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5.1法不可违(课件45页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5.1法不可违(课件45页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重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成功告破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2023年7月,公安部组建专案组赴老挝,在我国驻老挝使馆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与老挝警方开展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警务执法合作。在掌握相关犯罪事实和证据基础上,7月19日,老挝警方组织开展第一轮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捣毁盘踞在老挝沙湾拿吉省的诈骗窝点,成功抓获15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此后,专案组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循线追踪、扩线深挖,协助老挝警方先后组织了10次集中收网行动,成功捣毁10个电信网络诈骗窝点,现场缴获手机、电脑等作案工具640余台,抓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164名,其中包括组织头目和骨干9名、网上在逃人员23名。
2023年9月11日下午,随着三架中国民航包机降落在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164名从事虚假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被河北、河南、重庆公安机关从老挝押解回国,加上前期由安徽公安机关押解回国的15名犯罪嫌疑人,此次中老警方开展警务执法合作抓获的179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全部被押解回国,涉及全国13个省(市)的270余起重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成功告破。
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后果?
新课导入
电信网络诈骗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一种,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我国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之一,其入刑标准相较于一般诈骗更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金额只要达到3000元就需承担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达到3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达到50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涉嫌电信网络诈骗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5.1 法不可违
自主学习
预习课本P46-52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种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我们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2.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违法行为?)
一、违法无小事
讲授新课
活动一 了解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
(一)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适龄未成年人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六)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七)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
(八)依法代理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十)其他应当履行的监护职责。
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二)放任、教唆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思考:《未成年人保护法》里父母和监护人“应当履行”和“不得实施”的行为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讲授新课
法律明确告之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的
规范作用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里不会各种行为规范。
讲授新课
请判断下面的行为是否合法的?
不合法行为是否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合法
不合法
这些违法行为将会受到相应法律的制裁。
不合法
讲授新课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的
评价作用
说明法律还具以下作用:
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的
强制作用
讲授新课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法律要求做的
没做
法律禁止做的
做了
违法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
危害社会
知识归纳
1.法律的作用:
法律明确告之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
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讲授新课
活动二 探讨法律
该学生划伤车和车主乱停车都属于违法行为。它们属于同一类违法行为吗?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讲授新课
不属于
学生划伤车:涉及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车主乱停车:涉及行政违法行为
该学生划伤车和车主乱停车属于同一类违法行为吗?
知识归纳
违法行为: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2)根据危害和情节的轻重,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讲授新课
根据课本P48的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知识归纳
发生在公民之间、企业之间、公民与企业之间
发生在公民与国家之间,轻微违反国家管理
一切触犯刑法的违法行为,即犯罪
讲授新课
活动三 探究分享
镜头一: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的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知识归纳
镜头 违法行为类型 违反的法律 违法的后果
镜头一 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典 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 行政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的处罚。
镜头三 事违法行为(犯罪) 刑法 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相关链接
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二、警惕身边的 违法行为
讲授新课
活动一 情景讨论
视频中的司机有哪些违法行为?
1.谈谈你自己或你身边有人做过类似的事吗?
2.我们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讲授新课
扰乱公共秩序,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以下行为是否违法?
相关链接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
讲授新课
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为较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相关链接
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的约束,又需要合同法律的保障。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知识归纳
我们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讲授新课
活动二 探究分享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知识归纳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违法行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相关链接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
法律的作用
违法行为的含义、种类
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如何遵章守法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 (   )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守规则  
B.不违法  
C.遵纪守法  
D.诚实守信
B
课堂练习
2.某汽车销售员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被拘留十天;某装修公司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被责令赔偿损失。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
A.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 B.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
C.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 D.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
D
课堂练习
3.王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公园的一棵树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他的行为是( )。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C
课堂练习
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
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
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
B
课堂练习
5.陈某因违犯了法律,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3万。陈某的违法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犯罪
C.行政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
B
课堂练习
6.“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一些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即“只要凑够一撮人,管他红灯还是绿灯。”“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属于(   )
①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②受从众心理影响的行为
③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④要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材料分析题
情景一:
国庆期间,蒋亮亮和他的同学到博物馆参观,每看到一件文物,就发出“哇”的尖叫。严重影响了参观秩序,工作人员劝阻不听,无奈之下工作人员报了案,蒋亮亮等人被送到派出所,不但受到严厉 的批评,而且每人处50元罚款。
参观、游览时不遵守秩序也是违法,蒋亮亮同学是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处罚?
违反了行政法律的规定,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罚。
材料分析题
情景二:
李明和王刚是好朋友,李明向王刚借了1000元,说好了一个月内还,但是一年过去了,李明仍不还,王刚多次催要无果,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李明甚至放出风口:“不就那么点钱吗?有钱也不还,看他能拿我怎么办!”
李明的行为违法吗?是哪一种类型的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
李明借钱不还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所以属于一般违法中的民事违法行为。这样的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空间拓展P52
小王家里饲养的宠物狗经常夜里狂吠,邻居很有意见,多次与小王交涉,小王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邻居于是报警,说狗叫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小王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小王饲养的宠物狗在夜间狂吠,影响邻居们休息,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谢谢欣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课时 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分为两目内容。第一目“法不可违”主要阐述了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明确违法无小事;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养成遵章守法的好习惯。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做一个遵章守法的人。责任意识:明确违法无小事,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难点 辨识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落网》【阅读材料】涉及全国13个省(市)的270余起重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成功告破【思考】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后果?【法律解读】涉嫌电信网络诈骗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电信网络诈骗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一种,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我国重点打击的犯罪行为之一,其入刑标准相较于一般诈骗更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金额只要达到3000元就需承担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达到3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达到50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今天我们探讨的课题就是《法不可违》。 观看短片,谈感悟。 通过近期破获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作为案例引入本节课,让学生明确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预习课本P46-52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好标记。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3.违法行为的种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我们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2.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违法行为?)一、违法无小事活动一 了解法律(一)《未成年人保护法》节选第二章 家庭保护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一)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四)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五)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适龄未成年人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六)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七)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八)依法代理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十)其他应当履行的监护职责。第十七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二)放任、教唆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思考:《未成年人保护法》里父母和监护人“应当履行”和“不得实施”的行为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总结:法律明确告之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的规范作用)(二)展示图片情景。思考:1.请判断下面的行为是否合法的?2.不合法行为是否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提示:都不合法。这些违法行为将会受到相应法律的制裁。总结:(1)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的评价作用)(2)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律的强制作用)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总结: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知识归纳1.法律的作用:法律明确告之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是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违法行为的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活动二 探讨法律观看视频《准大学生看不惯乱停车,划伤六辆车》,思考问题:思考:该学生划伤车和车主乱停车都属于违法行为。它们属于同一类违法行为吗?提示:不属于。学生划伤车:涉及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车主乱停车:涉及行政违法行为知识归纳:违法行为:(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2)根据危害和情节的轻重,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1.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2.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三)根据课本P48的知识,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活动三 探究分享(一)展示三个镜头场景提问: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总结:(二)展示相关链接: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一 情景讨论播放视频《开车师傅》 思考:视频中的司机有哪些违法行为?提问:1.谈谈你自己或你身边有人做过类似的事吗?2.我们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二)展示图片提问:以下行为是否违法?提示:扰乱公共秩序,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展示课本P49的相关链接,作为知识拓展展示课本P50探究分享的内容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为较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展示课本P51的相关链接,作为知识拓展(五)知识归纳:1.我们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活动二 探究分享(一)观看视频《律师解答如何做到遵章守法》提问: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本内容,归纳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知识归纳: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违法行为?)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四)展示课本P51的相关链接,作为知识拓展 课件展示预习提纲,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仔细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提炼归纳知识点。观察图片中的情景,判断图中人物行为是否合法,并给出看法。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探究三个镜头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并归纳出表格内容。观看视频、图文,思考问题并分享。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生成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借助《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的部分内容来解读,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利用图片的形式更加生动的向学生展示图中人物违法行为,且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法律所具有的评价和强制作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违法行为含义的理解。运用视频材料对违法行为的种类做出了详细解读,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对违法行为的种类以表格细分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让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全面、深刻的把握。通过典型事例,对违法行为的类型进行判断,有效巩固知识点。 根据视频、图片材料,发挥自主思考问题,探索出我们要警惕身边的那些违法行为,做到防微杜渐。根据视频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1.邀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2.回顾本节知识点,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学生谈收获,并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 学生谈收获可以更清晰的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表达能力。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 ( B )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守规则  B.不违法  C.遵纪守法  D.诚实守信2.某汽车销售员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被拘留十天;某装修公司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被责令赔偿损失。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D )A.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 B.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C.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 D.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3.王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公园的一棵树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他的行为是( C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4.下列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B )A.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B.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行为C.学生未按时交作业的行为D.殴打他人而导致死亡的行为5.陈某因违犯了法律,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罚金3万。陈某的违法行为属于( B )A.民事违法行为 B.犯罪 C.行政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6.“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一些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即“只要凑够一撮人,管他红灯还是绿灯。”“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属于( A  ) ①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②受从众心理影响的行为③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④要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 情景一:国庆期间,蒋亮亮和他的同学到博物馆参观,每看到一件文物,就发出“哇”的尖叫。严重影响了参观秩序,工作人员劝阻不听,无奈之下工作人员报了案,蒋亮亮等人被送到派出所,不但受到严厉 的批评,而且每人处50元罚款。提问:参观、游览时不遵守秩序也是违法,蒋亮亮同学是哪种类型的违法行为?应受到什么处罚?【参考答案】违反了行政法律的规定,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罚。情景二:李明和王刚是好朋友,李明向王刚借了1000元,说好了一个月内还,但是一年过去了,李明仍不还,王刚多次催要无果,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李明甚至放出风口:“不就那么点钱吗?有钱也不还,看他能拿我怎么办!”提问:李明的行为违法吗?是哪一种类型的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参考答案】李明借钱不还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所以属于一般违法中的民事违法行为。这样的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拓展空间】 小王家里饲养的宠物狗经常夜里狂吠,邻居很有意见,多次与小王交涉,小王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邻居于是报警,说狗叫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小王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提问: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参考答案】 小王饲养的宠物狗在夜间狂吠,影响邻居们休息,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完成练习,分享答案。 通过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的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