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4化学键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和离子键对于物质构成的意义 (2)了解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掌握离子半径和原子半径的区别和大小判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引导让同学们提出对于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和离子键作用的推论,通过讨论释疑、学习对比等多种研究方法,学会由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拓展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对于微观层面上原子半径有初步认识,对本课程的学习大有裨益,然而对于物质中微粒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并无概念,且对于问题的思考方法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多加引导。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重点与难点 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 2、了解化学键、离子键的定义 3、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解决措施 对于化学键的探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大家熟知的海水中盐类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为切入点,通过在微观层面上的视频展示,让同学们具象地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更有画面感地掌握离子键的定义和形成过程。通过对于离子键更深入的问题思考和观察比较,培养同学们基于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并能够通过电子式说明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培养学生们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准备 教案、PPT、氯化钠离子形成视频。 五、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相关知识回顾与新课导入 【引入】同学们,大家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概念。了解了元素周期表是由118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身边的所有物质也都是由这118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那么同学们是否深入思考过,元素所形成的微粒是通过怎样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物质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化学键的世界一探究竟。首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化学方程式,请试着找出异同点。 【回答】都具有较高的分解温度,组成物质的微粒不相同。 因此,化学键的定义也通过同学们的总结呼之欲出,其定义是:物质中近邻的原子或离子之前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那么可以看到,氯化钠和水由于组成两者的微粒各不相同,因此不难猜测出它们所具有的化学键种类不相同。那么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氯化钠的化学键——离子键。 【PPT】水和氯化钠分解生成原子和离子方程式,化学键定义,离子键定义 【板书】1 化学键 离子键 【提示】通过观察方程式的异同点,引出学生对于化学键定义的思考和加深。 引出课题,为学习离子键作铺垫。 过渡 【提问】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开学后已经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过有关于集合的概念,对于化学键和离子键,我们也可以用集合的语言来表示。因为化学键是一个大类,因此我们又能称离子键是化学键的子集。那么也就意味着离子键会拥有和化学键定义相似的文字描述和性质。那么同学们对比一下化学键和离子键定义的描述,你们能找到哪些相似的表述呢? 【回答】化学键关键词:近邻原子或离子,对应离子键关键词正负离子。化学键关键词:强烈相互作用对应离子键关键词静电作用。 【PPT】离子键、化学键定义关键词重点强调。 【提示】学生总结离子键和化学键的定义 帮助学生从定义层面加深对于离子键化学键的了解。 探究离子键的成键过程 【引导】回到氯化钠,对于氯化钠而言其究竟是如何从原子的状态最终形成物质的呢?接下来我们来一探究竟。氯化钠在之前的方程式中大家已经了解到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那么它是怎样从原子状态变为离子状态的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首先书写一下钠、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将观看一段氯化钠形成的微观短片,请同学们看完后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钠、氯原子是如何变为离子又形成氯化钠的呢? 【回答】钠为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失去一个电子,氯为了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得到一个电子。最终形成正离子,氯形成负离子结合在一起。 那么可以看到,对于氯化钠的形成,涉及到的得失电子都是在最外层电子层发生的。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电子式的书写进行简化,并清晰地表现出电子得失转移。 【PPT】钠、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氯化钠形成微观视频短片,离子结构示意图,形成过程电子式表述形式。 【板书】 钠原子钠离子 氯原子氯离子 电子式: 【提问】在刚刚,我们针对于特定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成键过程进行了一番探究。那么对于对于离子键而言定义中要求是阴阳离子,那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那么对于元素周期表中哪一些主族元素更易形成正、负离子呢? 【回答】第一第二主族金属元素,第六第七主族非金属元素 【提问】那么现在我在刚刚同学们看到的易形成正负离子的主族中寻找了一些短周期元素,进行两两排列组合,形成了一些离子化合物,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试着写出氟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板书】氟化钠、氯化镁形成过程电子式 【提问】在刚刚我们对于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有了了解和巩固。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探讨离子键的时候,涉及的都是微观的过程,涉及到了物质结构的探究。那么在之前同学们已经在元素周期表章节中了解过有关于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那么当原子失电子或得电子形成正负离子的时候,它们的半径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P110下方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表格,并结合PPT中的离子半径表格,同桌之间合作探究,试着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试比较O , F, Na, Mg所形成的离子和其本来原子的半径大小 试比较O , F, Na, Mg所形成的离子半径大小 【回答+板书】 原子半径 r(Na)>r(Mg)>r(O)>r(F) 同元素原子离子半径 r(O2-) > r(O), r(F-) > r(F)r(Na+) < r(Na), r(Mg2+) < r(Mg) 离子半径 r(O2-) > r(F-) > r(Na+)> r(Mg2+) 学生通过视频归纳总结,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离子键的形成。并巩固之前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 对于离子键的形成进一步思考,寻找出离子键形成的一般规律 掌握方程式的电子式书写 通过检索对比,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并加深学生对于离子半径和原子半径的大小比较的了解。 通过学生的实验、交流、讨论,初步认识二氧化硫的理化性质 建立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宏观理解 对比思考 【引导】刚刚我们说到了,对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而言它们更易形成离子化合物,以离子键的方式作用。但是否又是所有的金属和非金属结合的化学键都是离子键呢?物质的结构通常会决定性质,对于氯化钠晶体而言,它的排布非常规整,每一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同时每一个氯离子周围也有6个钠离子。它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但对于氯化铝而言,它的结构和氯化钠想比完全不同,并通过实验证明其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那么氯化铝所具有的化学键还会是离子键吗?那么显然不是了。那么在今天的课后请同学们试着去课本或网上搜索一下对于氯化铝而言它可能具有什么化学键的类型。 引导对于之后课程学习的共价键内容有所思考 通过学生的实验、交流、讨论,初步认识三氧化硫的理化性质 归纳概括 【PPT】归纳结论 总结、交流。 六、作业设计 课后习题《离子键》 七、板书设计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形成过程: 2、电子式 3、半径比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