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五四制)5.1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五四制)5.1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 5.1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核心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探讨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 法治观念:通过身边的违法行为分析,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通过违法行为的辨析,明确违法的后果,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重点 什么是违法行为及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 学会辨别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法律速递:这一法律的颁布传递怎样的信息? 思考、回答 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出关键词。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一、初识违法 1、法律知识大比拼:你知道哪些法律?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知识小结: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3、图片材料分析:什么是违法行为 4、知识小结:违法行为的含义 5、讨论:以下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镜头一:李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张三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张三等人警告处罚。 镜头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一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张三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6、知识小结:违法行为的分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7、试一试:法律案件速递 持刀抢劫他人财物 聂某因醉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拘役 刘某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街道的路灯打破,被公安机关处以200块罚款。 某公司因擅自破坏合同条约,被判赔偿500万。 8、知识小结:违法行为的分类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9、挑战自我:判断正误 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0、总结提升:三种违法行为的不同点 11、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 二、再辨违法 1、以下的违法行为是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2、知识小结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3、以下的违法行为是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4、知识小结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三、遵章守法 1、材料分析:一名外卖小哥把餐送到某大学东校区,因学校管控,无法送到宿舍楼下,小哥便让点餐的学生到校北门来拿。不料,该学生先是拒接电话,随后又发短信辱骂小哥。 思考:如果你是这一则新闻中的外卖小哥,你会怎么做呢? 2、知识小结: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思考并回答问题 交流、分享 讨论、回答 思考、回答 讨论、交流、回答 分析、交流、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法律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法律对社会的约束、管理,感受法律的作用。 借助具体生活事例的分析,引用违法行为的认识,并掌握其种类。 从社会热点事件出发,引导学生能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区分。 从表格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违法行为的共同点,形成对其进一步理解。 生活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能理解违法行为。 分别借用不同的生活例子,帮助学生区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形成对这两种违法行为的整体认知,学会在生活中分辨违法行为。 通过社会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思考遵章守法才能更好维护权利。
课堂 小结 梳理 讲述 梳理本节课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