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复习学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复习学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复习学案
【课标要求】
1.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2.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问题导学】
1.了解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理解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3.深刻理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4.明白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5.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
6.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7.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8.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
9.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践行与发展。
【体系构建】
【重难点突破】
1.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原始社会
生产力 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生产关系 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生活单位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解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2.文明的门槛:奴隶社会
确立原因 私有制的确立、阶级的出现
生产关系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国家产生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历史进步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生产力 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生产关系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经济剥削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主要方式:收取地租
政治压迫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思想钳制 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阶级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
4.资本主义社会
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5.全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历史条件 ①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②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剩余价值学说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6.正确看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出现的严重曲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遇到曲折、面临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尽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终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3)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遭遇严重曲折,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遭遇严重曲折,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简答题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蚕妇》。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全诗构思奇巧,言简意赅,语言明白如话,生动地集中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材料二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他的代表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该作品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开篇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更是广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1)根据材料一,简述作者所处时代生产关系特点并指出当时社会剥削的基础及主要矛盾。
(2)结合材料二,联系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说明为什么“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在雇佣劳动条件下追求价值增值的过程,工人生产着作为敌对权力的资本。用较为形象的语言来说,工人为自己铸造着越来越长、越来越重的锁链。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结合材料,运用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易混辨析】
1.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
2.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普遍存在着“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度。( )
3.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是人类的文明时代和理想社会。( )
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
5.生产资料变成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
6.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所以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 )
7.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支持。( )
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曲折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
9.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
10.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
【当堂达标】
1.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唐代诗人张籍《野老歌》。诗歌描述的社会现象表明,在封建社会( )
①统治者对百姓无情压榨,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②地主阶级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剥削农民
③农民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地主阶级占有和支配
④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受能源价格上涨通胀水平高涨的影响,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罢工持续不断,罢工潮有愈演愈烈之势。罢工潮从表面上看是由于通胀高企导致实际工资缩水引起的,实际上却是社会不平等持续加剧的结果,反映了欧洲国家在持续高通胀压力下日渐激化的社会矛盾。下列选项中分析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罢工潮的总根源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尖锐冲突
③资本主义通过改革可以避免工人罢工
④通胀水平高涨是工人罢工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年2月,约50万人在英国伦敦参加罢工游行,由于疫情期间政府实施了更加有利于富人的经济政策,同时乌克兰危机使得能源、粮食价格大涨,物价飙升。罢工人员表示,“支付完账单,工资已没有剩余,这让人必须思考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工人们要求提高工资待遇。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导致此次罢工事件发生的总根源
②工人能够获得薪酬是因为工人能够占有部分生产资料
③工人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④没有疫情和俄乌冲突就不会发生类似的罢工抗议事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某国南部,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青铜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有大量墓葬与遗骨,其中一些幼孩遗骨的陪葬品十分丰富。除此之外,核心家族成员的墓葬周围,还出现了很多简陋的、没有随葬品的墓葬,DNA分析显示他们和核心家族成员毫无亲戚关系。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社会( )
①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具体事务
②财富社会地位可继承,私有制产生
③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生活,阶级出现
④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17世纪后半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布的“朕即国家”,成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格言。18世纪中叶,路易十五更明确地宣布“最高权力只属于我,立法权完整不可分地由我一人掌握。全部公共秩序都是我定的,国民的权利和利益与我的权益必然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只掌握在我手中”。这印证了封建社会时期( )
①具有明显的君主专制色彩
②广大国民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③君主掌握全部的生产资料
④被统治阶级所受的压迫异常沉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1881年,马克思基于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现状、前景及其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提出俄国等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东方国家,在维持和发展自身独立性和独特文明的基础上,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痛苦但又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社会形态,这就是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偶然性
②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历史的必然
③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其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溃
④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形态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周恩来暮年之时,仍在寻找《共产党宣言》首印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绝对想不到,一位大国总理在垂暮之年依然对这部作品牵肠挂肚。当然,他们也绝对想不到,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忠实追随者。《共产党宣言》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忠实追随者,是因为它( )
①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的指导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体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和创立者,马克思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但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有人类社会前期的理论成果的渊源。下列关于这一观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飞跃
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理论基石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前提
④空想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本质,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社会主义遇到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说明( )
①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②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③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④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空想社会主义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违背人的理性的表现。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由此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①空想社会主义从人性出发正确把握规律
②空想社会主义用理性原则批判资本主义
③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完全相悖
④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全面描绘
②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
③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
④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摆脱传统分工的束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从这一历程来看( )
①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已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④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状态得到了根本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1.(1)作者所处的是封建时代,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最好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坏的时代: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充满了暴力和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过程,造成人民的贫穷。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痼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
【分析】背景素材: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蚕妇》和狄更斯的代表作《双城记》
考点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可从知识指向提取材料关键词并对接教材知识思考作答。注意知识限定不要用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可联系教材知识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
关键词②:全诗构思奇巧,言简意赅,语言明白如话,生动地集中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可联系教材知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可从知识指向提取材料关键词并对接教材知识思考作答。注意知识限定不要用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其开篇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可联系教材知识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关键词②: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可联系教材知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痼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基本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②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决定资本主义命运。③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代替。④从人类社会进程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逆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信念不可动摇。
【分析】背景素材: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考点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进程
能力考查:调度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素养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需要调用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在雇佣劳动条件下追求价值增值的过程→可联系教材知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关键词②: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可联系教材知识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关键词③: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可联系教材知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
关键词④:从整个过程看→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逆转;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信念不可动摇。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结合。
【易混辨析】
1.正确
【详解】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故本题判断为正确。
2.正确
【详解】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因此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普遍存在着“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度。故题中观点正确。
3.错误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于野蛮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故本题说法错误。
4.错误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故本题说法错误。
5.错误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故本题说法错误。
6.错误
【详解】根据教材内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各种困难和挫折。故本题观点错误。
7.错误
【详解】空想社会主义者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支持。故本题观点错误。
8.错误
【详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故该观点说法错误。
9.错误
【详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故题目观点错误。
10.错误
【详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故本题说法错误。
【当堂达标】
1.A
【详解】①②:“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来剥削农民,统治者对百姓无情压榨,农民劳而无食的悲惨遭遇,而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则说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①②符合题意。
③: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错误。
④:农民因税多不得食表明地主阶级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来剥削农民,未涉及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排除④。
故本题选A。
2.A
【详解】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①符合题意。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尖锐冲突,②符合题意。
③:资本主义通过改革缓和阶级矛盾,但阶级矛盾不可避免,不能避免工人罢工,③错误。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工人罢工的根本原因,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C
【详解】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英国伦敦的罢工游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反映,①符合题意。
②: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工人获得的薪酬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价格,②错误。
③:工人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这是因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③符合题意。
④:疫情和俄乌冲突不是罢工的根本原因,造成罢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这一矛盾存在,就会发生罢工抗议事件,④错误。
故本题选C。
4.C
【详解】①:由材料所述内容可知,当时的社会处于奴隶社会。而该选项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①排除。
④:“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属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特点,④排除。
②③:有大量墓葬与遗骨,其中一些幼孩遗骨的陪葬品十分丰富。除此之外,核心家族成员的墓葬周围,还出现了很多简陋的、没有随葬品的墓葬,DNA分析显示他们和核心家族成员毫无亲戚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社会财富社会地位可继承,私有制产生,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生活,阶级出现,②③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B
【详解】①④: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布的“朕即国家”,路易十五明确地宣布“最高权力只属于我”,印证了封建社会时期具有明显的君主专制色彩,被统治阶级所受的压迫异常沉重,①④符合题意。
②:封建社会的国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并非“会说话的工具”,②说法错误。
③: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掌握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6.B
【详解】①④:俄国等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东方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痛苦但又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社会形态,体现了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形态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偶然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基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分析,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未体现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历史的必然,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走向崩溃,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A
【详解】①②:《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忠实追随者,是因为它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①②正确。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理论基石的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③错误。
④:《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般指导,而不是具体方法,④错误。
故本题选A。
8.C
【详解】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飞跃,①不选。
②③: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它有人类社会前期的理论成果的渊源,其中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前提,②③符合题意。
④:空想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但未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④不选。
故本题选C。
9.A
【详解】①②: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巨大成功说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说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①②符合题意。
③: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但与材料的主旨不相符,③不符合题意。
④:“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的表述过于绝对,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0.C
【详解】②④: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运动过程的内在矛盾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用理性原则批判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②④符合题意。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才正确把握了规律,①错误。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1.D
【详解】①:“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是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发展的描写,并没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全面描绘,①说法错误。
②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②说法错误,③符合题意。
④: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2.B
【详解】①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要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取得的历史成果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①③正确。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跨越”不符合事实,②说法错误。
④:冷战结束后,世界仅剩5个社会主义国家,仅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上来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得到了根本改变”说法错误,④不选。
故答案选B。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