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项突破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项突破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语文上册素质测评卷专项突破卷(二)
句子运用与课内积累
一、句子运用。
1.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 )
(2)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 )
(3)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 )
(4)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 )
(5)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
(6)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 )
(7)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
(8)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 )
2. 按要求写句子。
(1)我回头看见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缩句)
.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改为肯定句)
.
(3)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改成“被”字句)
.、
(4)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改为“把”字句)
.
(5)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用加点的词再写一
句话)
.
(6)奶奶的菜地里有茄子、黄瓜、西瓜、菠菜、西红柿等蔬菜。(修改病句)
.
(7)母爱是什么 (完成设问句)
母爱是 ;母爱是 。
3.用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连接起来。
(1)( )松鼠窝很小很窄,( )十分舒适安全。
(2)小时候,我( )对什么花,( )不懂得欣赏。
(3)( )花生的好处有这么多,( )大家都喜欢它。
(4)(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5)圆明园的毁灭( )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4.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成熟:①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②人或事发展到完善的程度。
(1) .
(2) . 温和:①(气候)不冷不热;②(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1) .
(2) .
5.选择。
(1)下列句子中,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 )
A.他今天一定不会来。 B.今天他一定不会来。
C.他今天一定会不来。 D.他今天不一定会来。
(2)和"他的确是三好学生"意思相同的一句话是 ( )
A 谁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三好学生" B.难道他的确是"三好学生"吗
C.没有人不承认他是"三好学生"。 D.没有人不说他不是"三好学生"。
二、课内积累。
1.理解课内句子。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
.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
.
(3)"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
.
2.理解课文,填空。
(1)"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诗句选自《 》,作者为满清第一词人 。其中"聒"是 的意思。
(2)《珍珠鸟》通过写珍珠鸟在"我"的 下,渐渐和"我" ,和“我”产生了 的事,告诉人们 的道理。
(3)《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和"是 . 的意思。课文主要讲了 、 、 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 、 的斗争精神和 .
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 的精神。
(4)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是从 、 和 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第 个方面写得最详细。
(5)《题临安邸》这首诗构思巧妙,用语精当。"暖风"一语双关,既指 .
,又指 ,表达了诗人 .
(6)《山居秋瞑》这首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
.
3.选择正确答案。
(1)《鸟的天堂》 一课"鸟的天堂"实际是指 ( )
A.一座小岛 B.一株榕树 C.一片树林
(2)《松鼠》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 )
A.记叙文 B.说明文 C.议论文
(3)《桂花雨》 一课课题运用的命题方式是 ( )
A. 比喻 B.夸张 C. 抒情
(4)《太阳》 一课开头引用的神话故事是 ( )
A. 嫦娥奔月 B. 夸父追日 C.后羿射日
(5)下列不是描写牛郎织女的诗句的是 ( )
A.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B.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1)《慈母情深》 一文通过对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了平凡母亲的伟大。 ( )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所感受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爱。 ( )
(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三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讲述了三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 )
(4)《圆明园的毁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只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毁灭的过程,这样写重点不突出。 ( )
(5)《珍珠鸟》和《落花生》这两篇课文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 )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读书有三到, 、 、 . ——朱熹
(2)我劝天公重抖擞, 。 ——龚自珍《己亥杂诗》
(3)莫等闲, 。 ——岳飞
(4)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毛泽东
(5)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6.根据情景理解,完成下列问题。
逃到江南的统治集团在西湖边上过着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而北方被金兵占领,生灵涂炭。统治者丝毫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一味地苟且偷安。诗人看到这种情况,既痛苦又愤怒,怀着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1)根据提示写古诗。
.
, 。
, 。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诗中的"游人"指 .
,本诗宜用 的语气朗读。
参考答案
一、1. (1)比喻 (2)拟人 (3)反问 (4)比喻(5)引用 (6) 比喻 (7)排比 (8)排比
2. (1)我回头看榕树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
(3)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差不多都被我借阅了
(4)人们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5)小猫既可爱又淘气,我最喜欢它了
(6)奶奶的菜地里有茄子、黄瓜、菠菜、西红柿等蔬菜
(7)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 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
3. (1)虽然 但是 (2)无论 都 (3)因为 所以(4)如果 就 (5)不仅 还
4. 成熟;(1)秋天到了,庄稼成熟了
(2)随着我国航天技术日渐成熟中国人登上月球已经 指日可待
温和:(1)这里一年四季气候温和
(2)王奶奶待人温和是邻居们都知道的
5. (1)D (2)C
二、1 . (1)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
(2)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 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 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
(3)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评价都是出自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两者缺一不可,伴随我们成长的,不能只是其中一种,二者应相辅相成
2. (1)长相思 纳兰性德 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2)呵护 熟 悉 感情 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要相 互信赖
(3)廉颇 蔺相如 和好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刑语 不畏强暴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
(4)布局 建筑风格 收藏文物的珍贵
(5)自然界的春风 社会上淫靡之风 对国家民族命 运的深切忧虑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 降的愤怒之情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1)B (2)B (3)A (4)C (5)B
4.(1)√ (2) √ (3)√ (4)× (5)×
5.(1)谓心到 口到 眼到 (2)不拘一格降人才 (3)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5)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6 . (1)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宋 林升 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南宋统治者讽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