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生物新授课学案第1节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2.能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3.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学习重难点: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预学案---教材研读(自主学习)一.生物群落1.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 的因素。(2)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 。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3) 优势种: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 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 也很大。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优势种有可能 。(4)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 。考点二.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互惠)(1)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 。(2)实例: 。2.互利共生(1)概念: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 。(2)实例: 。3.捕食(1)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 的现象。(2)实例: 。4.寄生(1)概念: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 、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 并通常对宿主产生 的现象。(2)实例: 。5.种间竞争(1)概念: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 和 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2)实例: 。考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 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 的利用有关,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的能力。动物的分层现象是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 。2.水平结构:群落的结构特征在 方向上的表现。影响因素: 地形的变化、土壤 和 的差异、 的不同、 生物 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考点四.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1.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 而变化,群落的 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2.生态位(1)概念: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 ,包括所处的 , 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 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 的结果。判断:(1)一定区域内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群落。 ( )(2)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3)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丰富度越高。 ( )(4)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 )(5)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数目越多。 ( )(6)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是动物分层的原因。 ( )(7)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物种丰富度低。 ( )(8)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 )(9)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 )(10)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11)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物种之间是捕食关系。 ( )(12)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是随机的、可变的。 ( )导学案---课堂探究(疑难点拨)探究一:群落的物种组成:阅读教材P23,回答下列问题:1、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什么?2、群落中物种组成数目的多少称为什么 3、我国从南方到北方物种丰富度怎样变化?总结: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丰富度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典例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探究二:种间关系 常见关系如下::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 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如螺、牡蛎外壳上着生着苔藓植物,前者以后者为伪装,防止天敌袭击,而后者借助前者的蠕动更换生活环境以获得营养物质。其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其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狮子吃羚羊。其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如下:由图可知:生物A为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一般情况下数量峰值高;生物B为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一般情况下数量峰值低。: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 危害 的现象。例如,人蛔虫与人。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宿主的个体数有可能减少,有可能不变。一般情况下,宿主的个体数不会变为零。其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其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资料分析:讨论: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互相联系的?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影响群落的因素呢?典例2.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归纳总结:1.种间竞争中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可能差不多,也可能差别较大,所以有两种曲线。2.如何判断捕食关系图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1)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 。(2)一般来讲,被捕食者的数量 捕食者 。3.捕食与竞争的区别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就越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4.寄生与捕食的区别:捕食强调的是吃下去消化、吸收,捕食者“吃完就走”;寄生生物获得的是无需消化营养物质,寄生生物往往吃完不走,继续存在于体表或体内。5.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1)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关系图中,捕食者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且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2)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曲线——同步性变化(同增同减)。(3)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生存空间和食物的重叠范围。思维激活1.集市上的白菜、萝卜等植物,鸡、兔等动物以及蘑菇、木耳等微生物能构成一个群落吗?为什么?2.群落的生物之间只有种间关系吗?探究三.群落的结构〖合作探究〗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影响形成的。b、c处(是/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3.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 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和 。4.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5.同一群落春夏季节同秋冬季节相比,结构完全相同吗 为什么 〖易混辨析〗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条件(1)要有多个种群构成群落,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种间竞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的空间结构。(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所等。思维激活:某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有同学认为该现象表明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该同学的推论是否正确?典例3.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探究四.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合作探究〗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 ,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的 。(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的活动能力 ,而且身体 。2.若研究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则应该如何改进使用的方法 提示: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典例4.(不定项)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上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加入体积分数固学案----课后训练(能力提升)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B.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通常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C.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D.种群增长的模型中,只要λ大于0,种群数目就增加2.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会跳上公螳螂背部进行交配后将“夫君”吃掉。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题目中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B.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为0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3.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B.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4.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5.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乙 类 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6.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7.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种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实验中若不加栉毛虫,大草履虫的数量会呈“J”形增长8.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9.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10.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捕食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11.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12.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A.生活于某池塘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练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13.下面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14.下列各项能表明池塘中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的是( )A.鲢鱼、鳙鱼生活在水上层、草鱼在中下层、青鱼生活在底层B.池塘群落中的动物在底层生活,植物在上层生活C.池塘群落中根本没有垂直结构D.生活于池塘中的水草高矮呈现参差不齐15.如右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 )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D.与丁种鸟发生种间竞争16.(不定项)根据下图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也有分层现象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17.(不定项)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利用小动物的趋光性,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样品中的小动物C.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地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D.对不知名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其特征18.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木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现象。(2)栎林中,上、中、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别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 。19.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地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纵排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且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 影响。(2)图中横排表示该群落的 结构,表明由于受地形 、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植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预学案---教材研读(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生物群落1.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①相同时间 ②各种生物种群 ③物种 ④种间 ⑤空间2.群落的物种组成(1)不同群落;最重要 (2)物种丰富度;越丰富(3)数量;影响;发生变化 (4)固定不变考点二.种间关系1.独立生活;海葵和寄居蟹2.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和根瘤菌3.为食;翠鸟捕鱼4.体液;获取营养;危害;马蛔虫与马5.有限资源;空间;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考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分层;光;阳光等环境资源;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条件2.水平;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自身生长考点四.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1.季节;外貌和结构2.(1)地位或作用;空间位置;占用资源;(2)相对稳定;环境资源;协同进化判断:××√√√√√×√√××导学案---课堂探究(疑难点拨)探究一 1、物种组成 2、丰富度3、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典例1 A探究二:1、原始合作 2、互利共生 3、捕食 4、寄生 5、竞争讨论1、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2、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3、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典例2.B【归纳总结】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2.被捕食者;多于 3.激烈思维激活1.不能。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依存关系。2.不是,还有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探究三 1.提示:温度。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2.光照强度;光质(波长);是3.栖息空间;食物条件4.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垂直结构。而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和水平结构的存在。5.提示:不相同。温度、水分、阳光随季节变化,影响了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思维激活: 不正确。竹林中的所有箭竹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畴为种群而非群落。典例3.A探究四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合作探究〗 1.(1)种群密度;物种数目 (2)较强;微小2.取样器取样;直接;个体较大;非常多;取样器;诱虫器;放大镜;典例4.ABC固学案----课后训练(能力提升)1-5.BBBCC6-10.DCBCB11-15.BABAD16.C17.ACD18(1)垂直结构 分层(2)光照(3)食物和栖息场所 种间竞争19(1)垂直;温度; (2)水平; 阳光 水分(湿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