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1《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四章》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丙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②不贵难得之货 贵:珍贵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5.《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请概括这两个故事及其寓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选自《老子》)材料二: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选自《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B.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尊称用来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C.秦献公,秦国国君。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公”是五等爵位的第一等。D.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的追求不同凡俗。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追求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C.老子对礼的看法赢得孔子钦佩。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D.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②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10.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给孔子提了两点建议。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C.企者不立 企:企图D.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车轮的中心,与辐条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B.黔首,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鯫生”等。C.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天子的“天下”称为“邦”。D.“跨者不行”的“跨”是跨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一脚。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5.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A圣人B处无为之事C行不言之D教万物作焉E而不辞F生而不有G为而不恃功H成而弗居。二、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2)老子以树木为例,形象说明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是:“ , 。”(3)老子以“ , ”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 。”(5)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6)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三、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儒家人格,______。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道家人格与此不同。老子言:“大白若辱。”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儒家清浊分明的人格,也有至大至刚的一面,充满一种洒落的 ,儒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风标,令人______。但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有时不是简单的“清浊”二字所能概括。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爱憎分明 食古不化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B.泾渭分明 胶柱鼓瑟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C.爱憎分明 胶柱鼓瑟 凛然正气 登高自卑D.泾渭分明 食古不化 浩然之气 高山仰止18.下列填入括号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子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他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B.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老子只是强调,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C.老子只是强调,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D.老子不是叫人万事睁只眼闭只眼,他只是强调,不是每一件事,都必须争出个子丑寅卯的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清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是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们都叫她“豆腐西施”。B.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摔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C.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带着读者认识天地、刍狗、器狐、车子、屋室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 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 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屋室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器、室带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 ),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如果没有虚空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盛装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同理,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弄虚作假 实有 觉察 显现B.弄虚作假 实用 观察 展示C.故弄玄虚 实有 觉察 展示D.故弄玄虚 实用 观察 显现21.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有’与‘无’——实在之物与虚空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阿然——”他对着在海里冲浪的女朋友大喊道。B.“人生中总有些事悔不当初——你看微博上那个热搜没有?”她对着同学悄声说道。C.迷雾散开,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人——苏伏跳了进来。D.“亲爱的罗曼·罗兰,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还有你笔下的人物,约翰·克利斯朵夫!”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车子无法载人运货,就是因为车子没有“无”,无法行驶B.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载人运货,根源在于无法行驶C.车子无法行驶就是因为没有“无”,载人运货也就没法实现D.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B.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C.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D.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人们就没法出入、采光、使空气流通,可见房屋中的空的地方显而易见地发挥了作用。四、现代文阅读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24.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25.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2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和雅”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1)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2)去官之后,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3)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4)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5)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6)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7)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有删改。)2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是丞相,被封武平侯,故此自称。B.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清廉之士。C.侯:是古代高于“公”“伯”的爵位。爵位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D.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想建功立业,却招致怨恨。曹操起初想做个好太守,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遭到豪强权贵的怨恨。B.曹操辞官还乡后,欲与世断绝。他辞官还乡后,建了一栋学舍,准备在此读书打猎,曾一度产生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C.曹操先后打败敌人,位极人臣。他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后,又收编了黄巾军,当上了宰相,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已显贵至极。D.曹操审慎考虑进退,以减少谤议。他拒绝交出兵权,但主动提出退还三县的封地,希望能够减少别人对他的议论和指责。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2)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五、选择类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B.强行者有志 强:强大C.不贵难得之货 货:财物D.埏填以为器 埏:揉和3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 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C.故盗贼有亡 D.余食赘行33.对下列各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做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B.凿户牖以为室 牖:窗户C.故有道者不处 处:相处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埏埴以为器:黏土 ②自见者不明:看见B.①跨者不行:跨大步 ②自矜者不长:夸耀C.①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强壮D.①凿户牖以为室:门窗 ②自知者明:知识3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毫末 毫末:极其细微的萌芽。B.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C.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D.企者不立 企:踮着脚跟。六、微写作37.老子说:“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你如何看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不少于200字。参考答案1.C 2.A 3.D 4.(1)世人行事,往往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通。 5.故事:惠子说他种了一个能容得下五石东西的葫芦,因大而无用,索性把它打破了。庄子说同样的不龟手之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而有人用它世代漂洗丝絮。寓意: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善于转换角度,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6.C 7.D 8.A 9.(1)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败的事。(2)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10.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顺其自然。第二,抛弃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11.C 12.B 13.D 14.(1)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2)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人,就是真正的长寿。 15.CFG16.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17.B 18.D 19.C20.C 21.C 22.D 23.B24.D 25.D 26.B27.B 28.C 29.C 30.(1)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回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超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2)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失败,那么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做的啊。31.B32.B33.B34.C35.B36.B37.老子一直推崇柔弱,不提倡坚强,越柔弱的,活得越好。牙齿坚硬,舌头柔软,当我们老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遇到暴雨大风,小草随风而动,但大树经常被吹断或者连根拔起。现在很多人都用微博,看看微博上女生对自己的称呼。自称“人家”的女生,基本上啥工作都不用做,有男生会替她做掉大半;自称“我”的,全部工作都是她自己的;自称“姐”或者“爷”的,得连男人的活都是她干的。相对来说,女人柔弱,男人坚强,据统计女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男人高几岁。柔弱总是跟生相关,坚强总是跟死相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柔弱与大道性质相符。树根和树枝比,树根更强大,但树枝在上根在下;大地和生物比,大地比生物更强大,但大地一直在我们脚下;最强大的人一般都不显山露水,一天到晚吹嘘自己的人大多不是什么高手,金庸小说中武功深不可测的是那个扫地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