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2 预防犯罪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犯罪的三个特征,能够明辨犯罪行为 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一、片头 一、情景导入,课堂激趣 教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我的微课课堂!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女魔头劳荣枝的案件吧!在2022年11月30日对劳荣枝案的二审宣判:维持死刑原判。正如她为自己辩驳说道:“法律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二审结果证明,法律确实不会放过坏人,不会因为鳄鱼的眼泪抹除曾经犯下的罪恶。然而“女魔头”并非是一日能够形成的,预防犯罪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了解罪与罚,学习新知识。
二、正文讲解 二、深入探讨,新知学习 (一)了解罪与罚 教师:首先老师想给大家看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中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吗?如果违反了法律,那么他们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知道图中的行为是违法的。图一属于殴打他人的行为,如果触犯了刑法,则犯罪行为。图二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对其处罚金或刑罚。图三的绑架更是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教师:看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刑法有什么作用吗?什么样的行为能够构成犯罪呢?其实刑法明确地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这三个特征的行为就是犯罪。 (PPT出示: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论是犯下恶劣罪行的劳荣枝还是我们身边校园霸凌的同学,都应该承担犯罪的后果。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教师: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年纪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认识了犯罪的特征和刑罚的种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怎样预防犯罪呢?首先请大家阅读下面两个案例,思考案例中的同学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案例一:陈某和罗某两名中学生因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而帮进牢房,发人深思。陈某和罗某是某中学学生,均16岁。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学顾某的电话,顾某在电话中说白天被人殴打,请他们帮忙去教训对方。于是二人各自携带一把刀子,又邀约十几个同学与顾某会合后,在街上寻找白天与顾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当晚八点,在一游戏厅找到肖某某和王某,陈某和罗某为首把对方砍伤后逃离现场。案发后二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陈某、罗某和顾某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带民事赔偿受害人肖某某和王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0万6千多元。 案例二:杜某十四岁,成绩一直很好,暑假他与同学玩时认识了在社会上泥的李某等一伙人,他见李某比自己才大两岁,却比自己潇洒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经常带杜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他很羡慕李某,于是天天跟着李某玩,但是出去玩必须要有钱,李某口袋中的钱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对杜说:“我们现在没钱玩了,要玩就必须搞钱”,他们一合计杜某决定到一个他认为有钱的同学家去抢钱,杜某带着李某等三人趁同学的父母上班、
同学一人在家之时闯入同学家实施抢劫,同时还将该同学打成重伤。公安机关很快就破了案,将李某和杜某等人抓获归案。 教师: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结交了不好的朋友,以后要改正就很难。预防犯罪,首先需要我们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其次我们还要能够杜绝不良行为,增强鉴别能力;再次我们应该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最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惯,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谨慎交朋友、切莫虚荣攀比、提高防范意识对于我们预防犯罪也是很重要的。 珍惜学习机会 提高鉴别能力 谨慎交朋友 切莫虚荣攀比 增强防范意识
三、结尾 三、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教师:与其锒铛入狱后“幡然醒悟”,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踏入犯罪的深渊,法律是我们行为的底线,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体系,我们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行为在法律的红线内,自觉远离远离不良行为,减少高风险活动。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行为!今天的微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