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白色的翅膀载不动黑色的身躯——《祝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祝福》在高中语文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六单元,本单元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意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小说、通过人物与情节感受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小说对人情世态的描摹,从而对当下的生活和现实的人生进行思索。扣住“观察与批判”的人文主题和鲁迅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讨论并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都读过小说,但大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鉴赏小说的基本知识。《祝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小说,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这节课采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将这句话分为三个方面,即“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谁毁灭的”“我们看到了什么”,带领学生围绕这三个方面学习文本,用这句名言来统领对这篇文章的梳理和分析,从而完成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社会环境,深入理解主题。
【学习重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社会环境,深入理解主题。
【学习方法】诵读、赏析、探究、点拨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鲁迅曾对悲剧下过一个简练而深刻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悲剧性的人物,比如华老栓、夏瑜、涓生、子君,而其中最悲剧者,汇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我认为是祥林嫂。这节课我们跟着鲁迅先生的脚步,去分析这位勤劳善良的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二、导学过程
任务一:有哪些价值?
祥林嫂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1.课文主要对祥林嫂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记录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梳理课文,完成下表: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着重分析一下描写眼睛的句子。)
分析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原因造成的?
祥林嫂的境遇可谓每况愈下。从第一次描写我们能看出她虽贫困、悲痛,但还有活力;从第二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极度悲哀,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从第三次描写我们看出她已经绝望、麻木。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丈夫患病去世、儿子被恶狼衔去。第二次变化的原因是封建思想的摧残,捐完门槛后仍不让她参与“祝福”,使她彻底“崩溃”,最终被四叔家解雇,成为了乞丐。小说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有十多次,一圈眼神细品味,写尽人生最悲苦,写尽了祥林嫂从希望到绝望、从生到死的过程!
2.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祥林嫂有没有反抗过呢?抗争的表现有哪些?怎样评价这些反抗?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与摧残,她进行了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这个历程可以用“逃”“撞”“捐”“问”几个字来概括。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后,她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表现出冲破家族束缚、追求正常生活的意志;她被卖到深山成婚,撞向香案,既是保持“贞洁”,也是对强迫婚姻的反抗,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在听柳妈讲了“阴间法则”后,她辛苦劳作,用积攒下来的钱捐了门槛,表现出生时赎罪、死后不受惩罚的朴素愿望;她临终前向我发问,表现出对灵魂有无的困惑,则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封建社会鬼神信仰的怀疑与反抗。祥林嫂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她用尽全力进行了对命运的抗争,却总是被命运打败。她这一生的挣扎与反抗,终究未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但这却使她区别于鲁迅笔下的许许多多同处于封建思想统治、封建礼教毒害之下,却逆来顺受的麻木愚昧的底层人民。这一点也是她的“有价值的东西”。
3.总结祥林嫂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
任务二被谁毁灭的?
(过渡句: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白了祥林嫂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可是鲁镇祝福之夜的一场纷飞的大雪,掩埋了祥林嫂瘦削的身躯之后,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个悲剧是怎么造成的?)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对于祥林嫂的死,鲁镇上的人其实是漠不关心的,而且她的死看似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可实际上似乎又和任何人都脱不了干系。
1).关于祥林嫂的死因,课文 97页是怎么描写的?
2).找出影响祥林嫂命运走向的人物,并分析他们对祥林嫂的影响。
明确:
①鲁四老爷,四婶。用封建礼教的刀子直接对祥林嫂进行迫害,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②柳妈。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因同情祥林嫂而为祥林嫂出主意——“捐门槛,最终让祥林嫂精神崩溃,一步步迈向死亡深渊。
③祥林嫂婆家之人。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可以说是她死亡之路的起点。
④“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有无”的问题,让祥林嫂陷入极度恐惧之中,最终郁郁而终,对于祥林嫂的死,“我”是有一定罪责的,可以说是成了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⑤鲁镇的人。
3).分析 103页描写的被北大钱理群教授称为是最惊心动魄的这一幕,体会一下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亲人的死亡虽然不幸,但不一定是最难忍受的;失去精神支柱,而又求而不得,还要遭受种种的鄙视和奚落,才是最难忍受的。真正的人间至悲不是祥林嫂失去了儿子阿毛,而是她失去了阿毛、失去了人生希望之后,在鲁镇受到的一系列冷漠对待。周围的这些人都有什么共同的特性 明确:他们都是生活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收到极大毒害,成为冷漠、残忍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凶手”。
出示: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丁玲说她们哪一个罪大恶极,又说不上来,却正是这些人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将她一步步推向了死亡。
任务三我们看到了什么?
“毁灭给人看”,我们看到了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祥林嫂的死是因为被剥夺了劳动的权利,被进行了精神摧残。而这些摧残的根源在于鲁镇的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思想认识,而这些关于“一女不能嫁二夫”“死了之后到阴间要锯开”等思想观念,都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教化下的人们奉为圭臬的东西。当然这些思想观念也是祥林嫂深以为然的东西。
学生讨论后明确:她被迫改嫁是族权的唆使,夫权要她守节,神权惩罚她的不守节,政权鄙视她的失节,这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四条绳索”紧紧地束缚着她,直至使她窒息而亡。让她求生不得,求死不敢,陷入中国式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哈姆雷特之间。封建礼教与迷信才是真凶,他们合谋杀害了祥林嫂!课件:许寿裳的句子“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课件:“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根源的理解。)
任务四:作者创作这个悲剧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总结前文,让学生总结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形成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人生遭遇,揭示了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对广大女性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仅摧残着人们的身体,更折磨着他们的灵魂!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教师点拨:他的小说取材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祥林嫂则是这些“不幸的人们”中一个重要的代表,她身上背负的深重的悲哀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哀,更是当时整个民族的悲哀。因此我们读起来,感觉又沉重又悲凉。先生卓越的地方,在于他的悲剧观点和广大人民的思想情绪有着血肉般的联系,他总是把普通的被压迫群众认作是最美的最善良的,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对他们的悲剧命运最关切最同情。
三、总结与拓展延伸
作为悲剧,其结果无论是哪一种,悲哀留下的刻度,都会无比清晰。有的会让我们无比疼痛,有的会让我们失声痛哭;最惊惧的,是让人无从表达,只是一片悲的空白。
如何才能解救那个病态的社会呢?鲁迅先生也无法提供“疗救”的方案,所以,这篇小说选自《彷徨》,鲁迅把名定为《彷徨》,也在思考、探索、寻找革命成功的希望。鲁迅本来想给祥林嫂找一双“白色的翅膀”——救赎之路,但救赎真能载动黑色的身躯和黑色的翅膀吗?所以,鲁迅先生最后在小说中,把祥林嫂“毁灭”了。但这条路,会因此湮灭和无价值吗?我以为不会的!最后用诗人北岛翻译的这首小诗结束今天这节课:(齐读)课件展示:这条路也许不通向任何地方但有人从那边走来 ——拉斯·努列有人从那里来过!是的,有真实的哭声和疼痛为证。
四、板书设计:
有价值的东西悲剧谁毁灭的看到了什么
五、课后反思
思得:思失:思改:
【备课心得】这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的小说,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的深沉的爱,无关华丽,更无期期艾艾,有的只是深刻到灵魂里的沉痛与悲凉,无论哪一段都是那么精致厚重尽见匠心。40分钟,我要做出怎么样的取舍?祥林嫂要讲,这个世界上最为悲惨的女人,我们必须要痛苦地走进她的灵魂世界。自私冷酷的鲁四老爷要讲。灭绝了祥林嫂的最后一丝希望的四婶要讲。善良的帮凶柳妈要讲。不是凶手的凶手的“我”更要讲。围绕在祥林嫂周遭的空气,各自深陷于不同而又相同的无知和可悲的境地,鲁镇的每一双缺失光亮的眼睛都想讲。不讲,怎么能感受这芥草般的女人在浓浓黑夜里的必须要死、非死不可的悲惨?不讲,又怎么能听到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徘徊、忧虑和无奈?人物,情节,环境,手法,语言,叙述视角,线索安排,悲剧探因,多元主题,复杂人性......遏制不住的表达念头,都想告诉学生作家伟大如此!读《祝福》,读到内心一片凄恻,也读到无限感动!鲁迅,怎样的匠心啊!可我只有 40分钟!《祝福》又是一篇怎样经典又伟大的小说啊!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