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课时)第一框题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课前检查反馈和问题指导(7分钟)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3.★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的原因4.★★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的要求二:教授新课知识点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8分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形成(与三种文化的关系)(P111前言)(2)近代中华文化复兴探索及结果(112第一段)(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P112第二段)(4)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P113)(5)什么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13)?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10分钟1.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 )A.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B.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D.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2、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动力之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滋养、文化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这表明( )①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是革命文化发展的动力②革命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动力之源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革命文化的承袭与发展④革命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正确方向保证和强大智力支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 )A.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B.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4.当前,某省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600余处,时间跨度100多年,可完整反映中国革命进程。该省提出,2021年努力建立科学完备的革命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实现应保尽保。这是因为( )①革命文物是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革命文物能增进人们对革命历程的理解 ③保护好革命文物就可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④革命文物对于研究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对学生困惑点再点拨——1分钟知识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8分钟(1)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P113 (2)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P114第一段(3)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P114第二段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8分钟5.“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表明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B.马克思主义可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C.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6、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创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综合形成③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毛泽东曾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集中开展党史教育( )①是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构筑中国精神的根本途径②能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避免社会发展的曲折性③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④有利于把握历史规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借鉴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4.2021年6月29日,北大红楼“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正式对外开放。展厅里,958张照片、1357件文物、40件艺术品、13个珍贵影像视频,引导观众重温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承袭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②继承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③站稳中华立场,打造时代先锋 ④弘扬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1分钟本框题知识框架总结三:课堂留白——2分钟针对本节内容进行整理、总结模式:PADD+ 学科:政治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高二政治组第二框题 发展文化的基本路径一:课前检查反馈和问题指导(7分钟)1.中华文化从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2.什么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P113)?革命文化和中特文化的地位?3.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P113)4.为什么要走中特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二:教授新课知识点一: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8分钟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体根本目的和措施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5分钟(1)《经典咏流传第五季》作为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载体,节目在挖掘古诗词之美的同时,也不断创新经典诗词文化的传播方式,为观众带来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体验。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传唱人登上节目舞台,用年轻人的语言来诠释经典,为其赋予现代的美感,成为吸引年轻观众最直观的魅力。另一方面,节目将音乐、舞蹈、乐器与经典诗词结合,打造了一系列令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年轻人从更年轻化的表达中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节目在回望经典、传承经典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新的经典曲目和经典瞬间,促进了年轻观众的共情。《经典咏流传》第五季对文化发展有什么启示?怎样做到以人民为中心?(2)(2020·新课标I)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改革带来的希望在心底里流淌、在劳动中萌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燃,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此诞生。如今,这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已凝结成标示时代巨变的音乐符号,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奋发进取。这表明( )①群众喜闻乐见是评价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 ②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劳动③激情与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④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要回应时代要求又能引领时代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河南安阳·模拟预测)2022年清明节前夕,某县宣传部在全县中小学组织开展“不忘来时路,红色永传承”清明思政主题活动,通过思政课老师讲述党史小故事和当地红色文化,引导学生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此举旨在( )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②弘扬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③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校园文化 ④唤醒民族精神,实现伟大梦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对学生困惑点再点拨——1分钟知识点二: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7分钟(1)文化与时代的关系。(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重点)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10分钟选择题(4)(2021·浙江高考题)取材于老一辈亲身经历的扶贫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声中收官。该剧让无数在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走入历史场景,见证苦尽甘来的扶贫奋斗史,使许多年少不知“贫”滋味的90后和00后心灵颤动、热泪盈眶。由此可见,该剧的成功在于它( )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推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③真实地再现了老一辈的奋斗经历 ④深深地触动了年轻人的内心情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5分钟本框题知识框架总结知识点三: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7分钟(1)实现文化创新发展需要融通哪些不同资源?(2)怎样做到综合创新?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10分钟“在民法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是人类法治文明的精彩民法典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直面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 比如,它明确禁止高空抛物,捍卫“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同样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由于互联网对损害后果“无限放大效应”的特殊性,它创设了更正权、删除权以及禁令等与互联网发展相匹配的民事法律机制。民法典集纳了中华民族的公序良俗,却不是对历史传统的“亦步亦趋”;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是对外国法律的“照单全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经”的知识,谈谈民法典这一人类法治文明的“精彩一跃”带给我们的启示。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5分钟本框题知识框架总结三:课堂留白——2分钟针对本节内容进行整理、总结模式:PADD+ 学科:政治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高二政治组第三框题 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一:课前检查反馈和问题指导(7分钟)1、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体、根本目的、关键(重点)。2、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与时代的关系?(难点)3、实现文化创新发展需要融通哪些不同资源?怎样做到综合创新(难点)4、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重点)?二:教授新课知识点一:建设文化强国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5分钟(1)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重点、难点)。(2)道德的特点(P119)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3分钟选择题:(1)2021年,国家文物局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围绕建党百年,实施一批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藏品保护展示项目,推出一批建党百年线上线下主题展览,推介一批革命文物精品陈列展览。开展上述工程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激发爱国热情,传承民族精神②推动文旅联合,弘扬时代精神③改造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④继承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2).2023年“五一”假期,某县的“好人园”里市民游人络绎不绝,18座“好人”塑像沿河岸肃然竖立,形成一道美丽风景线。在周云鹏的塑像前,不少人驻足赞叹他的事迹。周云鹏“坚守大山26载,走坏数百双鞋”的故事在该县广为流传。“好人”塑像人驻“好人园”旨在( )①发挥先进人物榜样示范效应,引领良好社会风尚②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③挖掘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新时代的精神指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四川省乐山大佛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精选200多件展品向游客和市民免费开放,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免费开放博物馆意在( )A.展示人类文化遗产,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 D.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对学生困惑点再点拨——2分钟知识点二:坚定文化自信环节1:精讲留白 提升思维(Presentation)——8分钟(1)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要求(重点)。(2)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什么(P121)环节2:独立学习 内化知识(Assimilation)+环节3:有效讨论 外化表达(Discussion)---13分钟选择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使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是因为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③文化自信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④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材料题:积极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关爱孤寡老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以实际行动引领群众共建乡风民风,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中彰显新作为。先后建设了娱乐广场和灯光球场,配套完善了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将国家的惠农政策、身边的新风新事编成快板、对唱、歌舞等进行表演,寓教于乐地宣传了政策、法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将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带到了四邻八乡。组织动员文艺爱好者录制舞路、歌曲、器乐、戏曲等表演视频,记录砍柴摘果喂猪喂鸡等生活碎片,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家乡话唱家乡曲,地方戏演地方事。结合材料,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说明该村是如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环节4:教师答疑 总结建模(Dialogue)——5分钟总结:三:课堂留白——2分钟针对本节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参考答案9.1 1——8 B A A D A D D C9.2 启示、措施(怎么做)(1)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P115(2)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⑶为人民: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C A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植根于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注重解决当下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民事法律新问题。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既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维护公序良俗,又积极借鉴国外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法治文明创新发展。9.3B B D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以实际行动引领群众共建乡风民风,弘扬时代新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②发展文化事业,加强乡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将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带到了四邻八乡。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