术”,根据材料二“蒸汽机”、“电气和化学制品”、“信息与通信技术”,并结合三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内容可知,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阶段划分依据,其对历史周期的划分都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3)解读: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四年完成五年计划”,并结合苏联一五计划带来的影响可知,1929—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处于经济萧条期,但苏联一五计划带来的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形成鲜明对比。(4)可借鉴之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1929—1937年经济萧条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加强经济干预和国际协调。根据材料三“四年完成五年计划”,并结合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可知要突破模式束缚。(5)关键词: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结合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的相关知识可将关键词拟定为: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与新材料产业。【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学生版).docx 山东省重点中学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