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体知识李 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李 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苏 轼——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朗读下面诗句,寻找这些诗句的共同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3.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伤感,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作者简介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直言敢谏,担任过“右拾遗”,后世称其为“陈拾遗”。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约659—约700)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背景介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军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体知识歌行体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句式比较灵活,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歌行体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朗读诗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朗诵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chuàngtì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释读诗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过去。后:未来。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念:想到。涕:眼泪诗意:想到天地之广大、时间之久远,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朗读全诗,你觉得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诗?★从“独怆然而涕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诗人?独怆然而涕下孤独、悲伤见孤独之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从哪些诗句中,你能感受到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时间的角度俯仰古今:前面招贤的圣君,我看不到;后面的求才的明君,我也看不到。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不是我看不到他们,而是他们看不到我们。如此作者自然会感受到自己的怀才不遇而觉得孤独悲伤了。“念天地之悠悠”——从空间的角度俯仰天地:想到天地那么广阔,历史那么久远,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瞬间,稍纵即逝。因此诗人孤独悲伤就不难理解了。品孤独之情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朗为何会孤独到“怆然而涕下”?依据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补白诗境。我登上幽州台,思绪万千,仿佛看到了 。★想见不得见,诗人的“孤独”仅仅是悲哀的吗?(1)看见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盛况,看见被任用的贤士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2)看见自己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国家面对外敌入侵节节败退,看见皇帝任人唯亲,看见统帅轻率无能。看见时光流逝,贤君难遇。(3)看见幽州台历经岁月荡涤,岿然屹立,物是人非。生不逢时之悲、孤独感伤之悲、报国无门之悲——绝非顾影自怜,是悲哀的,更是崇高之悲,崇高的孤独。解孤独之心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比较阅读燕昭王陈子昂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②,驱马复归来。注释:①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② 已矣:结束了。已,停止,完结。矣,语气词,加强语势。通过比较阅读《燕昭王》,思考这首饱含热泪的生命悲歌为何能久唱不衰?(可从语言特色,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等角度来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比较阅读同:为五言登高咏怀的古体诗。(1)语言简朴,直白 (大道至简)(2)所表达的怀才不遇之悲情(具有普遍意义,极易引起广泛共鸣。)(3)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异:《燕昭王》借“碣石馆”“黄金台”“丘陵尽乔木”荒凉之景抒自己凄凉孤独怀才不遇之情。《登幽州台歌》用时空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作对比,对比强烈,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巩固训练1.下列对《登幽州台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北楼、燕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筑。这是一首古体诗。B.“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是雄伟壮观的样子,“涕”就是眼泪。C.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D.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岁月漫长;第三句写天高地迥;第四句描绘苦闷情绪;全诗笼罩一股悲壮苍凉的气氛。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B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板书设计望 岳杜甫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导入新课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中岳河南嵩山北岳山西恒山南岳湖南衡山五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3.感受泰山雄壮、神奇、秀丽的特点,体会诗人年轻时的雄心壮志。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于一个有着良好文化传统的官宦之家。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杜甫(712-770)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背景资料公元735年,年仅24岁的杜甫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但他却没有受到太大打击,而是在艺术蓬勃发展,漫游之风盛行的开元盛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过着一种潇洒不羁的漫游生活。当时国运昌盛,年轻的杜甫也是最得意之时,他踌躇满志,胸怀一腔报国之志。这首诗就是诗人游历泰山时所作。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朗读诗歌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重音。dàicénɡzì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译读诗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未了(liǎo):不尽,不断。诗意: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请看,泰山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大自然。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诗意: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泰山如刀一样把照临的阳光切断,山的南北两面形成明暗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钟:聚集。昏晓:黄昏和早晨。割: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译读诗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心胸摇荡。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决:裂开。诗意: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心情激荡;看山鸟回旋归山,使人眼眶欲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入:收入眼底,即看到。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诗意:终要登上泰山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曾(céng):同“层”,重叠。会当:终当,定要。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从炼字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修辞,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赏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会当”有何妙处?“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写出了诗人要登上泰山俯视群山的决心,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哪句名言?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决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远近结合,虚实相生。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一二句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绵延高大;三四句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五六句写凝望所见,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比较阅读望岳[唐]杜甫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注释】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②崚嶒(lí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人生好似攀登。甲乙两首《望岳》先后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诗人笔下的“岱宗”和“西岳”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比读诗歌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高大巍峨。甲“造化钟神秀(神奇自然会聚了干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侧重写秀丽,乙“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可进了车厢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侧重写险峻。情感的不同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写出了华山险峻难登,突出一个“险”字。“车厢”“箭”,以地名巧妙入诗,天衣无缝,又可看出山路艰难车不能回。这两句实际上是计划未能实行,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体现了诗人彷徨,想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巩固训练1.对《望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的体验。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2.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A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板书设计登飞来峰王安石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导入新课欣赏一幅珠穆朗玛峰日出图片,然后谈一谈你的感受。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志向和表达的情感。3.学习诗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不畏艰难、为之奋斗的精神。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王安石(1021—108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背景资料本诗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诗人途径越州(今浙江绍兴)之时。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诗人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朗读诗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朗诵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释读诗歌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最高层:最高处。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闻说:听说。眼:视线。缘:因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从表达的角度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两句写景,描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峻;后两句议论,抒发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诗人如何表现古塔之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①正侧结合:用“山上”(位置)“千寻”(数量)直接表现古塔之高;用“鸡鸣”时分塔上所见之东升旭日侧面表现古塔之高。②虚实结合:飞来山上千寻之塔,虽有夸张但仍为写实;“闻说”兼用典故,借想象虚写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 三、四两句议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引入典故,明确“浮云”“最高层”比喻义。典故:《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故“浮云”暗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②引入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是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当时由鄞(Yín)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壮怀: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赏读诗歌★ 三、四两句议论,不只抒怀,亦在说理。你如何理解这两个名句?①诗句蕴含的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诗中因果倒置,是为了突出诗眼“最高层”,构思精深。②借景说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比较阅读登鹳雀楼唐 李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比较阅读《登鹳雀楼》,思考这首诗与《登飞来峰》的相同之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巩固训练1.下列对《登飞来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怀,前者为后者做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升华。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2.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 。3.《晚春》一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D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