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沐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2、范晔《后汉书》中记载:“西部都尉郑纯为政清絮,化行夷貂(少数民族),君长感慕,皆献土珍、颂德美。”东汉郑纯的做法A.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B.增强了中央政权核心凝聚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3、北宋官员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述:“(宋太宗)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饥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材料反映了当时A.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 B.地方势力不断削弱C.崇文抑武的政治理念 D.军事实力显著提高4、据史料记载,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这本质上反映了A.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行政中枢机构运转成熟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5、据史料记载,希腊海军的成员主要来自第四等级的贫农和雇农,他们为城邦提供了舵手、水手长、下级军官、瞭望员、桨手,在雅典海军大败波斯舰队的战争中做出的贡献远大于前几个等级,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在城邦内的地位。由此可见,海军的出现A.得益于城邦经济繁荣 B.使雅典成为海上霸主C.使公民参政范围扩大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6、公元前343年,罗马通过一项决议,一方面禁止同时担任两种官职,另一方面禁止在10年内再次担任同一官职。这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注重权力制约 B.贵族寡头政治的特征浓厚C.轻视社会治理 D.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7、下图为公元 800 年教皇为法兰克国王加冕的情形,这一现象反映了A.教皇干涉国王任免B.王权受到教权制约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政教分离基本实现8、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英国的这一变化体现了A.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清廉政治氛围已经形成 D.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9、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10、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为了争夺政治上的利益,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也先后成立。随者政治形势的变化,在袁世凯的指使下,黎元洪、梁启超等人将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为进步党,以期与国民党抗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促成中国民主政治确立 B.民国初年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D.民国初年政党制度在中国开始形成11、1937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此举旨在A.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促进工农民主政权发展C.适应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D.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2、下表为中国民法典编纂历程,这一历程突出这反映了时间 历程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017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A.民法典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 B.民主和法制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C.“依法治国”方略得到了有效贯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13、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A.强化了人身控制 B.顺应了经济发展C.缓和了社会矛盾 D.加重了百姓负担14、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此举意在推翻清朝统治 B.消除变法阻力C.实现救亡图存 D.追求自由平等15、解读下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我国城乡居民1985~2002年(部分)消费支出(单位:%)消费支出种类 (部分) 1985年 1997年 2002年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衣着 9.65 14.56 6.77 12.45 5.72 9.8居住 18.23 4.79 14.42 8.57 16.36 10.35家庭设备用品 5.1 8.6 5.28 7.57 4.38 6.45服务性消费 8.73 12.79 16.35 20.56 24.15 32.47(注:服务性消费包括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A.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B.农村发展速度大幅落后于城市C.改革开放促进民众消费升级 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二、材料分析题(43分)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明朝设立内阁后,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吏部为特简。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为廷推。内阁建立初期,阁臣均由皇帝亲自选任。正统时,曹鼎、马愉等均由推举入阁。宣德时期,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嘉靖以来,内阁规模扩大,还设立内阁首辅。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尚书。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总揽朝政,权倾朝野,势力漫布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崇祯时期,阁臣选任继续采用特简方式外,在廷推的过程中引入了“校卜”的方法,又采用了考试的方式来选拔。——摘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材料二 1714年,新任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内阁会议由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841年,罗伯特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两党制形成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1887—1897年,政府议案占下院工作时间由83%增加到84.5%。1905年,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内阁长官正式被授予“首相”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次关系。——摘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内阁大臣产生的方式(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历史意义(10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1861年,恭亲王奕 等奏请筹办洋务,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危局,从而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也是近代科学技术传播和各类近代企业陆续兴办的过程。然而,总的来说,当时的清皇朝并没有明确的近代化意向。事实上,甲午战前洋务企业的开办,新式军队的建立以及绝大多数新式学校的创办,大都是得之于地方督抚。而且,当时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非常落后,兴办近代企业,势必要依赖外国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乃至技术人员和信贷资金。一些洋务派官僚又不思振作,甘愿听任外国人摆布。——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瞄准那些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组织和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如国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国立化工研究所(1878年),国立机械研究所等。俾斯麦本人对当时的尖端科技“电的进军”的意义并不理解,但他却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尚未掌握的世界高新科技。德国人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促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起步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德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德两国现代化起步的认识(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三、论述题(12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溟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沐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答案1-5DBCBD 6-10ABDDC 11-15CADCC1、答案D。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诸侯国大夫的采邑不断增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排除C项。故选D。2、答案:B。根据材料“君长感慕,皆献土珍、颂德美”可知东汉时期治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有利于增强中央政权核心凝聚力,因此选B。少数民族应该以游牧经济为主,并且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民族融合,排除A。该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也不能奠定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排除CD。3、答案:C。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宋太宗时期即使武将带兵收复了幽蓟地区,也比不上状元及第,因此体现出北宋崇文抑武的政治理念。AB材料不能体现,D选项显著提高说法过于绝对。4、答案:B。解析:材料设问为“反映”类,应该选的是本质内容,A选项只是表象;行政中区机构运转成熟是在唐朝,故排除C;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5、答案:D。解析:根据“这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在城邦内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雅典海军使第四等级的贫农和雇农地位提高、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D。海军主要由贫农和雇农组成,无法得出城邦经济繁荣,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雅典是否是海上霸主,也不能看出公民的参政范围是否扩大,排除BC;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禁止同时担任两种官职,另一方面禁止在10年内再次担任同一官职”可分析出禁止兼职和限制连任,体现了权力制约的特点。材料不能体现在罗马掌握实权的是部分贵族,排除B;限制担任官职无法体现社会治理问题,也无法从材料中看出是重视还是轻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排除D。7、答案:B。解析:公元800年,时间为中世纪,结合图片定位考点是“中世纪西欧王权与教权的关系”,直接选出B。8、答案:D。解析:A项时间不对,应该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B项材料没有涉及;C项的“已经形成”说法过于绝对;从“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到“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可以看出质询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这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大发展,因此选D。9、【答案】D【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排除A项;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10、C。根据材料信息,民国初期,中国出现了国民党、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等党派,为了抗衡国民党,袁世凯的指使黎元洪、梁启超等人将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为进步党,这种党派之争表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C项正确;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并未真正促成中国民主政治确立,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的程度,排除B项;民国初年政党制度在中国还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此举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C项正确;国民革命是1924-1927,排除A项;材料与政权性质无关,且工农民主政权建立是1927-1937井冈山时期,故排除B项;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抗的是日本侵略者,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反对的是国民党,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1985年到2017年,在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不同的时期具有着不同的时代要求和特征,这说明了民法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完善,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没有体现民主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依法治国”方针提出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时间是在2010年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期间,由于措施执行不当,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不满,因此选D。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并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可得出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救亡图存,故选C。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清朝的统治,排除A;此时维新变法还没开始,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追求自由平等,排除D。15、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1985~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体现了改革开放促进民众消费升级,C项正确;材料为我国城乡居民1985~2002年(部分)消费支出,未体现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情况和农村城市发展速度,排除AB项;材料未涉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6、(1)产生方式:明朝:阁臣选拔有特简、廷推皇帝选定校卜、考试;英国:议会选举产生首相,首相提名,议会投票国王任命(明朝2分,英国2分)(2)特点: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内阁权力不断加强;首相地位不断攀升(2点1分,共4分)。意义: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欧美等过的民主政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点1分,共6分)。【详解】(1)据“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可知明代内阁大臣的产生方式主要是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据“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大臣的产生方式是议会选举,国王任命。(2)特点: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内阁长官正式被授予“首相”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次关系”等信息可知英国内阁制度发展的特点主要是不断发展完善,内阁权力不断加强,首相地位不断上升。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发展的历史意义主要应该从防止专制独裁、推动政治民主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对欧美等国民主政治产生积极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17、【答案】(1)主要服务于现实政治、军事的需要;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主要是靠单纯的技术引进,依赖国外技术和人员(每点2分,共6分)。(2)完成国家统一;国家重视、扶持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每点2分,共6分)。(3)科技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科技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应该重视发展科技,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每点2分,共4分)【详解】(1)根据材料一“1861年,恭亲王奕 等奏请筹办洋务,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以应对内外交困的危局,从而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可归纳出主要服务于现实政治、军事的需要;根据“事实上,甲午战前洋务企业的开办,新式军队的建立以及绝大多数新式学校的创办,大都是得之于地方督抚”可归纳出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根 据“当时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非常落后,兴办近代企业,势必要依赖外国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乃至技术人员和信贷资金。”可归纳出主要是靠单纯的技术引进,根据“一些洋务派官僚又不思振作,甘愿听任外国人的摆布”可归纳出依赖国外技术和人员。(2)根据“俾斯麦本人对当时的尖端科技‘电的进军’的意义并不理解,但他却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尚未掌握的世界高新科技”可归纳出国家重视、扶持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根据“德国人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可归纳出将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德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还有当时的德国完成国家统一。(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科技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应该重视发展科技,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18、(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每点2分,任意3点6分)。(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1点1分,2点3分,3点5分,4点7分)。【详解】(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19、观点:梁漱溟认为20年代末以来的乡村建设运动不能复兴农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与响应,我认为该观点不准确。阐释:梁漱溟没有认识到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运动没有触及到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壮大了红军队伍,巩固了红色政权。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综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如果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是能得到农民的支持与响应的。【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并归纳梁漱溟的观点,如根据“(乡下人)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可得出梁漱溟认为20年代末以来的乡村建设运动不能复兴农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与响应;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一个理论或实践实例,运用唯物史观,评析梁漱溟的观点,如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等史实,说明梁漱溟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运动没有触及到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最后在论述基础上,提出正确结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如果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是能得到农民的支持与响应的;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