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节题目: 第四章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 1 课时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更好地体会像和物的对称关系,使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本节把教学过程化为亲自观察、发现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延伸和应用,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本节课也有上述特点。学情分析: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误区,学生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的探究。八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通过前面的学习仅仅接触了实验探究环节,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比较高,对探究实验充满热情。学习目标:1.利用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体会物理实验探究的流程。2.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交流,知道确定像的位置与比较像与物大小的方法,体会等效替代法。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光路作图,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理解虚像的含义。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学习难点:领会“等效替代法”实验思想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发现探究、启发2.学习方法:分组探究、等效替代法3.多媒体课件、平面镜、镀膜薄厚不同的玻璃板、2个相同的蜡烛、火柴、方格纸、刻度尺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实践体验:试一试: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对着自己照一照,通过平面镜,你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你看到的真的是你自己吗?你看到的是什么?出示学习目标引入课题:平面镜成像。物理学中我们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出示图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提醒学生要学会区分物体与像。探究活动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播放视频,提出问题】根据视频,你能发现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总结,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究:1.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放大了? 缩小了?还是等大?2.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像、物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猜想假设】根据刚才的视频,结合生活经验,猜一猜以下两个问题。1.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放大了? 缩小了?还是等大?2.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像、物连线与镜面的关系?【设计实验】: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P7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然后结合桌面上的器材,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组装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2.桌面的方格纸有什么作用?(边长1cm)3.两支等大的蜡烛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汇报讨论结果,明确实验器材的组装和步骤。【进行实验】小组分工合作(1号:监督统筹,2号:器材组装,3号:实验操作,4号:数据记录),完成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和新发现:PPT展示实验步骤:1.组装:在桌面上铺上方格纸,用底座在方格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2.接收: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它的像A1,将白屏放到像的位置,看是否可以接收到像;3.确定:取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 ,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和像A1重合,比较像的大小;4.标注:用笔记下蜡烛A和像A1的位置,并将它们连接起来;5.记录:移动蜡烛A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内。6.总结: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组长进行分工,做好展示汇报。【总结结论-汇报展示】学生分小组展示,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导学,差缺不漏,解决疑惑。(表现性评价标准:能流利的描述实验过程并总结实验发现,评价等级为A;语言表达不够流利,但能说出实验方法和结论,评价等级B;小组团队合作探究状况单独评价积分。)归纳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是正立的。2.像与物体的大小 ;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与物体之间的连线与镜面 。【反思交流】:在实验探究中,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你们是如何解决的?除了实验结论,你们还有哪些收获?(表现性评价标准:能流利的描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反思总结原因,评价等级为A;语言表达不够流利,但能说出实验问题,基本能解释原因,评价等级B;小组团队合作单独评价积分。)素养提升,科学思维,渗透学习方法----“等效替代法”想一想:在刚刚的实验中,我们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评价任务1(课中测)】:小丽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 实验中,使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2) 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置一块薄透明平板玻璃,把蜡烛A放在平板玻璃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A (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B放在平板玻璃后面移动,透过平板玻璃观察直到从多个角度看上去都跟蜡烛A的像________,此位置即为像的位置,同时我们发现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是 。(3) 将蜡烛A向板玻璃的方向移动时,像的大小________(填“不变”、“变大”“变小”)。(纸笔性评价标准:每组①②号:能独立完成,结果全部正确,能流利解释原因,评价等级为A; 结果正确达到4个,能解释,评价等级为B.每组③④号:正确完成4个及以上,评价等级为A;正确完成3个及以下,评价等级为B.小组总体完成情况单独积分)学习提醒 平面镜成像1.像是正立的。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之间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本环节评价 等级记录探究活动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利用PPT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反射光线是否发自S’处?2.镜子后面是否存在发光点S’?3.S’点是什么线的交点?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成像的,虚像点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学习提醒 人眼感觉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本环节评价 等级记录【评价任务2(课中测)】: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与镜的大小有关B.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C.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D.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2.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他作图的步骤有: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②作入射光线SO1、SO2,③作法线ON1、O2N2,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纸笔性评价标准:能独立完成,并解释原因,评价等级为A;只能完成,不能很好的解释, 评价等级为B.小组团队合作单独评价积分。)总体评价 本节课过程性评价等级中共获得 个A级, 个B级; 本节课结果评价为 级。 根据表现选择一下,给自己:【本课小节】1.帮助学生梳理探究学习的思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2.物理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课后测】达标检测:见《同步练习册》第四章第3节 小试身手【课下作业】见《同步练习册》第四章第3节 自主评价板书设计:§4~3 平面镜成像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轴对称3.像点与物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平面镜成虚像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原理:光的反射三、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教与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这节课通过实例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围绕实验目的选择合适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交流试验中的得失优缺点、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探究学道路。2、常规实验用两只相同的蜡烛,其中一只点燃作为物,另一只用来确定像的位置,亲身体会等效替代法,激发探究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各个环节的过度自然,讲解透彻,重难点突出,注重落实,通过达标测试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达标率比较高。松愉快中接受新知识。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教学中往往忽略交流与评估。实验中对实验的反思、交流评估也要重视,加强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评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科学探究整体教学目标的落实。的学生刚刚学习物理,学习习惯没养成,独立设计实验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导致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组织有一定的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